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It shouldn't be too hard to build a philosophy - if it doesn't have to run, or without yourself acting on it.” - Rabbit 1) 開始一本談哲學的書是困難的。如果開門見山,談的題目太難,往往嚇跑許多讀者。相反,如果開始談的過於容易,又流於膚淺,使人不屑一顧。通常的慣例是,找到一個希臘文或拉丁文寫的,與自己將要談論的題目有關的以前的哲學家評述,引伸原義,然後借題發揮。因為人們一般都相信,天下沒有從未有人談論過的題目。 2) 但我發覺,我很難找到一個關於“範例”的哲學觀點,被前人談論過。所以我不得不另起爐灶,冒着被譏笑的危險。因為根據常識,任何獨出心裁的人,只有兩種可能:或者是比一般人聰明,或者比一般人愚蠢。但在多數情況下是後者。肯定的一點是,此者不是個循規蹈矩的人。 3) 抱着這種風險,一賭運氣的心態,我向尊敬的讀者介紹我個人的“範例哲學“的思想。這需要從以前說起。 多年前,作為科學哲學的研究者,我第一次接觸到量子力學的概念。我們一班人雖然只有一人是學物理出身,其他人或是工科或文科,對其所知道的技術細節不出科普的範圍,但都被量子力學的結論所揭示的物理學對人類認知的意義所震撼,由此而感慨,爭辯,和沉思。事實上,這些年來,我所形成的“範例”,也稱為“絕學”的想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來源於對這些結論的思考。 4) 量子力學理論提出的根本哲學認識論的問題是,人類是否能夠認識“真實”的世界?或者,我們對於提問的這個前題是否應該重新定義,既,“真實”是否意味着,“主客觀的絕對分裂”,永遠是正確的認識前提? 5) 在量子力學出現以前,作人類認識世界的首要工具,物理學,已經經歷了兩次大的變革。一次是牛頓力學,它的定律的背後,是絕對時空的概念。另一次是愛因思坦的相對論,它產生了絕對的相對論規則。量子力學的出現,完全顛覆了人們以往全部的科學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它所保留下來的,只剩下“時間和空間”這一條件,而且時間空間本身,也是隨科學測量手段變化而變化的。這不僅使科學家們大傷腦筋,如果古往今來的哲學大家們得知,也會唏噓不止。因為這些哲學家是主要“範疇”建造的大師們,如亞里士多德,斯賓諾莎,康德和黑格爾。量子力學明確地證明了,他們所發現的世界的範疇,除了“時間空間”這最後的一對範疇以外,其他範疇都是“神馬浮雲”。 6) 表面上看,科學家是“不知世界真面目,只源身在此‘界’中”。細想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如人的兩腿,總是一前一後,總是從左到右,又從右到左,兩邊擺動的運動。這樣每次擺動當腿誇過中線時,人就前行了。如果仔細觀察這個前行運動,你還會發現,當退回的步伐越大,下一步子邁的也就更大。 7) 一種文化或文明要崛起,它必然要繼承以前的其他文化和文明一切有精華,然後發展出自己新的獨特的東西,這樣它才能站得住腳,才構成了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繼續。一個文明的崛起,最少有兩個條件是必要的:一是經濟條件,二是意識形態文化的領先。 8) 中國的經濟起飛了。中國的經濟雖然目前只有美國的一半,人均起來差的更遠。但重要的不是現狀,而是這個起飛的“勢頭”,中國經濟的“巨輪”(國民愛這個詞),真是不是可以輕易停下來的。因為這是人類歷史的文明前進的“慣性”,是它在全球範圍對各民族選擇的一種必然性。這是一種歷史決定論嗎?起碼在宏觀時空中,我們還得相信這樣,就如我們在這個宏觀世界還要主要靠牛頓力學一樣,儘管我們已經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個後兩者的統一場論的數學模型的出來只是個時間問題。 9) 中國人民需要感謝共產黨,真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崛起。但這個“感謝”是另一種意味。沒有中國人民受前30年來共產黨造成的一切落後,壓迫和死亡,導致中國當時與世界的發展不能並進,遠遠落在世界發展水平的後,面,就沒有中國經濟發展的今天。而中國要想真正“領導世界新潮流”,真正成為人類文明的先導,則中國人民必須放棄共產黨。如同丘吉爾在二戰後落選時說的,“一個‘忘恩負義’的民族,是一個成熟的民族”*。