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测不准”与“不完备”
我发觉我的网友们对“背景”或“专业”的了解,和其意义的理解的关系,还是有一段差距的。
比如,如果我看不懂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推导,或不是理论物理学博士的背景,
我就不能谈相对论的哲学意义。而如果一个人是理科专业,那么当他谈起其哲学的意义,
他一定很在行(如紫鸟MM对芹MM背景的惊讶)。其实呢,很不一定的。这就好比知道算数的人,会1+1的人,
却不见得懂数学的基础。事实上,直到福雷格的工作,以及后来的罗素,才开始给人类已经用了
几千年的数学运算找一个牢固的基础- 集论由此而诞生了。
任何学术的知识,无论多么深奥,无论是数学还是哲学,必然有多余一种的表达方式。就像爱因思坦说的
如果你不能使街上的老太太懂得你的理论,你多半自己也没有真懂。这就是所谓“深入浅出”的道理。
另一问题是继承性。任何学术,知识或真理,它必然是继承性的。它必然是吸收了前人的主要成绩,然后自己
据此基础,再与以发展。
没有开普勒,能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吗?没有牛顿,能有麦克斯韦磁电感应的方程组吗?
没有麦克思韦,劳伦茨,能有相对论吗?同理,没有笛卡尔能有康德吗?没有古希腊哲学家,
康德,费希特,谢林等,能有黑格尔吗?同理,没有“侧不准”,没有“不完备”,没有“胡赛尔现象学”,
哪里来的“思不定”?哪里来的范例?
我们中国人爱“独出心裁”,似乎很难明白这个道理。你搞成了一套,我偏偏不买你的账,
我偏偏要另立山头,偏偏跟你不一样。你听说有多少中国文化名人自称是继承别人的或前人的成果?
这也许是中国传统学术或现代人,很少有搞成大的系统工程的原因之一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不出科学
的原因之一吧?
任何真正的学术,或科学或真理,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几代人劳动成果的总结。什么时候天时,地利,人合,这些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最后出成果的,只是恰好碰到你这个人头上!这就是牛顿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道理 - 绝不是中国所谓“谦谦君子”的酸腐客气之词。牛顿是这样,爱因斯坦是这样,范例也是这样,PERIOD。没有前人的成果,你狗屁不是,明白不明白?
反过来,自己独出心裁的中国人爱搞出什么新理论。如果不谈继承性,不谈对他人前人成果的了解,结果多半是昙花一现,最终难逃狗屁不是的下场。国人永远难以理解的是,如何继承他人而不崇洋媚外,如何自行发展而不夜郎自大(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是不是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 - 这个平衡
国人似乎永远也掌握不了!理性啊,理性,你什么时候在国人身上降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