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1”的方法论分析意识 大凡一种新理论的建立,都少不了必须有三项。它们是,新的世界观,新的方法论, 和新的结论。范例哲学是一种新理论,如果它想站住脚,它也必须也有自己的方法 论。什么是它的方法论呢?就是“2+1”。 “2+1”,简要地讲,就是我们发现和辨别事物的二个主要方面后,我们必须在它们 双方的背后寻找第三个因素,这就是“1”。这个“1”,就是事物的联系和功能。 离开他我们必然不能取得对事物的全部认识,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果在AI领域,智能工作者以为机器对数据,语言符号等处理能力极高,就等于意 识。在对人的基本需要分析认识上,以为“食,色”就概括了全部人性,看不到联 系双方的思维,所起的作用。或将人的性情分为“善,恶”二方,而看不到它们的 关系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在哲学上,我们将人们的认识分为唯心或唯物论,经验 主义或理性主义,形式或内容,而看不到在这些划分之后的联系和功能。如语言学 家乔姆斯基,将语法现象从语言抽象出来,便认为是找到了人类“普遍适用的语言”, 等等。 用范例哲学的这种“2+1”方法观,看传统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存在问题,就不难 看出“存在的概念”,有一个结构,而且是一个“三层”的结构。既不仅看见“存 在”与“定在”,还必须看到它们的背景,背后的逻辑根据,这就是“在”的存在。 我在这里,试图再用这种“2+1”方法来看待意识,以其分析出新的结论。 意识是人人都有,但迄今为止人类知之甚少的领域。现在国外的的分析一般将意识 视为“有目的的活动(intentional act)”,然后分析,如哲学的“现象学”。我将 独辟蹊径,将意识分为“前台的成形”概念和“后台的背景”概念,然后再加“1”, 既“前台与后台”的关系。 “什么是前台成形”呢?前台成形,意味着它是思考/意识的目标形成,既“显性(become positive)”。表白意识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所以这个概念可以称为思维的目标。 “后台的背景”,就是意识还在“暗中”,还没有成熟,没有成形,还不能成为一个 个别的概念。“前台与后台的联系”,是说,思维注意到自身的这种辩别区分两者的 动作,既思维对自己的辨识行文有反思功能。 这个目标“前台成形”,又可以具体地分二类。一类是“经验”和“经验的构架, 范畴”,然后再加上“经验与范畴的联系”。经验是我们经过感官搜集材料到的材 料,容易理解。经验材料只有在范畴得到正理,然后才有意义,就是康德等人列出 的范畴。康德认为它是人的先天能力所致。经验与范畴的联系,是说经验对范畴的 依赖。好比范畴的出现,是经验根据环境“强迫”范畴形成的结果。换句话说,如 果意识不受周围世界的限制,则范畴可能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如我们在梦中一样。 第二类,是意识的“逻辑”方面。根据“2+1”的方法。我们可以也在意识中看到, “个别概念”,“一般概念”,和从“个别概念上升到普遍概念”的路径,这三种 状态的存在。比如欧几理德通过对“点,线,面....”的个别概念定义,就可以推 导出几何判断的一般规则,普遍适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由个别上升到普遍。 再由普遍推到个别。而这两套逻辑通道的弱点和优点,只有统过对同道双方的单独 认识,才能辨别。这就是“+1”的联系功能。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