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是30多年前非常流行的话。哪国语言?肯定不是英语,也不是德语,更不是中国话,我仅会这三种语言。这是句非洲话! 文革后期,没有电视,广播里除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是“八个样板戏”,所以一有点新玩意儿就立即成为时髦。当时电台里有一个相声是关于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回想起来没有一点幽默,但其中有句话倒是在社会上流行起来:La-fei-ke, a-sang-tei-sang-na!,意思是:朋友,谢谢!在文革中我们只有一个称呼:同志,而“La-fei-ke”成了时髦青年的别称。 最近招了个苏丹来的移民,和我相处不错。昨天我搜肠刮肚说了一句La-fei-ke, a-sang-tei-sang-na!,他惊讶得下巴都掉下来了。在纠正了我的发音“Ra-fei-key”后追问哪学的。我怕跟他解释不清楚“文革”,所以就说我以前一个女朋友是非洲人。他立即举起拳头与山人做“碰拳礼”。 语言总是在不断地变化,La-fei-ke, a-sang-tei-sang-na!这句时髦话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此地有时与解放前的老上海说沪语就发现有很多的遣词用字是不同的,例如他们的 “非常”不是“老”而是“邪气”或是“交关”。老上海不称“先生”而称“革履”,大凡高贵者都是西装革履。而“先生”是日本来词,原意是“老师”的意思, 这或许是当下时髦尊称“老师”的出典? 在卡嘉莉大学有一个老师以汉语的造诣香名远扬。有一次我找到她说话,居然大多听不懂,原来她说的是粤语。在英语中Chinese大有粤语的意思,而普通话是 Mandarin!现在的“普通话”是外来语言的杂交,真正是“劣币驱除良币”了啊。现在有不少北方人称粤语是“鸟语”,实在是数典忘祖!我在网上找到一段用古 汉语念的《木兰辞》,其中韵味是“普通话”表达不出的。语言在不断地变化,在与外来语言不断地融合,或许有朝一日达成世界语言之大同?或许有朝一日上帝再 次发一怒毁了巴比伦塔? 沪语存档还是省了吧,沪语在我们这一辈的嘴里被咀嚼得津津有味就心满意足了。 La-fei-ke, a-sang-tei-sang-na!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