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2)
你定居,我游牧
(组图)
小竹(文/摄影/摄像)
2013年9月7日
今年流行草原玩,我也卷进了这玩酷绿的潮流中。
从杭州去海拉尔的飞机由于“天气”的原因,延误了五小时,这也没有阻挡我的热情,心越跳越快。终于到了海拉尔,走下飞机,一边寻找着司机小郭的影子,一边想像着身着蒙古装的游牧民赶着牛羊,马儿拉着勒勒车,载着帐篷,逐水草而居的情景。
那样的期待全部写在了脸上,终于找到了小郭,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郭师傅,到草原了!”小郭忙说:“大姐,那‘郭师傅’听着别扭,就叫我‘大老弟’吧。你想上哪,在地图上点一点,只要有路的地方,我就开过去。想停就停,让你拍的过瘾。”
哇,草原人好爽好热情呦!我溢着满脸的微笑说:“我要去真真的牧民家,住帐篷,吃烤羊肉,骑马。”“好,没问题。上车!” 就这样,我开始了呼伦贝尔草原的千里行。
沿着国道301北行,没多久就见到一个大湖和一排蒙古包群,我兴奋地喊道:“就去那。”这是呼和诺尔湖。不一会儿,我就回到车上,大老弟见我沮丧的脸神,关心的问:“不好看吗?”我失望地说:“勒勒车拉不走这‘多功能厅’的蒙古包,蒙古衣挂在墙上让‘城市’游人穿。我要看真的‘游牧民’。”
大老弟笑了出来:“只要这汽车能到的地方,就没有‘游牧民’了,他们都定居了!瞧,路那边一排排的砖瓦房,里面有电灯,电视,电冰箱,卫星碟形天线,取暖器,穿的是便装,骑的是摩托车,开的是拖拉机和大卡车,打的是手机。牧民家的毡房,骏马是用于旅游业的。”
“定居了?!”我惊呼道。突然意识到我的思维还定格在六十多年前的大草原文明上,记起在1953年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 萨仁格娃姐妹的一段对话(微电影):
“我们自己种草,将来定居游牧了。也点上电灯了,用机器割草,机器剪羊毛。”
“什么?种草?还点电灯?你听谁说的?”
“书上都这么说,苏联现在就这样了。”
“咱们什么时候也能这样?”
“我们也快了。”
草原牧歌的梦幻 (微电影“草原牧歌“1953年原唱)[优酷链接]
很快啊,六十年就全都定居游牧了。我逢人便问:“你是蒙古人吗?”在额尔古纳市遇上一位大哥,说:“我是蒙古族的。”“你能告诉我蒙古人的故事吗?”
大哥给了“草原三绝”的光碟和两本书,“你听完了‘呼麦’,‘长调’,‘马头琴’,就会触到蒙古人的性情;你读完了‘额尔古纳(皱玉著)’,就会看见蒙古人的母亲河;你翻到最后一页‘蒙古之源 - 呼伦贝尔(赵玉霞编著)’,就会听到铁木真的铁骑声呼啸着整个欧亚大陆。呼伦贝尔是我们蒙古人的摇篮!穿越了大草原,你就会知道我们蒙古人的故事。”
暖流,曙光,向往,我 ,一位定居的城市人 ,要做一次二十一世纪的游牧人:这小面包车就是我的勒勒车,马达“拖”着车,载着“帐篷”,游弋在这千里的草原上。每当人们问起:“你们今天上哪停下来?”大老弟总是这样的答道:“不知道,走到哪,歇到哪!”
小竹游牧线路图:
D1 海拉尔 – 满洲里 – 呼伦湖 (250公里)
海拉尔: 蒙古语“哈利亚尔”,意为“野韭菜”。夏日,伊敏河边长满了野韭菜。
满洲里: 俄语“满洲利亚”。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有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
呼伦湖:又名达赉(lai)湖。蒙语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泊”。
D2 呼伦湖 – 口岸 – 黑山头镇 – 额尔古纳市 – 三河回族乡 –恩和 (560公里)
边防路:从呼伦湖沿边防路向东北方向行驶至黑头山镇,与额尔古纳河平行,偶见当地车辆。南边是中国的牧区(超好看!), 北边是1.5高的铁丝网,外面是边界缓冲地带,额尔古纳河是中俄河界, 远方看见俄国的村落。
黑山头镇:曾是成吉思汉大弟拙赤·哈撒尔的封地。
额尔古纳市:从西山眺望亚洲最大的湿地 -根河湿地,每年两万只鸟来湿地繁殖栖息。
三河回族乡:有高洁挺拔的白桦林区。
恩和:这里曾居住过蒙古鞑靼人,成吉思汉起家的地方。冬天的气温常在零下四十度。
D3恩和 – 室韦 – 太平 – 白鹿岛 (300 公里)
室韦:俄罗斯族乡,中俄口岸
太平: 有原汁原味的“木刻椤”,一种俄式的木砌房屋
白鹿岛:大兴安岭的莫尔道嗄森林中。有一个苍狼白鹿的美丽传说。
D4白鹿岛 – 得儿布尔 - 根河 – 上库力农牧场 (350公里)
得儿布尔镇:见到一位鄂温克族人的驯鹿场
根河:穿过
上库力农牧场第八生产队:留宿
D5上库力农牧场 –额尔古纳市 - 金帐汗蒙古部落 (150公里)
国道301:一路多为农耕区,大片的油菜花地。
金帐汗蒙古部落:在景区外的小山岗上看到了最美丽的莫尔格勒河和牧场。
图 1莫尔格勒河 (小竹摄)
图2-4 根河湿地 (小竹摄)
图5-6 三河马 (小竹摄)
图7-12 路边的野花 (小竹摄)
图13-14 樟子松 (小竹摄)
草原牧歌的梦幻 微电影解说词
两千多年前,成吉思汗的远祖原为山林的狩猎部落,终于有一天他们告别了巢居和穴居的生活,“熔铁出山”,走进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开创了一个传奇的草原文化时代。他们逐水草而居,马,勒勒车,毡房是游牧的标志,这群马上的人们曾经震撼了整个世界。不出一百年的时间,草原文化正在渐渐地消失,农耕文明的崛起,时代更将昔日的游牧民推进到城市文明的边缘,定居的游牧民是今天草原上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