先拉个远景看看沙漠。 从小我就喜欢看电影电视,喜欢那种在看荧幕人生时经历的感情波澜。但看完之后,除了给个好或者不好,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语,走出影院,关掉电视,我就不再对角色有过多分析。对于喜欢的荧幕形象,我会对扮演角色的人给予注意。我想我是害怕被蒙骗,因为我知道角色都是虚幻的,在盲目去喜欢一个形象之前,我必须弄清楚操纵他/她的幕后的那个人。 出国前,我的一个嗜好是跟踪报刊杂志里有关影星的故事, 但印象都不太深,只是觉得他们好看,除此之外无言。记得那时候稍稍喜欢的包括姜文,刘晓庆,陈冲,觉得他们都有点儿个性;从荧幕形象上喜欢的有演《蹉跎岁月》的肖雄和《都市里的村庄》的殷亭如,她们有一种淡然的气质。记得看《都》时,我还很小,当时被殷亭如平实的忧伤之下坚韧的执着感动得一塌糊涂,把一起去看电影的哥哥嫂嫂哭了个莫名其妙。 在美国的这些年, 做单身贵族的时候,冬天常去影院打发周末,一次至少两场;平时休息也没少在家看碟或电视。 结婚有孩子后,影院去得少到几乎一年看的一只手就数得过来,还大都是动画片;电视节目索然无味,除了插科打诨,不是医院就是法院,血泠泠的没任何意义。 我住过的城再小也有图书馆,馆再小也有大量影碟。 我就把碟借满,有时间就看。 我很偏爱欧美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片,有台词有文化有风格,有很多我喜欢的影星,如Clark Gable, Katherine Hepburn, Irene Dunn, Gregory Peck, Cary Grant,但 Audrey Hepburn 是我的最爱,她的优雅气质和善良品行让我欣赏,想起她只感到一个美 。可惜他们都是过去时,看完了也就不再有任何期待。
当代影星里 Harrison Ford 算一个,尤其是他九十年代时低调的日子里,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真实,实在的男人,和他扮演的荧幕形象吻合。但后来对他的改变有些失望。很长时间里,对欧美的演艺人士只停留在观赏荧幕的阶段,没觉得什么人值得过多喜爱。 与此同时,对国内港台的影视圈的有限跟踪,是时不时看看朋友回国带的影带,或是去这里的华人店里租。近几年住的城图书馆里有很多中文影碟。林林总总看了不少,没有上千也有几百。电影如《赤壁》,《夜宴》,《如果 爱》,《我的父亲母亲》,《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电视剧里,有印象的只记得《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人间四月天》,《像雾像雨又像风》。记得当时看了葛优和王志文,脑子里冒的念头是,“呵,国内这长得不咋的的演员也让扮主角了,重在表现了,不错。” 以前印象中,演员长的不好的只能演坏蛋,主角都是浓眉大眼。《四月天》里周迅给我印象很深,只觉得“国内也有这么有气质的演员了”。《像雾》里印象深的是阿来,对陈坤主演的修表匠只记得很冲动,里面的歌好听,画面也美。《巴尔扎克》里记得就陈坤扮演的罗明的四川话说得地道,其他两人的听得实在别扭,没怎么感动,也根本没把他和《像雾》里的修表匠联系起来。 北美的华文网站万维的《星光灿烂》里有些娱乐新闻,读过不少有关梁朝伟,张曼玉,周润发,刘德华,张国荣,章子怡,巩利等等等等,但说实话读得让我汗颜,都是些花边绯闻,只让我更加反感娱乐圈的低俗混杂。所以我对国内的影视界没多想了解, 除了偶而跟跟徐静蕾的博客。陈坤的名字一次没看过。 总之,有很长一段日子,我在美中的娱乐文化边缘迷失,心里空空的。万维虽说也不尽人意,好歹可以偶而碰上个言之有物的东西。网上多了,发现视频,娱乐的门又多了一扇。 今年六月底放暑假,第一个网上瞄的连续剧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一周看完后,很为国内的影视创作水平所震动。接下来看的是《金粉世家》,点到它完全是冥冥之中的操纵。几年前,不记得是在哪里,见过《金粉》的一个场景:在一个恬静葱郁的后花园,三个漂亮的白衣人,其中两个女孩儿穿着白纱裙,一个俊美的男生穿着白色的西装,给出一张非常非常阳光的笑脸,这一画面很唯美,我记住是《金粉世家》,别的一概不知,也没再有机会看。所以这次在网上看到《金粉》的字眼,我随手就点了进去。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四十集的连续剧,我四天之内看完。记得是周四和周五的晚上,孩子们睡觉后,我一个晚上看四到五集;周六是独立日,白天断断续续看了点儿,晚上全家去公园庆节日看焰火,回来安顿好家人再开看已是晚上十一点。本打算看一会儿去睡觉,等停下来的时候是周日晚上八点,整整二十一小时之后。那一天家人在我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记得吃了点儿点心,上过两趟洗手间,剩下的是一个坐姿守在电脑前,哭鼻抹泪。 从来没有一个剧可以让我废寝忘食,急不可待地想看到结局,也从未有过任何力量强大到可以支撑我如饥似渴地看下去。是什么让我着迷?是陈坤,和他的眼神。 金燕西(陈坤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