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艾畦的博客  
时评,政经,文史哲  
https://blog.creaders.net/u/7892/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有强政府才能有强国家 2013-10-22 15:33:53

                                   (一)

把“小政府,大社会”说成是普世价值、现代潮流,这是国内外一些新自由主义学究们带给国人的错觉、误导。“小政府,大社会”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政经理念,一般追溯到亚当斯密,主要代表人物有人们熟悉的哈耶克、弗里德曼等,在现实社会中仅为美国共和党这类右翼政党所支持、采用。包括美国民主党在内的世界左翼政党、经济学界的左翼学者都是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监管、加强财富分流和再分配的。在美国历届总统竞选中,政府的角色往往是两党总统候选人争执的焦点之一,而欧洲的“大(强)政府”理念要更强一些。

人们指出:在全球主要国家竞争力排行榜上,位列前茅的多是“大(强)政府”理念的国家,如德国、北欧国家、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即使是美国,也并非一直是共和党当家。19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流行的是汉密尔顿的强政府理念。进入20世纪后,两党博弈下产生的监管措施、累进税、财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等,也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小政府”意味着反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三公支出过高,反对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反对瞎指挥、乱搞“政绩工程”,主张精兵简政、精干高效,这没有问题,谁都会拥护。但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小政府”主要不是这个意思。他们主张的“小政府”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监管越少越好,“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二是税收越低越好,再分配越少越好。

显然,新自由主义者所讲的“小政府”其实是“弱政府”,这符合私人大资本和黑社会的利益。因为国家干预监管越少,他们就越可以肆意膨胀,进而操纵经济、社会乃至政局;税收越低再分配越少,他们就越可以持有更多社会财富,越拥有财富带来的权利。

现代“小政府,大社会”的泛滥始于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首相和里根总统当政时期。里根总统有句名言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里根在位时期实践了新自由主义三大标志性政策:减税,去监管,削减政府开支。但正是里根这个政府,在削减基建投资和社会福利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国防经费,使军火工业商发了大财。

支持里根者指出,里根政府减税促进了经济增长,最终获得更多税收,从他上任时的每年5170亿美元到离任时已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但反对者指出,美国国债也从他上任初的1万亿美元猛增到他离任时的3.5万亿美元这也就是说,里根借了2.5万亿国债送给私人大资本做利润,然后从中提取一部分作税收以充政绩。同时政府赤字也大幅度上升,算下账来美国明显赔了而且人们普遍同意两件事:里根在位期间贫富差距明显扩大了;里根政府大幅度放松监管措施最终导致了08年金融危机。人们可以说,里根政府带来了更大、更多的问题。    

(二)

再次澄清:如果把“小政府”理解为精干高效,那没有问题。但如果理解为“弱政府”,那就只会对少数私人大资本和黑社会有利,也符合一些自由派文人书生的理念;但对国家没利,对绝大多数人也没利。实际上,只有强政府,才能有强国家。

这个道理在我国古代的《管子》中已经明确讲了:“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意思是:国家虽然大,但政府小(弱),国家也就随着小(弱);国家虽然小,但政府大(强),国家也就随着大(强)。近代梁启超曾多次引用过《管子》中的这段话。

举几个例子:

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国的GDP占全世界的大约30%,相当于整个欧洲,约为英国的7倍。但大英帝国的年度财政收入接近9000万英镑,约2.42.7亿两白银;而当时大清帝国的年度财政收入4500万两白银当然,中国老百姓的实际负担要比这重得多,有人估计是这个数字的四倍,都被贪官污吏们中饱了或管理不当流失消耗了;而且负担不均,越有特权、越富的人负担越轻。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大清的6倍,其年度军费约合4000余万两白银,与大清的年度全部财政收入相当。所以鸦片战争的结果绝非意外,再打十次最终也还会是英国胜。

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人口约为日本的10倍。但清廷的财政收入约为8300万两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6000余万两,因此实力差距并不大。清廷的财政收入虽然比日本高一些,但当时大清国仍是陈旧的湘军、淮军体制,清政府集中不起全国的力量,所以当时人们讲,甲午战争是日本打败了李鸿章。当然,即使是李鸿章同日本打也不一定准输,打输了有指挥用人上的原因,也有官场矛盾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大清帝国国家大的优势一点没显出来。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GDP为日本的1.5但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不是对手。日本声称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这并不完全是虚声恫吓,他们这样讲是有底气的:日本政府随时可以调动数百万大军、数以十亿计的资金;而中国只有一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内战不断,政府借债度日。所以中国能坚持抗战八年,其实并不容易。

