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康雍乾三朝为背景的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最高峰,也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最高的文学艺术成就。 对这样一部丰富多彩的巨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视角和解读,下面两首诗词,表达了书中两个主角不同的秉性和志向,也预示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七律 (黛玉)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午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临江仙 (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般人会把这本书看成浪漫和爱情故事的书,象它表面所描述的那样,粗旷少文的人,例如许世友,会把它看成一本”吊膀子“书。 但文艺评论家们普片认为,这本奇书的思想深邃,意境悠远,蕴藏政治玄机,并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这本谜一般的巨著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好像有一种神秘的预示作用,对于几百年后出现的杰出人物,跟书中人物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映射与暗合。
正文: 何事百年怒如潮? 清宣统三年農曆八月十九,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隆隆响起,满清王朝在炮声中倒台,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如铁锤一般,一次次砸向封建专制的围墙,终于把中国顽固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冲开了一个缺口,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动荡,自由的阳光第一次照进了这片黑暗而广袤的大地。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对中国千年儒家封建礼教社会的吃人本质,以一颗童稚之心及其视角将其揭露出来。 1921年12月4日,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问世。小说生动的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人物百态,写出了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封建宗法势力几乎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借助小说,鲁迅先生第一个指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指出了辛亥革命是一场半途而废的革命。 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历史又进入了一个不同层次的相同循环,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但仅仅是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就象是一条腿在走路,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依然没有启动,封建的上层建筑和新的经济基础的矛盾日深,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已经严重的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腐败猖獗,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频发,维稳已经难以维继,国民经济开始日益陷入低潮。 一般来说,要有政治体制和谐与社会稳定,经济才能繁荣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而以前的民国政府和现在的江泽民政权,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辛亥革命后依然保留着封建宗法式社会基础,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却依然保留着封建权贵所形成的上层建筑,这两者正是社会矛盾和动乱之源。 邱吉尔说过:列宁是一个社会各种落后因素的职业利用者,这话用在毛泽东身上也非常合适,民国的垮台就是毛泽东在中国农村里进行土改并扫荡封建宗法势力的结果,蒋没有做的事,毛却积极的去做了。 虽然毛用的手法血腥残暴,但毕竟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获得了土地的农民,释放成为一股巨大的民主力量,被毛引导着去针对当时的民国政府,为毛共的武装夺权提供了充沛的兵员和后勤保障。 后来到蒋先生在大陆垮台而败走台湾之后,民国的土地改革才真正贯彻,但为时已晚。 从这里可以看出百年以来这几个历史人物思想和政治水平成熟程度,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和远见卓识并没有被蒋采纳而成为继续革命的力量,而民国的体制缺陷却反而被毛所利用。这里有很多人现在会责备鲁迅的左倾,但这是一种不顾历史环境为尊者讳的做法,处在鲁迅的那个时代,从左的方面来冲击军阀和官僚体系是唯一的历史可行之路,国内民情和国际环境都趋向这个方向,美国当时处于孤立主义,在国际上只有苏日的政治力量可以引进,当时占大多数的自由派知识份子普遍左倾,而新分得土地,成为获得生产资料的自由农民阶级,也在支持解放自己的左倾势力,左倾政治在当时已经成为释放民主力量的一种管道。 民国政权垮台的国内根源在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毛在中国的成功说明了他政治手段的老辣和政治眼界的高超,毛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利用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力量来充当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具,随着毛建政后的反右和三面红旗运动,所有当年支持毛夺权胜利的自由派知识分子都被打成“右派”而沦为政治贱民,所有翻身获得土地并支持毛夺权战争胜利的农民,全部被毛共重新的收回土地并失去自由而沦为农奴。 毛是否是真正的马列教徒,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以毛的高明可以肯定他并非狂信徒,他的深沉权谋与灵活的政治手腕使他成功的应付了苏(多管道)美(通过斯诺)日(通过潘汉年)等各种国际势力以及摆平党内的各种派系。 