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就要到了,想起来20年没囘家乡过年了。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我们四川人过年吃汤圆。吃了汤圆才算真正过了年。 早些年的时候,汤圆是过春节才吃得到的美食。街上买不到包好成袋的汤圆,非得自家亲手做,从做汤圆粉到汤圆心到煮汤圆,每道工序都有板有眼。春节期间人们喜欢串门,家家都会端出香甜的汤圆,款待客人,也显显自家手艺。客人边吃边称赞,主人笑得乐呵呵,那可是春节的一大乐趣。这辈子吃过的汤圆无数。也尝过不少招牌汤圆,比如赖汤圆,宁波汤圆,冠生园汤圆,但是我至今认为最好吃的汤圆还是我父亲做的汤圆。 从我记事起,每年为春节制作汤圆就是我们全家的大事一桩。父亲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忙着准备汤圆心子了,买白糖,芝麻,核桃仁,花生,桂花蜜,还有新鲜的猪板油。那时这些原料很贵,常常还得开后门买,可我父亲说,一年就吃一次,再贵也要买。东西买齐了后,第一道工序是制作芝麻粉。父亲常常要花1-2个小时去仔细挑出混杂的小石粒,然后用火炒。父亲告诉我,炒芝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火需不大不小,芝麻要不停地翻。最关键的是什么时候起锅。起锅太早,芝麻不香,起锅太迟,味发苦。他告诉我一个窍门,那就是看到芝麻开始在锅里跳跃的时候,就该起锅了。那时候没有搅磨机,芝麻起锅冷却后,他把芝麻放进一个石钵里一捶一捶地摏细。椿的时候满屋子开始飘起阵阵芝麻香。让人忍不住直咽口水。第二道工序是炒花生去皮。同样,火候和起锅的时间很关键。尝到花生没有生味了,就该起锅了。否则就糊了。然后将桃仁花生用刀切碎。父亲说不能切得太碎,否则嚼起来不香。桂花蜜那时可不容易买到。每年金桂飘香的季节,父亲便背着手慢悠悠地去农贸市场逛。见到新鲜桂花就买回来用糖做成蜜以备后用。第三道工序是把厚厚的猪板油除去包膜,然后切成小丁块。文革期间,猪肉凭票限量,每人每月只配有半斤猪肉,但我父亲总会从牙缝里挤出点肉票买猪板油。我记得父亲用的都是雪白的板油,切成小块后就象现在的棉花糖。最后父亲用一口铁锅,把所有东西放进去揉捏呈泥状。香甜的汤圆心子就这样做成了。 为包起来方便,父亲叫我们兄妹几个坐在一起,用小手把汤圆心子捏成一个个小丸子,然后放进玻璃缸里备用。因为有生猪油,捏起来很容易,但要捏得大小均匀也难。刚做好的汤圆心子闻起来那个香啊,我们那什候都忍不住想悄悄往嘴里放。父亲当然知道我们的“贼心,”警告我们说,生猪油吃了会不停地拉肚子,那样的话,春节可是什么也吃不成啰。那时候就盼着过年打牙祭,所以吓得我们谁也不敢偷吃。 母亲总是负责制作汤圆粉。四川人讲究用水磨糯米粉。那时候在店里也是买不到的,非得自己做。早年糯米也是凭票供应的。因此很多人掺入粘米。母亲只用胖胖圆圆的糯米,说加了粘米后,煮出的皮不柔韧光滑,还会浑锅。母亲把糯米放进一个大缸子里,加水泡约一周。每天换水。一周后连米带水抬去磨坊推细。最早用石磨,推起来费劲,因此是我哥哥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坐在磨前添加泡软带水的糯米。这个任务也不简单,因为每次加的量要不多不少,水和米的比例要合适,否则推得费力还不细。后来有了电磨,推起来就省力多了,让我哥哥大喜。不过米添加起来更麻烦,得看准时机还要出手快,弄得不好磨杆碰到手,到处是米。我特别喜欢看推出的米浆,象白雪一样,慢慢地挤出磨盘之间,再缓缓流进布口袋里。