在朝鲜战争时,中国的GDP仅为美国的七分之一,有人讲当时中国实力还不如鸦片战争时的大清。但这时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能有效地调动全国力量,因此硬是同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打个平手。几年来一直有人争论朝鲜战争是否正确、是否值得。但正是朝鲜这一仗,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世人心目中“中国人懦弱、奴性,是劣等民族”的耻辱。我们对朝鲜战场上的我军将士充满敬意和感激。

(三)

在军事上是有强政府才有强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也是这样。

市场原教旨主义总是讲,英美是自由经济发展起来的,但这只能说是部分正确。事实是:英国是在两三个世纪重商主义主导下取得初步发展的,美国是在半个多世纪汉密尔顿强政府思想主导下后来居上的;只是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1830年代至1920世纪交替)和美国的“镀金”时期(1870年代至1890年代)才是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居统治地位时期。自从19世纪末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初世界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包括英美在内的各国政府都越来越多地干预、参与经济活动。此后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在20年代和80年代有两次大的回潮,但前一次回潮引发了二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和三十年代大萧条,后一次回潮引发了08年金融大危机。至于后起的德国、日本、亚洲几小龙等,都是在强政府主导下发展成功的;前苏联也是在强政府主持下自立自强的,尽管政府强的过度、强得不是地方。而进入20世纪后盲从英美自由主义忽悠的国家,就没有成功的例子。

美国共和党右翼虽然一直极力主张“小政府”,但即使是在他们执政期间,美国政府也是越来越“大”,这反映出社会的需要和历史的趋势。20世纪初叶美国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0%多一点60年代上升至30%左右,2000年为34.32010年为39.6欧洲国家的政府要更“大”一些,2010年英国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0.9法国占56.3%,德国占46.6%;日本政府也挺“大”,占57%相比之下,我国2010政府财政支出GDP的比重27.8%比美国政府还“小”不少,比欧洲、日本政府更“小”得多。

政府越来越“大”、掌握越来越多的资金,有什么需要或者说有什么好处呢?至少有两点需要和好处。

第一,可以有效地分流社会财富,缩小贫富差距。

以前曾引用过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的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的弊病之一就是扩大贫富差距。如果政府掌握资金少、大部分资金留在民间,会加剧财富向有权有钱人聚集,因为越有权有钱赚钱越容易,最终导致“国穷民穷豪强富”,引发经济衰退和社会不稳定。而政府掌握更多资金,可以通过福利、补贴等形式进行再分配,可以更多地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可以更好地提供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

我国一些新自由主义人士一直宣扬:“不找市长找市场”。这对于大多数企业活动来说,是有相当道理的;但套用到社会生活上就未必妥当。市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钱的权力。有钱人当然可以找市场,没钱人找市场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有病扛着,没房挤着。

相比之下,一般认为,台湾的医疗支出和效果比为世界最好,至少是之一;新加坡的公众住房解决的最好,至少是之一。这两个地方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办医疗、办公屋的。所以很可能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讲得对:“社会问题只有国家才能解决”,至少是效果更好。我国古代《周礼》中也是讲国家负责全体国人的社会保障。

顺便提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提醒中国说:“如果中国完全模仿美国模式,把教育、医疗这类公共服务市场化,那将是个大错误。”

    美国政府的医疗开支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到不合理:在联邦政府财政支出中,医疗开支超过了军费,例如2010年医疗支出占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的24%军费支出占19.9%加上地方政府和个人的支出,美国的卫生总费用占其GDP的比重竟达17%而军费才占GDP的大约5%平均到每个美国人身上的医疗开支比其它发达国家高出1.5–2倍但在世界各国医保制度排行榜上,美国只居第20余位,医疗公平性排在50国民总体健康水平排在第70原因是美国把医疗服务完全推给市场、推给私人,这样,每三美元医疗开支中只有一美元花在病人和医生身上,私人保险公司赚走三分之一,药厂药商赚走另外三分之一。那可是几千亿美元的利润,因此任何对美国现行医疗体制的改革都会遭到利益集团的全力抵制,克林顿总统被这些利益集团打败了,奥巴马总统也没取胜。奥巴马刚上台时,曾提出建立国有保险公司与私人保险公司竞争,实际上是想使国家获得一部分保险利润,缓解一些政府赤字,结果受到私人保险业主的激烈反弹,奥巴马为了选票,再也不敢提了。

    第二,可以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我们都在讲,经济发展靠“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越是在经济不大景气、消费和出口萎缩时,越显出投资的重要性。但如以前所讲,越是经济不大景气,私人就越不敢投资,这时怎样减税、优惠也没有用,政府投资就成为打破困境、带动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我们完全可以说:政府投资是最可靠的内需。