在农村里展开土地改革并把土地分给农民,是违反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意愿的,争取和获得广大自由派知识份子的支持,也使毛路线看起来显得相当温和,这使斯大林和杜鲁门都把毛看成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被苏联武装后而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林彪高岗等人,拥兵百万,坐镇东北,背靠斯大林的支持,在全国已经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这形势颇似当年韩信取三齐之地后,跟刘邦项羽鼎足而立。 见西汉史籍: “公元前204年九月,韓信经安邑之戰,评定魏国。 十月,韓信经井陘之战,平定趙国。经濰水之戰,擊敗齐楚聯軍,平定三齐之地。 當韓信成為齐王時,項羽曾派人游說韓信,蒯徹則聳恿韓信自立,成三分天下之势、跟楚汉鼎足而立”。 不知道当年蒋先生是否也如项羽一样,曾派人跟林彪高岗和斯大林暗中谈判? 如果这样来做,至少三分天下的意愿,合了斯大林的心思,而杜鲁门也并不反对,这样最有利于林彪高岗。那样一来,毛也只好在西北称王了。 这种局面之所以未能出现,想必是蒋先生的不作为和毛的明智手段起了作用,虽然毛熟读经史,但林也善晓兵机,西汉韩信的例子,相信对后世警惕颇深。 在这一关键性的回合中,毛最终能蒙蔽和迷惑了斯大林和杜鲁门,诱使林彪百万大军出关而利用其一举平定天下,相信主要是蒋先生误判局势,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所致。 有很多人都想讨论毛在建政后是否有实施民主政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应该说是完全存在的,这种历史良机也正是当时很多人跟毛一起奋斗者的初衷。 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毛的政治野心和的权力欲毁掉了这种可能性,但这种观点仍然无法完全解释毛以后的一系列行为,难道是他认为汉民族自从秦朝以后就走错了道路? 所以要把整个民族拖回去再回炉重造? 总之毛的疯狂心态常人无法理解,好在这种疯狂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在经历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反右和三面红旗运动之后,整个国家的体制,从民国时期倒退回去,毛主导的新的封建势力在中国又重新复辟,甚至恢复了秦制,倒退了两千多年,退回到秦王朝的时代中去了。 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的几千万人,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倒退,极大的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极大萎缩使粮食产量再也无法养活当时的人口,于是大饥荒就发生了。 现来来简略的分析一下什么是秦制,秦制就是秦始皇和商鞅所实施的君县制,跟当时列国所施行的分封制有所不同,当时列国的分封制已开始脱离周朝的奴隶制度,也进入了农奴制时代。 无论是分封制还是君县制,都是封建农奴制度,而君县制下的农奴制度,农奴的管理权属于皇帝所委派的官吏,跟分封制的农奴主不同,这是一种更加体现中央集权方式的农奴制度,跟毛的人民公社是一个样子。 从毛的政治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一个粗浅的概括线条,虽然历史长河的流向是从远古洪荒走向现代文明,但也可能在政治人物的引领下,发生倒退和返祖,从民国时期自由的社会环境一下子就倒退到远古的秦朝,倒退的幅度相当惊人,一个民族通过两千多年的进化和积累的所有文明进步,可以在短时期内就全部逆转和消亡。 检视一下中国的现代史,中国现代的政治人物除毛以外,蒋介石和江泽民都是革命和改革大潮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也是使革命和改革半途而废,因而断送了革命和改革大业的始作俑者,革命和改革在中途的停滞并以既得利益集团有利的格局进行固化,正是现在政局停滞不前的根源(猜想当年民国也是如此)。人一旦达到权力的顶峰,就急于摄取革命或改革的利益和成果了。 跟当年民国时代的鲁迅相比,现代也有一位前瞻性人物,他就是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 下面是孙立平先生的一篇文章:《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挑战还没真正到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2667141.html 毛的成功是历史的偶然,毛的故事不可复制,现在有的人想回到毛时代里去,提出什么“中国梦”(皇帝梦?)之类的口号,这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现在的维稳已经难以为继,高昂的维稳成本正在压垮经济,瞎折腾的政治风险对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要克服历史发展前进的动能和倒退复辟阻力的势能,这个障碍巨大,导致翻车崩盘的可能性很大。 只有顺流而下的继续走彻底反封建的道路,破除封建权贵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禁锢,启动国家全方位的政治体制改革,这就是二次改革,以政治体制改革的红利来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才是这个时代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和必由之路。 总结这百年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历史和时代仅仅变成了他们的一种背景,我们看见了千年破局,敢为天下先的英雄;看见了燃烧自己心灵而为民族照明指路的圣者;看见了疯狂贪恋权力,不惜把整个民族投入血海深渊的魔头,也看到了借革命和改革之势,把到手的权力贴现,为本政治集团和本党谋福利的带头大哥;我们看见了已经政治迷途,企图走回头路,仍在做皇帝梦的庸人,只是还没有看到身怀济世之才,却能看透世情,不入俗流,百折不回,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的志士。 人生苦短,一切皆归于尘土,回顾鲁迅的一生:这个人个子矮小,其貌不扬,动荡颠沛的人生也很暂短,很容易就消失在芸芸众生的历代人海之中。 唯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在身后留下了等身的著作可以传世,这些作品很象他喜欢的木刻艺术,简洁古朴,浓淡无色,极象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年画,离开了时代环境和政治内涵,这些文章会略显奇特,其辛辣讽刺的风格读起来会令很多伪善人物不快,特别是权贵人物和膏粱之徒,更觉得芒刺在背。 他的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绝大多数是被压在社会底层的被损害的弱势人民,这些人中很多人根本不识字,更不会花一文钱来买鲁迅的书看,他们卑微苦难的一生,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在不断的为他们不幸的命运呼吁和呐喊。 一个生命的消失在自然界里显得稀疏平常,生死轮回更是无需感伤,但是这个人的一生却用一颗童稚之心为他的民族燃起了一种通向更人性的理想社会的希望,在这红尘的芸芸众生之中显得不凡,思之未免令人伤感和叹惜。 下面是一首先生早年的诗: 春风容易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