四川少见雪,那是我想象的雪景。我们把口袋吊在树上,让水慢慢沥出。几天后,把湿湿的汤圆粉放进一个大坛子里。那时候没有冰箱,就用一块布紧紧盖着以防发霉变红。 包汤圆的时候,我父亲总是负责揉汤圆粉,确保粉揉得不干不稀。因为汤圆心子已经做成小圆球,包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包得皮薄馅多,搓起来的时候也不容易破而弄成麻脸。我们兄妹几个从小就学会了包汤圆。拿起一小团湿粉,用大指头从中挤压成小圆桶状。放一个先做好的汤圆心圆子,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我们喜欢竟争谁做得又快又好。我哥哥手大,可以一手搓2-3个汤圆。但是我比他搓得光滑,因此总受父亲表扬。我们全家初一大早起来,围成一桌,大手小手包出一个个核桃大的,雪白晶莹,小巧玲珑的汤圆,那种家庭的温暖和过年的喜悦至今难忘。 煮汤圆是我母亲的任务。煮汤圆就象煮饺子,一次不能煮得太多。绝不能用大火盖煮。首先要用中火煮,等汤圆浮起后再用小火煮。早些时候烧煤,不能控制火的大小,只得加冷水调温度。记得第一次在婆婆家过年,非常惊讶地看见他们用柴火灶和大铁锅盖着煮汤圆,煮出的汤圆被放大了3倍!幸亏心儿少皮厚,否则全煮破。我那时才意识到很多四川人不会煮汤圆。因为我家用的是生猪油,煮的时间要足够。由于没加粘米,我们家煮汤圆的水总是清清的。我最喜欢站在毋亲身边,看着汤圆一个个浮起来, 然后轮流地翻滚在水面,象是在轻快地跳着"圆午"。母亲说汤圆不滚的时候差不多就熟了。 最快乐的时候还数全家团坐一堂吃汤圆。我们小时候喜欢争挑漂亮的小碗盛汤圆,仿佛汤圆会吃起来更香。端起一碗汤圆的时候,我喜欢先闻一闻糯米的清香, 吸一口气。然后夹开一个,让芝麻猪油桂花香气四溢, 然后把夹开的一半放进嘴里。母亲煮出来的汤圆非常细腻有光泽,吃时不粘筷、不粘牙,吃起来柔柔的,又香又甜。我们总是边吃边感叹,我们家的汤圆一定甲天下。那一刻,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操劳都值了。 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我们兄妹几个小时候都想大吃一顿。因为怕伤胃,父亲每年除夕要进行吃汤圆的知识教育。告诉我们吃汤圆要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不能眼大肚皮小,切忌吃到饱,吃到还有一点想吃就应停止,尽管如此,我的兄弟们还是喜欢一口一个,放碗的时候恋恋不舍。记得父亲一次钓鱼时结识了一个30来岁的农村朋友。有一年春节来访,对我家汤圆赞口不绝,一口气吃了38个。把我们吓得眼都直了。那时乡里的人少有肉吃,一定饥肠辘辘。几年后听说那人早逝,死于胃穿孔。母亲感叹,幸好他在我家吃汤圆的时候没发生意外。这件事对我们小孩是个活生生的教训,从此谁也不敢多吃。 记不得从那年开始,我们家不再做汤圆了。我家汤圆的关键用料是新鲜的猪板油,而如今的人怕吃猪油和甜食,植物油已代替了猪油,上等干汤圆粉到处都能买到,包好的汤圆一年四季也能买到, 而且品种繁多。以前的人们说,“有朝一日时运转,朝朝日日象过年。” 现在看来人人时运都转了,天天大鱼大肉,什么时候都能吃上汤圆。以致过年的时候不知道吃什么才好。我对汤圆的回忆也变成了对旧时儿时的怀念。自从父亲去逝以后,每到春节吃汤元时,我总会想起父亲和他做的汤圆,那是最好吃的汤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