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思这篇文章时,耳边不由自主地不断响起“橄榄树”这首歌,“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甚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麽流浪?为什麽流浪远方 ?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甚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我想,我们每个海外华人虽来自不同的地方,到了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奋斗过程,除了政治原因外,尽管每个人对“橄榄树”意义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大概都是为了追求自己梦中的橄榄树而漂流到世界各地的吧。这首歌词中所表达的为了追求梦中的橄榄树的游子情节,应该说是我们每个旅居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心声。 海归,海不归这个题目其内涵实际就是在拷问每个海外华侨华人为什么流浪远方?又为何回归故乡?实际上也是每个海外华人或多或少纠结于心不断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每个人,每个家庭在追求梦中的橄榄树的漂泊过程中都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都有一段难以述说的艰辛。我们家也一样,我希望通过我们出国定居过程中的故事能够对海归,海不归的命题与网友们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 我们家的出国定居之路是一个漫长、艰难、又富戏剧性的过程,有意思的是,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段曲折都伴随着国家政治气候的变化。从1985年开始提及出国直到2001年跨出国门,其间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彷徨和曲折,最终,先生以四十四岁的高龄留学加拿大,才圆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橄榄树的梦想。 我们这代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国家几近封闭的政治大环境,对于出国留学做梦都未曾想过,对于有海外关系多多少少还有一种噤若寒蝉的心理。八十年代以前的我们,对于西方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报纸新闻,报纸新闻对西方的宣传一直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阶级过着腐朽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西方世界就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八十年代初随着名著的开禁,对西方的了解就是阅读世界名著。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世界名著的翻译本也都是有选择的,从名著中所了解的西方也很有限。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版大量的世界名著,在那些名著中对西方的了解慢慢增多。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大量向美国等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第一批被派遣的访问学者回到学校后,从他们那里我们对美国有了一点不同于报纸刊物的了解,初步了解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社会制度。了解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国家宣传机器每日所宣传的西方。记得在一位同事家里,当他说到美国之行的感受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接受了几十年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到美国参观几天就彻底颠覆而崩溃了。” 他的这段话给了我们太大的震动。这位老师所介绍的美国及西方国家,让我们感觉到就是我们梦中所追求的橄榄树------一个能够自由自在的呼吸,自由自在的思想,自由自在的说话,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理想国度。从那之后,我们就产生了强烈的到美国到西方世界去看看,去寻求梦中的橄榄树的愿望。 1985年初,先生被他所供职的学校,作为种子选手内定为出国留学人员,被送往广州进修英语。那年我正怀着女儿,为了支持先生安心学习,我们将近一年没有见面,只靠鱼雁传书传达彼此的感情,怀孕期间的所有痛苦和艰难我都独自咬牙承受了,就连生产时难产,我也没让家里告诉先生。在我的“我家有女已长成”一文中我对夫妻分居怀孕生产的艰难有过详细的描述,那真的是一段很艰难的过程。可是,尽管我们如此努力,天却不遂人愿,令我们没想到的是,那年年底国家的出国政策不知因何突然有变,本来所有参培人员计划的年底的出国考试被取消了,先生进修一年后又回到了学校,出国留学不得不中断。 