嚴格的說,中國因崛起而放棄共產黨,其實還不真是忘恩負義。因為中國的崛起的根本原因是牛頓的力學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造成的。恰恰是共產黨造成了中國的貧困落後,太久太大,所以中國人民一旦“被鬆綁”,被“允許富起來”,中國人民就拼了命。中國就有了GDP總量一躍飛到了世界第二!如同國門一開,許多中國人出去乾脆不回來了一樣。 10) 接下來,是意識領域的文化的問題。如果中國僅經濟起來,沒有意識和文化的與之同行,領先與世界,中國只能是一個“經濟動物”,像當年的日本一樣。那麼中國在意識和文化方面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能作什麼呢? 11) 第一是繼承。中國要繼承人類文明迄今為止的一切精華。換句話說,一切西方好的東西,中國都必須學會。中國人“骨子”里,已經具備這點了。甚至中國政府官員們的子女都在西方國家讀書。中國有一天,會變成一個世界的“中心美”的國家。沒有疑問,因為中國文化中有見賢思齊,有”拿來主義“的傳統,如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胡服騎射”。 12) 第二是獨創。中國有什麼是“自己”產的,在意識文化上獨特的東西呢?在前邊提到人類文明探索真理只有三條道路:宗教,哲學和科學。我認為“法論功”,其實就是第一類的選擇之一。但它第一代的創始人文化層次太低,以後繼承人需要將其改造,以便為中國大眾所接受。每個信仰或宗教派別,都供人們選擇,如庫恩提出的“Paradigm”一樣。但一個經過充分理性教育的人,通常會選擇一個更有哲學思想基礎的世界觀作為信仰。 13) 哲學,是人類抽象思維的歷史。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本體論和形而上的問題。中國大陸的人所熟悉的語言是這樣解釋“形而上學”的(簡稱“形而上”): 14) “【形而上學】最初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一部 著作的中譯名,後轉為哲學名詞,指研究超經驗的東西(神、靈魂和意志自由等)的學問,或用作哲學的別稱。從黑格爾開始,把形而上學用作反辯證法的同義詞。作為反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永遠不變的;或者承認有變化,但是認為只有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移動,而且其原因僅僅在於外力的推動。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的矛盾,否認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形而上學的特點是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由於形而上學思想產生的階級根源和認識根源尚未消除,其影響仍將存在並發生作用。”(人民網[黨史百科] cpc.people.com.cn) 15) 我認為以上是隨心所欲地解釋形而上,這些解釋沒有根據。我將在本書裡談談我所理解的“形而上”,留待讀者來判斷我以上的結論。從中國歷史上看,中國人對這個問題基本不感興趣,很少人研究,所以也沒什麼人懂。中國人這方面研究的最高成就,迄今為止,還只有千年前的老子。老子在他“道德經”開首的半百餘字,就是關於中國人對“形而上”研究的最高精華。以後歷代,沒有人能超過他,包括最近年代的“新儒家”各位大儒。也難怪,儒家從來認為“天地”就是極限了,是“不近鬼神”的,所以也不會涉及任何與自然或社會沒用直接聯繫的問題(見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16) 嚴格地說,老子對形而上的論述,只是一個猜想,沒有論述展開。但老子的猜想和形而上問題的提出,確是一個天才的哲學起點。因為老子討論問題的角度,可以與二千年後的黑格爾媲美(黑氏邏輯學開宗明義討論的 Das Sein (“存在”)的問題,與老子討論內容一樣)。 17) 形而上研究的重要,是人類研究真理的手段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手段。我認為,人類在自己文明的歷史上,用過三種方法探索真理。它們是“猜想,邏輯/理性,和實驗方法”。具體到各個領域,相對應的是,“宗教,哲學與科學”。宗教是人類最早涉及對真理思考的領域。