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命-绝对(3)
物质的存在过程,就是由“形成,进入时空,消失”这样的三个阶段组成。在天体物理学上,就是“一次大爆炸”完成的过程。从哲学上讲,就是“在,存在,定在”的过程。当物质的“规定性”消失了,既条件性,物质也就分解,不覆存在。
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其实不然。如果说一个人死了,大家都很明白,那么这个人变成了骨灰,尸体的水分蒸发了,整个人体变成了其他物质飘散开来融入大自然。这就是“某物变为它物(something vs. something else)”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穷极“物质自身”呢?也就是说,物质或最基本的元素,比如“氮氢氧”原子,最终又会变的如何呢?我认为,它们也会变的。不过它们是“无路可逃”,只有自动消失了事。这又是咄咄怪事!基本元素怎么会消失呢?您也许会问。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没有它们的消失,“大爆炸”的逻辑上的“奇点”如何形成呢?这样想也就明白了。直接了当地说,我认为这个宇宙的“大爆炸”是周而覆始的。每次的大爆炸都是再造时空,再造人类,再造文明的过程,直到灭亡。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完全合乎道理的。因为宇宙大爆炸开始的整个过程到结束,服从于“有生必有死”的更普遍的规律-除非您能举出一个“有生没有死”的例子,证明这样更合乎逻辑。
重要的是,从这个天体的物理性运动过程,我们看到了哲学的规律:“something either turns to something else or to nothing”。最近网上有很多关于天体起源的哲学讨论,比较典型的话题是“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youtube.com),讨论的人多半来自天体物理学家(他们试图抢去哲学家的饭碗,这是后话)。关键的问题他们并不懂哲学,以为谈哲学像找对象一样,人人都可以无师自通,不需要学习和积累前辈的知识,则是大错特错。
物质,最终要从“某物到无物(something to nothing)”,证明了其缺陷或限制。这就从哲学的逻辑上自然地导出了某物必然属于“相对性”范围的道理。 "If it is something, this something must belong to the Relative (of course, IT is something, otherwise it wont'be IT, right?)". 这是毫无疑问的。凡是相对的事物,都是变化的事物。凡是变化的事物,都是会必然消失的事物 - 这就是一切物质的历史过程。当爱因思坦用“相对论”一词表示他的理论时,他没有想到这个“相对”概念的哲学深义。其实,一旦人类发现一切物质的“相对性”时,也就是发现了物质的“最后和最终的本质”,也就是人在认识自己所能涉及的一切知识上走到了“尽头”。不用说,这就是历史上哲学家追求(比如黑格尔)的“终极真理”。相对,只剩下有这样一条通道:它的对面是“绝对”性,既,范例所说的“绝对背景”。
相对的本质就是“某物”的本质,它只能在“something else or nothing”之间变化,而不可能进入“绝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就是相对性,物质是无法接触到绝对性的,恰恰是因为物质的“relative”基础和本性。能够沟通相对性,进入到绝对性的“物质”,只有“生命”自身。而生命并非来源与物质,生命来源于绝对性本身。生命和物质的区别,犹如一条巨大的鸿沟不可逾越,此是下一个话题了。
在我看来,从大爆炸的宇宙发展过程角度看,这五个阶段最有意义:I - 奇点的产生,II - 爆炸发生,III - 生命开始,IV - 相对性的认识,V - 到最终宇宙的收缩意味此次大爆炸的完结 - 是5个值得纪念的“stop”。而我们现在,从爱氏的“相对论”提出,到范例哲学的“相对性”的提出,就是处于“第IV阶段”。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