1987年,国家的出国政策又开始松动,先生又被作为世界银行贷款公派留学生培养对象送到重庆外院培训半年。为了准备出国,提高英语,先生几乎完全不顾我们这个小家,那时女儿不到两岁,四川的冬天湿冷湿冷,女儿一到冬天就常常生病,为了不让先生分心,所有的家务繁难和孩子的抚养都是我一力承当。为了提高口语听力,先生从重庆培训回来之后,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提高口语和听力上,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几乎是废寝忘食。那时没有录音机更没有dvd等音像教材,先生每夜就用那种有短波的收音机偷听美国之音练习提高听力。1988年,经过托福和GRE考试,先生的成绩均达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然后联系申请,到了1989年5月得到了对方的录取函,接到录取函后办公证、体检、护照等等一系列出国手续 。就在一切手续都已办好准备出发的时候,发生了世界瞩目的六四动乱,国家对出国政策立刻刹闸,先生就在即将走出国门的那最后一步被阻隔在国内,出国留学之路又一次被生生的中断。 到了1990年下半年,国家的出国政策又有了新的松动,先生又被学校作为访问学者准备派遣到美国做一年的访问学习。就在一切手续就绪,我为先生准备好所有行装,朋友和教研室也开了欢送会,我们夫妻、父女也洒泪拜别,人已经飞到北京只差登机出发了,东欧某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发生了激烈的政变,国家的出国政策又紧急叫停。尽管如此,各高校的领导处理此事的方式很不一样,有些学校领导得知此事后,让自己的教师尽快出发,这些学校的教师得以顺利地走出了国门,而我们学校的领导却硬是要求先生他们立刻返校,看形势发展再说,不得已,先生他们又不得不带着准备好的行装,灰灰的从北京回到了学校。回到学校后国家的出国政策一度越收越紧, 先生的出国留学之路就这样又一次被中断了。 从85年初到90年底,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再希望----又失望,这样反反复复,一个人最好年华期的整整五年就这样被蹉跎了。此事对先生打击很大,由于五年时间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出国准备上,别人都在专业上大踏步前进,或者在国内读完了硕士博士,先生在专业和学位上就与同期毕业的同学同事拉开了距离,影响了职称的晋升也失去了其他的晋升机会。当时也曾想过自费留学,一个是学校政策不容许,二是我们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三是自费留学就意味着我们夫妻父女一家两地更加长期的分居。从那以后,很长时间,在家里我们都不再提出国的话题,在外先生也很不愿意别人提起此话题,先生真的伤心了! 因为这份伤心,我们就想换一个环境。 1993年,碰到一个机缘,我们举家从四川调到了西安一所高校。但没想到此所高校没有先生所学的专业教研室,先生在专业上很难有所施展和成就,不得已,先生在调到西安不久的94年初就去新疆塔里木参加石油会战,这一去就是五年。99年回到学校,国家的出国访问政策也开始放开,教育部组织访问学者预选考试,在我的反复劝说下,先生去参加了考试,以高分通过,99年底终于踏出国门到加拿大作了三个月的访问学者。在那三个月中,先生对加拿大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被加拿大清明的政治制度,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完善的医疗、福利、养老、教育等等优越的社会制度,优美的自然环境,简单的人际关系所吸引,他一下感觉找到了一直以来寻找的梦中的橄榄树----一个能够自由自在呼吸,自由自在思想,自由自在说话,自由自在生活的地方和国度。 在那三个月中,先生与他的合作导师也建立起了很深的友谊,先生的工作能力也被导师所看重。导师建议先生考托福到加拿大就读他的研究生。三个月的访问结束,先生回国后又开始了托福考试的准备。由于年龄已大,丢了多年的英语从头拾起,对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半年中考了三次,第一第二次都差一点没过关,我劝先生放弃,因为我真的害怕了分居的生活,希望能够稳定下来。但是先生就像着魔了一样执意要再考一次,第三次终于过关。然后申请联系,拿到邀请函就到了2001的5月。这次接受以前的教训,先生悄悄的私下办理好了一切手续,2001年的8月底,先生登上了去加拿大的飞机,自此长达十几年的出国留学之梦,在先生四十四岁时终于梦想成真。 2001年8月30日送走先生, 没过几天的9月1日又送刚初中毕业的女儿到美国交流学习。半年后,女儿从美国学习归来。从美国归来的女儿,对美国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有了直接的比较和认识,十六岁的小姑娘一下就长大懂事了,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努力要去国外读大学。在先生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女儿除了完成紧张的高中课程,每天晚上花费半个多小时准备托福考试。女儿在高二下学期参加了托福考试,几乎满分通过,申请了加拿大的几所大学。我一面完成繁重的工作,一面全力以赴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 2001至2004年期间三年,除了2002年下半年我曾到加拿大探亲几个月,其余时间我们一家两地,先生过着艰苦的留学生活,我和女儿相依为命,在国内艰难度日。