後來的哲學產生於宗教。自然科學又產生於哲學。形而上的研究,是哲學的研究範圍,主要是用理性和邏輯的方法。這就是西方領頭的人類文明起源的古希臘哲學所開創的道路。 18) 在古希臘宗教里,神話流行,並用以解釋人們所看到的自然界。逐漸地,人們不滿足於緊靠空洞的猜想來解釋世界,而試圖以邏輯因果的方法,來找尋自己周圍世界的變化的規律,這就導致了哲學的產生。哲學上最早期的爭論出現在前蘇格拉底時期,典型的兩大派是“伊利亞學派”和“米利都”學派。他們爭論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是世界的本源?關於世界本源的爭論,是“形而上”研究的第一階段。 19) 米派認為,這個本源是一種物質,水,汽,不定物(flux),等等。這種物質,是構成一切周圍世界其他物質的基本成分。相對應的伊派認為,恆定或不變,才是世界的本質。這種不變,只能是抽象的定義,所以是“理”。兩派的發展,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期,被前者總結為“形式”,後者成為“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形而上學(metaphysics),也正式宣告成立。這是“形而上”研究的第二個階段。 20) 古希臘時期哲學繁榮的和城邦民主政體,伴隨着最後羅馬人的攻入而落幕。外族的入侵,不僅使希臘城邦的政體文化藝術不復存在,而且連圖書館和書籍都遭到毀滅。在後來的千年中世紀中,除了幾個主教們(安舍倫,阿愧納等)對上帝的證明外,幾乎對形而上學沒有什麼根本性的研究和貢獻。直到歐洲人從阿拉伯國家那裡,伴隨着找回了古希臘哲學家的著作,歐洲文藝復興從意大利開始,後轉播到整個歐洲。 21) 但必須看到,這些宗教哲學家們,試圖以邏輯的方法證明上帝的存在(本體論的證明),雖然沒有達到足以令大眾信服的程度,但他們將世界萬物和上帝的關系所作的邏輯推論,確十分清晰明確。他們的方法,給後代的與宗教有關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如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很大啟發,因為他們開創了一條如何通過形而上尋找真理的道路和榜樣。 22) 首先重新燃起對形而上的內容研究的,是法國的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笛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充滿謬誤,感到不滿,所以開始重新審視自亞里士多德以來,繼承的一切知識的可靠性。笛的起點和基礎,就是“我思顧我在”。笛通過的哲學研究,得出世界上最根本的物質,不是一種,而是二種:“心靈”和“非心靈”。根據笛的結論,後代的哲學家批評他為“二元論”者。笛進一步指出,以前人們關於自然界中因果邏輯的看法,都是錯的。因為客觀世界根本不存在因果邏輯的鏈條。笛卡爾對世界根本問題的二元認識和自然界因果關係的否定,是“形而上”研究的第三個階段。 23) 笛卡爾發現了“心靈”這一物質,是人類哲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笛的“心靈”既是人類的“思維”。笛對人類思維本質的研究,影響了後來的所有哲學家,意義十分深遠。他的“心靈物質”的發現,也是現代心理學產生的基礎。 24) 被笛卡爾的發現震動的第一個哲學大家,是德國的康德(wakened from his “dogmatic slumber”)。康德的深入研究發現,笛的結論是正確的。但如果因果的鏈條不存在自然界中,難道是人類憑空捏造的嗎?康德開始透射出自己獨特的哲學眼光。康德認識到,笛卡爾所說的心靈,並不是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無所事事,而是積極參與到自然界中,根據自然界的規律,方構造出世界的因果關係等範疇。 25) 康稱其這種二者結合的發現為“先天綜合判斷”。“先天”,指的是邏輯或公理的道路,來源於柏拉圖的“形式”;“綜合”,就是根據“經驗”作為證明的資料,來源於亞里士多德的物理世界。一切在人類經驗和和語言全稱判斷邏輯之外的事物,是“物自體”自身,僅僅存在與“彼岸世界”,康德認為,他們是不可能被人類所認識的。 26) 康德,正確地解釋了形而上的基礎,發現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聯繫。康德在世界本源的認識上,卻依然保存着笛卡爾二元世界的遺蹟。