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什么我对中国文化持基本否定态度? 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个大的题目,我只是涉及了哲学上的原因和状态。因为哲学是“cream”西方文化这个蛋糕的顶层部分,加之我个人的看法。至于这个蛋糕本身,我只有在与中国文化的具体比较中涉及。我在第一篇提到的三种划分,物质,精神和思维的局限。我现在进一步打算将这些比较分为三个细节:个人,集体和思维方式(包括前二个方面)。其中每个部分又分内外,这样一共六个部分。 中国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的比较,也就是作为“汉藏语系”的主流,汉语,所归属的文化,和西方“印欧语系”,既,古希腊-拉丁语系归属所形成的文化比较。我在《论范例》书中将此总结为“感性文化”和“理性文化”的比较。感性与理性的划分,是哲学认识论的术语,对于大众可以大致地理解为小孩或女孩和成年人的状态进行比较。这种形象的差别,是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区别的钥匙,或者叫“纲举目张”。受中国文化影响深的人,不论是否是文化方面的学者,你都会多多少少在他们身上看到这些表现的影子。我因为也作口语翻译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各类的国人,上至公司的总裁(比如,要买人寿保险,住院或出了车祸),下至社会底层打工或在移民监里的偷渡客,这就丰富了我的理论认识。我想先从个人社会生活方面的例子谈起,希望给已经觉得以前读的枯燥的要死的读者一点慰藉。 例一, 我碰到过几百起车祸的情况。每次调查员都会问同样的二个问题:你当时打保险带了吗?你当时是否有作分散注意力的事,比如玩手机等?中国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从来都是坚定明确的一个“NO”.如果是申请人寿保险,每个人的健康情况都听起来像运动员。 例二, 有好几次我碰到有人问医生关于如何避孕或手脚不舒服的问题。最后的咨询结束经常是以,“你们是否可以提供免费的避孕套?你们是否可以提供免费的拐杖?如果我用完了,或丢了,是否还可以再来免费领取? 例三, 许多跟我岁数大小左右的“老人”,不会拼读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不记得自己社会安全号,说错自己的名字,生日等等,他们都在美加呆了许多年; 例四, 许多人对公司核对身份信息很不满意。他们的理由是,我只问一个小问题,干嘛那么麻烦?许多人干脆中途挂断电话。许多人只要电话里自己关心的问题一说完,立刻挂断,毫无礼貌教养可言。 例五, 我访问过许多申请政府补助的中国老人,他们要求政府提供食品,医药,电话,住房,车辆上医院,家庭护理服务等。理由多半是没有钱,没有人照顾。实际情况是,他们多半将财产转移到子女的名下,然后申请政府福利。有的人竟然说,没有这些福利我要你美国护照有何用? 如果你符合条件,当然这些华人都会得到政府的福利,当然我听到过当地白人鄙视的口气(如讨要拐杖)。我认为国人的观念多半是,“好死不如赖活,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 一个来自自称5千年文明道德教化的集体,不仅不觉得无耻,反而还给自己找个诅咒的借口。 中国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最重要的缺陷是,这个文化导致了“一个不完整的人格”。聪明的人都会用“脚”来选取文化圈的优劣。在这些人之中,如果自己做不到,起码可以送自己的子女接受“完整人格”的教育,不论是“腐败的共产党薄熙来”,还是“反腐败的共产党习近平”,都是这样做的。当然,对大众来说,你不一定需要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你可以问问中国的教育部好了。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中,终身保持孩子的智力,我们叫之侏儒。如果一个集体在认识上停留在“感性阶段”,不过度到“理性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巨婴症”,或用1个世纪前洋人的话,“襁褓中的老人”。这样的文化不应该是我们应该检讨的对象吗?(待续)
PS: 关于“存粹悟性”与“朴素悟性”的区别 在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教中,都有一种认识说法叫做“悟性”或“顿悟”,我称它为“朴素悟性”。它是一种“神秘的直觉”,不可述说,不可传授,不可名言。它来去倏忽,难以预测,但又存在。比如在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中:“有一天,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宣布要传授衣钵,选付继承衣钵的人,叫大家呈述心得。这时,一位首席的上座师神秀,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一个舂米的苦工看了神秀偈语以后,也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这个苦工就继承了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 范例提到的“纯粹悟性”,既继承了东方思想的朴素悟性成分,又吸收了西方哲学理性的传统,并直接沿用康德哲学探测理性界限的提法,冠以“纯粹”二字,以示区别。具体地说,纯粹悟性特征,除了继承东方的朴素悟性的特点,纯粹悟性强调此种“第三种认识方法”来源于经过理性和逻辑的过程和筛选。用数学上“排列和组合”的例子说明。如果将一个问题的对象解为其所有元素的集合,那么它的解决方法应该在其元素的排列组合的自然数序列中。也就是说,在有穷的步骤之内,我们或者在问题集合的范围之内找到解决方法,或者在其更大外延的集合内找到解决的方法。纯粹悟性的方法,就是能够迅速地从本身集合或更大的集合直接洞察找到解决问题集合的能力,包括作出跳跃的搜索和穷尽其逻辑的链条。 在范例中,纯粹悟性是发现发明的认识方法,也是绝学的“绝对背景”,既,“绝对的绝对”的运用直接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