那期间先生的奖学金仅够支持他的留学生活,我的工资奖金维持我们母女的生活开支,为了生存我不仅独自面对繁难的工作和纷繁的人际关系,还要独自面对家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以及女儿学校的各种家长会议。那时,我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我自己甚至都顾不上生病,身体就有了不适,就吃点药硬抗。 由于年龄和我的英语水平原因,说真的,我们曾经在出国定居还是先生学成回国之间徘徊犹豫过。先生也曾写信给学校人事处希望学成后继续回校工作。可是,就在学校接到先生的信函后,在先生走后的第二年初的四月份,也就是我在“我的反腐经历”一文中所讲的反腐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学校将先生除名了,并且同时催促我离开学校。这个除名的红头文件和催促我离开学校的举动,让本来还在犹豫徘徊的先生和我最终下了移民的决心,递交了移民申请。到了2004年上半年,我们的移民申请获得通过,女儿也陆续收到加拿大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2004年九月,我和女儿移民加拿大与分别几年的先生得以团聚,女儿也开始了留学生涯。自此我们开始了移民生活。 讲述这段故事,我是想说,每个人每个家庭在出国定居的道路上都经历了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选择是否出国定居,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橄榄树。 移民生活头两年的艰苦和困扰是我始料未及的。那时,先生还在读博士,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女儿读大学,我们首先面临的就是经济上的拮据,我们一家的生活就靠以前在国内的积蓄和先生微薄的奖学金,每到超市买东西都要再三掂量,丝毫不敢超支。为了补贴家用,移居不久我就开始到处找工作。但是面临我的是语言障碍的困境。出国移居时我已经四十五六,我的英语已经丢了二十多年,语言对我来说几乎就是零,上大学时学的几乎是哑巴英语,发音很不准确,一出门就像傻瓜一样无法与外界交流,电视节目也都只能看懂三分之一,几乎靠猜和蒙,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四处碰壁,就是餐馆工作也难以找到。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在tacotime餐馆的工作,餐馆工作的体力强度对于已经四十五六岁又常年坐办公室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好不容易适应了这份打工生活,却在一次工作时将一锅滚烫的chees浇在了右胳膊上,右胳膊被严重烫伤了,为此不得不蜗居在家。而且住房上,刚到加拿大时,从国内舒适的三居室一下生活在与人合租一个两居室的生存状态,。这一切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也是心理上的考验。从工作了将近三十年的工作中突然游弋在人群社会之外,蜗居在家,过着拮据的生活,女儿又远离我在另一个城市读书,多年生活、工作的重心一下就失衡了。这些还尚能克服,最难克服的就是面对如此陌生且无法交流的环境,我几乎成了一个废人的那种沮丧感,这一切困境和心境交织在一起,更加剧了我对家国、亲人、朋友的思念,那种沉重的游子流浪情结深深的环绕着我驱之不去。每当听到陈星的流浪歌时都会泫然泪下。说真的,我当时真的动摇过,深切的彷徨过,在烫伤修养的那段时间,我也曾只身又回到学校工作。 我曾力劝先生回国发展也即海归,先生看我整日不开心,也曾犹豫徘徊过是否海归?但是先生不喜欢国内亦商亦学的学术环境,不喜欢为了课题、项目拉拉扯扯灯红酒绿的生活,无法适应国内的那种壁垒森严的阶级等级以及官本位的生存环境,更不喜欢国内尔虞我诈紧张的人际关系,几次回国探亲考察的结果,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海不归。 为了力劝先生回国,我几次回国工作,可是先生还是不愿回国。我一人在国内孤独无依,思念先生和女儿,也很不喜欢国内那种难以说清的等级氛围,最终又回到加拿大。 女儿在我们海归与海不归的问题上始终持开放态度,她说“归于不归,主要是视自己心情、心境和对环境的适应与否来决定,不应勉强。”她对自己将来是否海归也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她说“也许我将来会回国发展。也许我会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去发展。到时视客观情况再决定吧。”你看,年青一代是不是比我们更开放! 再次来到加拿大我的英语培训也随即开始,在英语培训学习一年,结识了很多不同国家来的移民,大家都是那麽开心和信心满满,都很喜欢加拿大。我也开始静下心来主动认真地去了解加拿大。在培训英语期间,我阅读了一本有关加拿大发展的历史书,这本历史书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了加拿大三百多年的发展史,介绍了三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艰苦的奋斗史和加拿大的建国史。这本书让我对加拿大一代又一代移民前赴后继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所感动和震撼。