從康德開始,哲學研究變成了專業化的職業。只有在大學任教和從事哲學學術研究的人,才可能懂得的,純粹象牙塔里的知識。康德的“三大批判”,以其明晰的語言,深刻的邏輯,使後來所有的哲學流派都站到他的旗幟之下。相比之下,他的同胞黑格爾,在語言簡潔和邏輯清晰方面,遠遠沒有康德受歡迎 - 雖然這也許是因為黑格爾自有其超越康德的深刻邏輯和思維的廣度作造成。 這就是“形而上”研究的第四個階段。 27) 接下來,輪到最聳人聽聞又最臭名昭著的黑格爾(這本身就是個“辯證法”吧?)。黑格爾哲學的“晦澀難懂”,是眾口一辭。一個人可以將黑格爾背的滾瓜所熟,卻不明白其真正的含意 - 用他自己的話,這叫“熟知並非真知”。我認為黑格爾的天才猜想在於二點。 28) 一,他將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所認為的思辯的最高法則“辯證法”,認同為世界的本質。既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都遵循這一方法(儘管這與馬克思解釋的“辯證法”是否一回事,是另一個問題)。雖然他的這個猜測有誇大的成分。 29) 二,更重要的是,他將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的“思維和世界同一”的思想;以及亞里士多德,首先通過研究語言的“全真”陳述的方法(三段論)來尋找真理,到自然界的發展過程,全部連在一起了。他認為,語言,思維或理性,自然界:其實“都是一個事物”。這個事物的發展,就象是一顆橡樹的種子,從小在泥土到長成參天大樹是整個一過程。大樹的偉岸身軀繁枝茂葉,其實在早在“橡樹的種子”里就已經“規劃好了”。就像人類的基因一樣。這個“基因”,黑格爾叫他“理性”。種子入土後,並不必然會長成大樹,還受周圍空氣土壤濕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 - 這就是“時空的偶然性”,也就是“現象”。所以,理性首先是“潛在”在世界中,然後到“現實的世界”,然後就進入了他的範疇所規定和適用的範圍。亞里士多德提出過十個哲學範疇,康德提出過十二個哲學範疇,黑格爾提出了比康德更多的哲學範疇,如“質,量,度”等等。黑格爾所以稱自己發現的理性為“世界的精神”。 30) 順便提一下,西方哲學的發展,有兩條主線:形而上和經驗。我這裡主要是勾劃了前一條,所以不是西方哲學的全部。 31) 可笑的是,青年馬克思不懂黑格爾的本意。他除了學了黑格爾,還師從了一個沒有名氣的哲學家,費而巴哈,學了些唯物論。馬克思就把二者揉在一起聲稱,要將黑格爾的辯證法“頭腳倒置”,並提取僅僅“合理的內核”。這就是所謂“馬克思偉大”的來源。在學術上,黑氏難懂,似乎僅憑這一點,也不該責怪青年馬克思。但他用自己不懂的學術,“忽悠”了半個世界一百多年,挑動了多少暴力和造成了多少生命的喪失,至今還在困擾着中國人。在政治和社會領域,馬克思給世界造成的災難,遠在希特勒之上。 32) 黑格爾超越了康德,解決了康的“物自體”問題,也解決了從迪卡爾以來哲學關於世界本源的二元解釋。黑格爾因此在人類文明的先導哲學領域裡,立下了繼古希臘哲學三傑(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一個新的人類思想的里程碑。因為黑格爾的哲學如此龐大無所不包,不符合從笛卡爾以來西方知識份子建立的“分析”方法的傳統,所以絕大多數人都不懂他的哲學。又加之他的語言冗長難懂,大有故弄玄虛之嫌,使許多人對其斥之以鼻。但暇不掩玉,真正懂了黑格爾的思想,無人不為他的深刻所震撼,為其遠見所嘆服。黑格爾的天才,不僅僅在自己的獨創的新觀點,而是繼承和發揚了從古希臘形而上開始以來,探索世界的真理的人類文明以思維作先導的傳統。這就是“形而上”研究的第五個階段。 33) 建造大而全的哲學體系,開始於亞里士多德,較突出的後來哲學家,有思賓諾沙,笛卡爾,到康德,最後是黑格爾。從康德開始,哲學又成了哲學專職人士,學院派的“專利”。因為如果不是專門在學院學習的人,很難入門,更與懂得其思想的深刻不沾邊。但畢竟哲學不是僅僅供“玩耍”的象牙之塔產品。哲學的根本任務,從來就是,或滿足人類對根本問題的求知的回答,既人類的好奇心的滿足,或者給人類的社會生活以指導。“大而全”的體系攀比,畢竟不是目的。正相反,哲學的精髓就是簡潔與深刻,一句話,用理性和邏輯揭示真理。 34) 黑格爾熱衷於大而全的體系,將哲學誇大到取代其他領域的程度。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現象學”,既預示了他後來的“哲學百科全書”的體系。