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三哲”与范例哲学
从范例哲学在万维网上讨论和发展的几年来,得到很多网友的积极参与。给我留下
印象较深的,除了早期的网友“星辰”,“师长”,还有偶尔参与的何岸泉外,就
属一直坚持不懈至那三位 - 所谓“万维三哲”是也。
有哲学爱好的人共同讨论不是一件好事吗?不见得。黑格尔临死前在病榻上说,
“"Only one man has understood me, and even he has not!"。范例的命运看来
更糟糕:不仅没有人理解,而且还被歪曲。有人认为范例哲学不具有“哲学的建构能
力”,反覆要求我去掉“范例”二字,虽然其他的提法似乎已经“渐入佳境”了。
还有人非要我证明范例哲学,要像“A=A”那样,否则就不予承认“绝对”的“半生
不熟”状态。另位认为科学的本体论就是“假设”,所以没有本体论科学家照样搞科
学研究发现。我从没有专门回答过他们的问题,这次我想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的高低,和他/她能够联系世界的事物的广
泛程度成正比。越是前面高的人,其联系的范围,在其他人看起来毫不沾边的事物,
越能发现蛛丝马迹将其联系在一起,如同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反之亦然(<论范例>中
有一节专门谈“联系”的概念)。哲学和宗教一样,目的都是追寻真理。而真理的发
现只有两条路:逻辑和经验。前一条是从公理到定理,如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发现。
后一条是,如宗教所说的,“揭示(revelation)”。就像民间新媳妇的头盖红布要
最终被揭开一样。英语叫“moment of truth”。新媳妇的脸蛋好看不能保证进洞房
后肯定不会发现她长一条尾巴。冰山的一角是浮在水上可见的部分,而水下才是冰
山的“庐山真面貌”。真正的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思坦,其理论必须要有哲学
本体论的支持。道理很简单:科学的道路就是逻辑的道路,逻辑的
“尽头”必须要有一个“初始环节”,即“第一推动” - 这就是科学必须求助哲学
本体的必然要求,绝不是可有可无,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的实验“假设”。
走推理的道路怎么样?莱布尼兹推论出“实心单子”的存在,最后他的结论是:
“桌子就是一堆灵魂的集合”(见罗素:西方哲学史)。黑格尔推导出宏伟无比的逻
辑大厦:“正反合三段论”。到了他的“历史哲学”时,他还得自己独出新裁地挑
出“个人,家庭,国家”作为他的历史哲学的三段论推演的开始:他不可能由“存
在,非存在,变”的逻辑学开端的“大三角”,推导出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因为
公理定义的范围限制,不可能发现其公理根本不包含的定理 - 如果你认为黑的理论
是真理的话。实际上,他的逻辑推导结果“基本都是错”的(罗素,同上),除了当
年的马克思外,到今天可以看出他的理论,人为杜撰的成分太多,大部分都不符合
历史事实,这已是哲学界和思想界的定论。
最后的问题:范例到底重要在什么地方?“范例”,是范例哲学的核心。范例哲学
揭示的真理告诉人们,我们的认识对象必须扭转二千年以来寻找“事实”,“实在”,
“自在物”,“存在”,“精神”,等等“定格的事物”的概念。“某物”作为哲
学家和科学家所寻找的“世界的本质”,范例哲学认为是根本错了:世界的本质就
“非一物” - 既不是古希腊的任何抽象概念,如“存在”,也不是任何具体物质,
如“火”,也不是中国古代老庄和魏晋玄学所说的“无”。包括后来以降,从前苏
格拉底开始,柏拉图,亚氏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史上一切包括哲学本体论
的哲学理论。范例的本质是“功能”,功能的唯一“存在”是“动”。除此以外,
世界一无所有,包括世界自身。
那么我们的“定格”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来自五个方面:感官,形象,语言,
逻辑,数学。由于受这“五毒”之侵,人类对真理的寻求始终如在柏拉图的“洞穴”
之中。因为它们都是给我们“固定”的事物/物质/抽象的感觉。我们既不能跳出亚氏,
英国经验主义,现代实证主义的“物质”陷阱,也不能逃离柏拉图的形式,黑格尔
的精神,胡赛尔的“意识形式”,和海德格尔的存在 - 这些抽象的“思在”的领域。
因为我们人类都在“世界这个庐山”中。要看清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只有跳到“世
界以外“,才能发现什么是世界的本质 - 这一切都是在范例的“悟性认识”发现了
思维的本质,“绝对性质”,之后,才有可能。
为什么范例哲学自称为“研究提纲”?因为在提纲下面没提到的细节 - “无尽长江
东逝水,古今多少情仇,都在不言中”:您需要自己细心体会和补充才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