特别是早期的移民,那时的加拿大曾经是一个荒无人烟冰雪覆盖的处女地,是他们开垦了这片处女地,将这里变成美丽富饶的地方,仅仅三百年就建设出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社会保障体系完备,人民安康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度之一。看书后掩卷沉思,与早期的移民相比,我们目前的困境又算得了什么?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所付出的一切艰辛困苦都是移民的必经之路。 加拿大除了很少数的土著,几乎完全是一个移民国度,大家来自世界上各个国家和角落,都有自己不同于人的奋斗过程,都保持着自己祖国的文化和饮食,同时学习适应加拿大的文化和饮食。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移民在这里友好相处。在加拿大随处都可感受到一种平静祥和的友好的氛围。为什麽?我不断地问,这一代又一代的不同国家的移民为何会如此的前赴后继来到加拿大?除了商业原因,政治原因,冒险家的敢于冒险外,我想答案应该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吧? 英语培训结束,我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我开始逐渐地适应了加拿大的生活节奏和环境。我们的坚持和奋斗最终有了回报。2005年6月份先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专业工作,我们有了固定的收入,女儿也因为学习优秀得到了奖学金,我们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到了2005年底我们买了一幢独立房子,自此我们真正的开始了移民后安居乐业的平静生活。如今先生忙于工作,女儿在读博士,我忙着照顾先生打理家务以及忙于写博与网友交流。经过这些年由不适应不喜欢到适应并喜欢,加拿大在我心中如今已成为第二故乡,我就像爱我们的祖国一样也逐渐的爱上了加拿大,我也认同了先生海不归的选择。 金融风暴同样波及到加拿大,尤其是油价的急速涨跌,使得石油行业风雨飘摇。先生所在公司一年之中就裁了几十个员工,这种裁员是很残酷的,先生常常回来说到谁谁被裁员了,看到他的同事一个个被裁走,说真的我们也常常为此心惊,不知道哪天厄运也会降临。还好,如今裁员风潮终于刹闸,先生在裁员风波中安然度过。 先生的一位朋友在这次裁员风潮中被裁后,在国内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于是他回国发展。这样的海归者如今越来越多。 在工作的稳定性上,国内确实远远要好于西方国家。 几代移民的奋斗史和我们大家不尽相同的移民奋斗史,让我深切的认识到,上帝造人时,并没有国度之分,人类也如候鸟一样,在地球上寻觅着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人类的最初,就是逐水草山崖凿洞而居,国家地域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选择生存的居住地原本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权利。所以,不要给这种选择人为地加上政治的色彩。移居还是不移居,海归还是海不归,都是人们对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际政治环境)的一种选择。当然,促成选择海归和海不归,每个人由于际遇不同,经历不同,都有各自的主客观原因。这里没有对与错,是与非,爱国不爱国的界定,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平常心看待和对待之。 这些年,我曾几度往返于祖国和加拿大之间,看到并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大变化。如今祖国正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这个时期将会持续很多年,确实有很多的机遇和很大的发展空间,政治环境比二十多年前已宽松很多,希望在国内有所发展有所建树者,或者喜欢国内灯红酒绿的热闹生活,而且有足够的能力应付纷繁的人际关系,且能够适应国内的政治和自然环境,海归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像选择在中国的上海,北京,或者是选择在中国的西部生活一样平常。不喜欢国内的灯红酒绿,不喜欢国内人为的有形无形的壁垒等级,不喜欢那种尔虞我诈的人际氛围,不喜欢国内高楼愈来愈多空气愈来愈差的自然环境,喜欢安静平和平等自由的田园式生活,喜欢所在国的政治清明,自由自在,喜欢美丽的自然环境,海不归,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有人将海归与海不归与爱国与不爱国联系在一起且上升到政治高度,我认为不仅牵强而且难免狭隘偏颇。海归不等于爱国,海不归不等于不爱国,就像不出国不等于爱国,出国不等于不爱国是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心中有祖国,无论我们流浪何处,对祖国我们永远会保留这份赤子之心。至于文化认同和差异,我认为加拿大多元的文化氛围就是最好的诠释。只要我们不丢弃祖国的文化,我们走到哪里,祖国的文化也将跟到哪里。对此,我觉得,最好的回答就是冬儿的“但得精魂在,何处不故乡”。 朋友,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你尽可以海归,也尽可以海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