很多人發現了他的“辯證體系”過分誇大錯誤的成分。如當代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在《》寫道:“黑格爾,所有當代歷史主義的來源,是赫拉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直接追隨者。黑格爾的成功是最神奇的事情。黑格爾,一個邏輯大師,用孩子玩耍的方法,發揮他強大的辯證法本領,真把一隻活生生的兔子,硬是從用純粹的形而上學編織的絲綢帽子裡變了出來。因此,從柏拉圖的蒂邁歐篇中神秘數字開始,黑格爾成功'證明'用純粹的哲學方法(牛頓114年後),證明行星必須根據開普勒定律運行。他甚至完成了所有行星的準確位置的推導。從而證明沒有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同樣,他證明,磁化鐵意味着增加其重量,認為牛頓的慣性和引力理論矛盾互相(當然,他不可能預見,愛因斯坦會顯示惰性和引力質量的一致性),和這許多其他的東西樣。.....事實是,我想,沒人把他當回事(如叔本華,或摩根富林明),更不用說科學家了。.....黑格爾的名氣,是通過投機取巧,直接觸及那些世界上科學的深層奧秘,而不必費力地,被證明的技術性問題所纏繞。畢竟,這些繁複的技術證明,可能會因為證明者無法揭開所有謎團而失敗。這樣,他們很快發現,沒有什麼可以比這種事來得更輕鬆。如此顯赫(雖然短暫),如此快速和確定的輝煌成功。而只需要廉價和少的可憐的科學訓練和知識,就可以罩上科學的光環。黑格爾的神秘辯證法,取代了科學家們的'貧瘠的形式邏輯”的方法。 黑格爾的成功是“不誠實的時代”的開始(如叔本華描述了德國人的理想主義的時期)和“不負責任的時代”(K。海登描述現代極權主義時代特點)。由學術欺騙開始,導致道德不負責任。一個充滿大話和冠冕堂皇時髦口號的時代,從此開始。 首先,為了打消讀者對黑格爾的誇誇其談,故弄玄虛太過認真,我會引用一些驚人的細節。他的聲音發現,特別是關於聲音和熱量之間的關係。我已經努力從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儘可能忠實地翻譯這胡言亂語,他寫道:“§302。聲音是在特定條件下的隔離材料部件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的否定,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或理想理想,因為它是該規範。但這種變化,因此,本身就是立即對材料的具體生活的否定,因此,真正的理想比重和凝聚力,即熱。的探空機構的加熱最多只是作為對毆打或擦的,,是熱的出現,原始聲音概念一起,“有一些誰仍然相信黑格爾的誠意,或誰仍懷疑是否他的秘密可能不會是深刻的,豐滿的思想,而不是空虛。我想他們仔細閱讀最後一句只有理解這個報價,因為這句話,黑格爾自己遠離。顯然,它意味着無非是:“探空機構升溫..是熱......有聲。“ 問題是,黑格爾是欺騙自己,被自己的激勵辭藻催眠了,還是他大膽去欺騙和蠱惑他人。我滿意地發現是後者。黑格爾在(給她的)信里寫了。在這封信中,於幾年前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學,黑格爾提到另一本自然哲學,他的前好友謝林的書說:“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用數學..微分,化學反應“,黑格爾在這封信(但這只是虛張聲勢),“我完全上當了,是由於這個自然哲學的騙子,被沒有事實知識的哲學編造,..用幻想來編造,甚至是低能兒的幻想,作為哲學理念。”這是對謝林的方法的公正表述。也就是說,這種虛張聲勢被黑格爾自己也複製了,或更加大膽地運用。因為當他意識到,如果它能達到其應有的觀眾,就意味着成功。” 35) 我認為波普爾提到的科學事實是正確的。黑格爾在這些方面(沽名釣譽)是“小人”。黑格爾的問題顯然不止這些。如,用他自己的辯證邏輯觀點研究歷史,黑格爾認為當時法國橫掃歐洲的拿破崙,是“世界精神”的體現,認為國家政體,是道德精神的代表,完全否認了個人意志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和其在西方文化主流中的地位等。加之黑格爾的行文語句晦澀,較之同胞康德,遠不是簡潔明白,直書其意,因此被很多後來的哲學家病垢。 36) 但黑的哲學眼光不在這裡。他的偉大是因為他發展了柏拉圖以來的理念思想,用辯證法將其推到一個新的境界 – 雖然他不適當地誇大了辯證法本身的作用和範圍。(如中國的李後主,作了亡國奴仍然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很高)。人無完人,哲學家也有“急功近利”的時候,恨不得象明星那樣立刻脫光,引起世人的注意。象蘇格拉底那樣的哲學家,不僅思想偉大,而且人格偉大。這就是“形而上”研究的第六個階段。 37) 批判黑格爾的潮流,從崇拜他的高峰,發展到反對他的哲學體系,一併反對從古希臘開始的所有形而上研究的體系。這股“反哲學體系”,“反形而上”的思想派別,占據了歐洲近代哲學結束後,和現代哲學開始以來的一切領域。所有後來的哲學家,與其跟在黑格爾之後,對其體系似懂非懂,不知所云,不如都選擇了在康德作為旗幟下的匯合點。從十九世紀中以後,哲學明顯的分為二大派別。一派是“現象學”到心理學的發展;一派是“分析學派”,邏輯分析到語言學,結構學,科學學,現代派等的發展。對形而上的研究的向心理研究方面的發展,起於Soren Kierkegaard,後有海德格爾,薩特等。總的趨勢,是將哲學歷史上形而上研究,歸為心理和社會與人生的聯繫。在分析學派方面,特別到了“語言分析”階段,如維特根思坦,則乾脆否定了形而上的問題,將歷史上形而上的研究,歸為是“語焉不詳”造成的。因此他乾脆說,哲學的任務到此時已經完成了。很明顯,分析學派的觀點受自然科學方法“牽鼻子走”,而不是相反。分析學派在英語國家占主要地位,由此也影響了今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哲學研究(見徐有漁的著作)。因為中國要學習英美,一些知識分子自然認為,英美國家的哲學家也必然高明。中國人沒有學到英美知識分子的“critical thinking”的思維傳統,只學會了跟隨他們的結論,接受顯而易見的事實的結局。 38) 生命在繼續,人在活着,人就要問人生的根本問題,這類的形而上問題。從古希臘哲學開始的“形式/範疇”的解釋方法,終於到了德國的黑格爾那裡,讓人們“倒了哲學的胃口”。另一方面,否定形而上問題的根本存在,如分析學派作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好像一個“剩女”,因為還沒找到對象,有人建議“去掉自己的欲望吧”不可能。人類的“哲學欲望”,只要人類存在,它就存在。而欲望本身的解決,必須找尋一個新的突破口。 39) 這個哲學思維新的突破口,轉到了東方的中國人這裡,我叫它 “範例哲學”,或“絕學”- 關於對思維,語言,絕對與存在的研究。 40) 繼承西方哲學對形而上的研究,就是繼續回答自古希臘有了哲學研究以來,人類有關形而上的“三大問題”: 1 我是誰? 2 我為什麼在這裡? 3 我應該怎樣生活? 很明顯,一切否認形而上的哲學家和派別,都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不能不給出自己的答案。 41) 歐洲的“現象學派”,將這三大問題的解答,首先開始於世界的本質是“現象”。下面的細節不用聽了,因為世界的本來面貌已經被他們“砍掉了一半”,而且還是“主要的一半”,關鍵的東西沒有了。如果聽聽英語國家“分析學派”的語言,結論更糟糕。因為分析學派,根本否定了形而上的研究。他們首先會責問提問題的人糊塗。不是思想糊塗,思維過於籠統,就是語言混亂,或是邏輯有問題。一句話,他們認為提出這三大問題,本身就錯了,和古希臘開始的本體論研究(形而上)一樣,是“始亂終棄”。他們認為這三大問題本身,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 - 皇帝本來就沒穿衣服,大家都幾個巧舌如簧的騙子騙了。 42) 離開了哲學家的書房和學校的象牙塔,人們的本能告訴自己,這“三大問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無論你如何不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哲學家的勸說。所以,不是承認或不承認它們存在的問題,甚至也不是回答不回答的問題,而是如何回答的問題。如何以一種新的方法,從一個新的角度回答這“三大問題”。當然,真理的揭示,必須有繼承性。也就是說,新的解答方法,必須不與傳統的形而上解釋相矛盾,而又投入新的眼光,新的視角,新的亮點和光芒 - 這就是哲學的新階段,我稱之為“絕學”,所試圖完成的。 43) 古希臘傳統的研究形而上方法,是將世界分為“形式與變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或“範疇與經驗”(迪卡爾,思濱諾沙,康德,黑格爾等)。這個“二分法”的展開,所以我們今天有了西方世界的兩大哲學流派:歐洲的大陸“現象派”,和英語世界的“分析派”。絕學的提出,必須要包容這兩派研究中的真理部分,但又不能重複他們的老路 - 絕學的本質是將二方面“合為一體”,用“範例”的概念,全面概括,同時又賦予新的內容。簡言之,“範例”,集“精神 - 物質 - 範疇 - 經驗 - 思維 - 語言- 生命 - 歷史”,為“一丸(capsule)”,形象地概括化了。在“範例”以前,我們可以將“形式/範疇”概念的提出,看作哲學中的“硬骨”。另方面,將“經驗/現象”概念的提出,看成是哲學研究的“軟體”部分。 當這兩方面都面臨危機,需要有新的觀點來繼承和發揚形而上(本體)的研究,“絕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44) 中國人說,“溫飽思淫慾”,又說,“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西方人說,人有“安全,食物,性,地位,榮譽,權力”等基本要求。顯然,哲學思考,都不是大眾的人生目標。但是,在第一位思辨哲學家,蘇格拉底,看來,只有追求真理,才是人生唯一的意義。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不記得人類歷史上究竟有多少偉人,他們有過什麼樣的故事,我們忘記了無數先人。但我們記住的一個名字 - 而且還會被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 他叫“蘇格拉底”。 45) 真理,象一切有價值的東西一樣,不是可以一蹴而就而撿來的。真理的發現和證實和承認,一般要經歷人的認識三個階段,既,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最後達到“悟性認識”的這一過程。 46) 舉例來說,“地球圍繞太陽轉”,在今天已是一真理了。可在十七世紀哥白尼的“天體運行”一書出版以前,當時的人們都不認為是真理。 47) 感性認識的階段,可以說是“天才”地猜到了真理的階段,這在不論古希臘和中國文化中都是屢見不鮮的。“地球圍繞太陽轉”,最早在古希臘,就有人猜到了。只是這個“天才”的猜測,太獨步一時了,它離哥白尼時代,早了大約十五個世紀。如果當時的人們沒有把這個猜測者當成“瘋子”,我認為他已是很幸運了。 48) 理性認識階段,是我們最熟悉的方法。布魯諾,哥白尼等的觀測,特別是牛頓力學的確立,科學家們用測量,數學計算等方法,說服了世人“地球圍繞太陽轉”是真的。因為每個有頭腦的人,懂得科學的人,只要自己好好想一想,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49) 悟性認識階段是怎樣的呢?悟性認識的特點是,你運用“形象思維”,不需“好好想一想”,而可以“一目了然”。比如說,你如果有機會坐飛船上到太空中,或到月亮上,在一個足夠大的距離內有“上帝之眼”的角度看,你大概會一下看到“地球圍繞太陽轉”的情形,而不需要計算,公式等等。這就是形象思維的爽快和力量。範例哲學來自於悟性認識。 50) 範例,是對思維性質的調查。 51) 範例不是“關於”哲學的理論,更不是運用富有哲理的語言來表述的一種理論 - 範例是哲學本身。 52) 範例不僅是哲學,而且還屬於亞里士多德所稱的“第一哲學”所包括的內容。既,它是關於對“形而上”的研究。 53) 範例又不是“一般的“,關於形而上的討論,而是專門討論關於“絕對概念”的哲學理論。在這個意義上,範例的哲學也成為“絕學”,既,專門研究關於絕對的問題。 54) 在哲學上,按照古希臘哲學家開啟哲學研究傳統,對哲學問題的研究就是探索真理的過程。所以這些研究是非常認真的事情。如果說古希臘的哲學家是“寓真理於文學”,如我們從巴門尼德,柏拉圖的著作所讀到的一樣,近代哲學家,從德國開始,則犯了“寓文學於真理“,或“混同心理感受與邏輯表述”的錯誤。 55) 所以,所有探索形而上的哲學,首先應該制定一些規則,規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語言,修辭的限制範圍等。然後才可以討論形而上的問題。否則,大眾無法區分作者是在作闡述真理的努力,還是在表達自己心情。沒有這些區別,易導致讀者的迷惘。 56) 另一個點必須注意的是,真理出現的二種形式:公理或定理。定理,如自然科學或關於形式,如邏輯和數學,的真理。它必須運用證明的方法達到目的。也就是,它證明依賴於感官數據,或者設立可以檢驗的條件和預測。公理,其證明的標準是清晰,無異議,的普遍的認同。 57) 真理,就自身的本質而言,與證明與否無關。人類對真理證明,只是對人類求知慾的滿足,和由此帶來的人類文明的進步。 58) 人類對真理的探索在三個領域中進行:宗教,哲學和科學。宗教以文學的手法探索真理。哲學以理性和邏輯的方法推斷真理。科學則以經驗數據和預測的方法證明真理。 59) 由於這些領域的區別,探索者在尋找真理時的方法,也必須十分明確這些區別。探索者應該尊守的原則是“底線原則“:如果能用科學的方法,不應該用哲學的方法。如果能用哲學的方法,不應該用宗教的方法。如果能用宗教的方法,不應該聽信流言或持“不可知論”。 60) 真理的發現形式也一般經過二步,既,猜想階段和證明階段。真理在其被猜想階段,往往表現為非常簡短的文字表述。如果在古希臘時,就有關於地球圍繞太陽轉的猜想1。但“日心說”的真理,直到幾乎二千年後,才被哥白尼證明。 61) 真理在其證明階段,也不是所有的證明方式都是恰當的。如果探索真理者違背了前邊所說的,在宗教,哲學和科學領域中所應使用和恪守的不同方法,則真理就不應該被認為是已經達到了被證明的程度。哲學的理論,如果有任何非邏輯陳述,如表示心理感受的語言,都有人為炒作,故弄玄虛之嫌。 62) 特別提出注意的是,既然哲學家應用邏輯和理性的方法推測真理,他們必然要建立一個理論體系。而一個理論體系一般都有核心或基礎的部分。以此部分進行邏輯推斷。如果基礎或核心部分的作為前提被發現有誤,我們就不應該在繼續認為作者以後的推導結果仍然具有真理性。舉例來說,康德在其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開始時對時空的判斷,作為以後其範疇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很明顯,時空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類的存在為轉移的,即使在康德的時代都可以確定如此。所以沒有必要追究他以後推斷的真理性。一個理論的大廈,如果基石發生問題,這個大廈的倒塌只是時間問題了。 63) 我認為自己在探索關於範例的哲學中,應該遵守的態度原則如下: a) 表達所有使用的語句,應該根據“必要條件”的原理。既,無此句不足以表述思維邏輯的連貫。表達言辭要儘量達到“寧缺勿濫”。 b) 陳述句為第一表達方式的選擇。 c) 對全章節採用“奧坎的剃刀”原則。 d) 在行文中對句子的使用,應該用蘇格拉底的思辯 的辯證法原則。既,找出陳述中“潛在前提中和結論中的反題”,揭示內在的自相矛盾。只有沒犯上述錯誤的陳述,才有資格被認為是真理的候選者。 e) 如果我不能保證自己說的都是真理,我應該保證自己說的都是事實。 f) 如果我說的無關事實,我應該保證我說的態度是真誠的。 64) 範例哲學的產生來源於新的工具的運用。古老的亞里士多德所創立的形式邏輯,雖然為科學思維之必須,但其不能概括事物的動態性質。蘇格拉底時代的思辨時用的辯證方法,經過黑格爾的改造,推廣應用於一切領域,又暴露出明顯的人為因素和極端化的錯誤。因此範例哲學修改了黑格爾首次提出的,帶有初級性質的辯證法。並結合亞氏形式邏輯,提出“辯證法II(Dialect II,簡稱‘DII’)”,既,“純粹的辯證方法”。去掉任何人為因素,採取完全靜態的邏輯定義。DII是完成範例哲學揭示真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65) 運用新的辯證法II,範例哲學重新探討了“第一哲學”的形而上問題。遵照亞里士多德對形而上的三個基本定義: a) 研究存在自身(“being as such”) b) 研究第一因(“the first cause”) c) 研究不變(“no change”) 66) 範例哲學揭示了其自身的邏輯存在的範疇。這些範疇是本體界到現象界的聯繫。範例在現象界裡只有“時空”範疇,是存在的基礎。 67) 這個新的哲學必須重回古希臘的“第一哲學”研究,否則就不能擔起經典哲學的大任 - 這個新的哲學就是繼承經典哲學對“絕對知識”的研究(聽着像什麼“放之四海”的東西又來了?):這就是第二類選擇之一:以漢字寫成的新哲學“絕學”。 68) 量子力學還在發展,就像人類世界的歷史還在發展一樣。以後的結論只是將以前的結論作為一個子集,收入其內,這就是繼承關係。當量子力學的結論已經對探索人類的未知世界“throw in the towel”,一個新哲學的能力,不是光憑“捨我其誰?”的勇氣,而是必須有客觀的真理性才能站得住腳。給中國一個哲學支點,中國就會將人類的文明支起來-範例哲學,就是這樣一個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