私人投资总是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起伏波动,而且往往是“打胜不打败”,越是经济萧条、需要增加投资时,越指望不上。而占总体投资一定比例的政府投资保持持续、稳定,可以起稳定军心、注入活力、带动发展的作用,可以保证整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各占比例多少,是个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探究的问题。那种把私人投资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观念,在历史上某个阶段、在某些国家的具体条件下曾经是可行的;但在当代,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恐怕越来越不适用了。

而且经济要想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扎实的基本项目、高新科技研发等,私人对此要么没有足够力量投资、要么利润前景不明朗不愿投资,因此只有政府来做这些事。政府越有钱,越可以多做这些基础性事业。

有相当一些基础性项目,其本身不一定赚钱,很可能还赔钱,但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这种项目只有政府肯做。人们常举成昆铁路的例子。成昆铁路地形地质极为复杂,施工难度极大,成本也非常高,单就这条铁路本身恐怕永远也赚不回来。但这条铁路带动了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讲,其价值显然远超过投资成本。

顺便提及,不要以为西方近代的大工程都是私人建造的。例如美国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铁路就是林肯总统批准修建的。但没有私人资本肯冒这个投资风险,联邦政府只好用土地作报酬付给私人公司。由于事先讲好是按铁路哩数付酬,所以私人公司故意修了很多不合理的弯路,结果得到的土地报酬竟相当于整个得克萨斯州。如果林肯政府不出面起主导作用,美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连通东西的大铁路,美国能不能发展起来还不一定;如果联邦政府有国有铁路公司,不仅花费要少得多,而且铁路取向也会更合理。所以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还是得由政府来办。

政府投资对经济所起的作用还不仅仅是直接发展。据国外有人估算,政府每投资一美元,就会创造0.5—1美元的私人投资机会,另外生产性投资的大约40%还会以工资、购买消费品等形式转化为消费资金。所以斯蒂格利茨甚至主张政府借贷来投资:“在高回报公共投资支出应该增加。这样做会在短期内增加赤字,但从长期来看,可以减少国家债务。用不到3%的利率借得资本(美国政府可以做到这一点)去投资收益率超过10%的机会,换做是企业早就按捺不住了。

    还必须提到的是,政府投资多为实体性经济,这会直接提高就业率。而像美国近几年搞的量化宽松,获益的主要是金融界,对减少失业率帮助不大。美国的量化宽松首轮是1.725万亿美元第二轮是6000亿美元现在的第三轮和第四轮合计每月850亿美元,一年又是一万亿出头;可奥巴马总统提出的一个4500亿美元的政府投资创造就业的法案,在共和党居优的众议院就是通不过。人们常说美国是个被华尔街操纵的国家,这并非虚言。

把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对立起来、与消费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所起作用显然是正面的、不可或缺的。西方国家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也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投资资金。但在象美国、日本这类基本没有国有经济、税收政策又一直向有利于富人倾斜的国家中,政府投资越来越依赖借国债。我国政府能够基本不依靠国债来投资,这本来是优势。对这种优势抹黑、诋毁,要末是出于理念的偏见,要末是心怀叵测的拆台。

当然,政府投资如果安排不当,也会造成浪费、比例失调、产能过剩,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严重甚至是惨痛教训,但这是技术性问题,不是方向性问题,不能否定政府投资本身。这就好比修一座桥,由于技术失误,桥修好不久就塌了,这是个惨痛的教训,但不能说这座桥不应该修。

(四)

近年来有人介绍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的“瓦格纳法则”,也称“政府活动扩张法则”。这个法则主要是讲: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也就是政府的作用会日益增强。其实这用我们的常识就可以判断: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复杂程度的增加、对协调要求的提高,政府所起作用肯定会越来越大。

亚当斯密曾讲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只应当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这在他那个时代、在英国特定坏境下应该是可以的。但在后起国家,政府肯定要起更大作用;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政府所起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

在牛车马车时代,人们自己相互让道就行了,不用交通管理。到汽车时代,就要设立红绿灯、要规定左驶还是右驶、要有警察。要管理飞机航空,恐怕就要精确到秒。要送人上太空、上月球,管控就要更严格更精确一至几个数量级。随着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精细,政府管理经济的必要性也只会越来越强,削弱政府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类比:

在我国的昆曲、京剧时代和西方的莎士比亚时代,是没有专职导演的。那时多数戏班是以“名角”即主要演员为中心,剧本、排练、演出都要听主要演员的,戏班管事的也是听命于主要演员。这种旧戏班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环境和特点,也的确涌现出一批天才演员和经典剧目。但在现代,即使是相对简单的剧场艺术,如果没有专职导演也不能保证整体效果;在相对复杂的影视艺术中,更是非“导演中心制”不可。一部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导演能力水平的体现。导演制并不会限制、压抑演员的才华,好的导演总是能充分发挥、乃至发掘演员的能力来为整体剧情服务。当然,不称职的导演会影响演员的发挥、把演出拍摄搞砸,但那是导演个人问题,可以通过换导演来解决,不能说导演制不对。

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某个阶段,可以是私人企业家唱主角,政府只起支持、保障的作用。但随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体规划协调越来越重要,就会越来越需要政府起主导或者说是“导演”的作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决策、管理、领导能力的体现。称职的政府也不会限制、压抑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而是能充分发挥、乃至发掘企业和个人的才能来为社会整体服务。当然,不称职的政府官员会把事情搞砸,但这是某些政府官员个人的责任,可以通过罢免、撤换来解决,不能说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体制不对。总是吵着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或者臆测说只有不受约束的私人企业才有创造力,那等于是要现代剧团、影视公司倒退回旧戏班体制,或者是鼓动演员“耍大牌”,是行不通的,也是有害的。

据林毅夫介绍,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斯宾塞所领导的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从二战后到现在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经济体取得了“维持25年或更长时间年均7%或更高增长率”的成绩这13个成功的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都是开放经济,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利用世界上已有的知识进行产业和技术创新;第二,他们都达到了宏观的稳定;第三,这些经济体都是高储蓄、高投资;第四,都是市场经济体;第五,都有一个高效并积极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但这一显然有重要价值的研究结果及其思想观念,在国内经济学界似乎没有引起多大反应。

大体说来,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四种理念,从右到左依次为:自由放任、政府干预、政府主导、政府统制。

自由放任是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到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的新自由主义所持理念,认为经济活动应完全依靠私人资本,相信市场万能、市场总是对的。

政府干预是凯恩斯的主张,认为市场基本是好的,但有时也会出毛病;因此政府在经济活动遇到麻烦、危机时应该干预,到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后应该退出。

政府主导思想则是认为市场本来就有利有弊,政府应始终监管、调节、参与经济活动。从广义上讲,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瑞典学派、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可以归入这一范畴,尽管他们所主张的主导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新一代的凯恩斯主义者如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也应属于这一范畴。上述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研究报告所讲的13个成功的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特点其中之一就是“都有一个高效并积极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显然也是“政府主导”类型。

至于政府统制,则是以前苏联为代表,排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用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规定全部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改革派人士认定了最右翼的自由放任理念,认为其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观念,对政府干预思想也取排斥态度,更不要说政府主导思想了。从历史上看,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这一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理念的确适应了某些国自家的国情和需要;但在世界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越来越显露出其已不再适合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一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理念在反对、破除陈旧僵化的前苏联统制经济思想时,的确起了开拓思想的积极作用。但在随后的经济实践中,可以说越来越显示出其极端、偏执的一面,离经济发展实际需求越来越远,批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多。看来,这些“改革”人士也许有必要对自己的思想观念也讲一讲“改革开放”。

在公众有效监督制衡的情况下,政府水平高、能力强、适度多掌握些资金、起主导或者说“导演”的作用是好事情。政府强,国家才能强。

浏览(1333) (0) 评论(9)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gmuoruo 留言时间:2013-10-23 09:01:55
強暴屁民的政府不知會怎樣。
回复 | 0
作者:13579aaa 留言时间:2013-10-22 19:44:01
美国现在这个烂摊子,根本就是一锅糨糊,大政府小政府全没戏,因为人民已经被惯成了懒蛋,而且社会资源已经被利益集团瓜分完毕。
回复 | 0
作者:gugeren 留言时间:2013-10-22 18:52:04
这篇博文的实质,就是提倡国富民贫,还是提倡藏富于民;虽然文章没有提到人均收入和人均GDP。

不提别的,先问一个问题:博文的作者是在海外,还是在中国?
估计是在海外,看得出文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如果作者在中国,且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肯定说不出这些混帐话。如果作者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会有钱买不起几个平方的自住房,子女上大学开销会需要几年的积蓄,看病要花很大一部分的钱,退休金维持日常开销还有一些困难(这里讲的是实行新型退休制度的人,而非享受改革前老退休制度的人)。

而看政府的开支,且不提“三公消费”,不提公务员与普通百姓在收入、退休、医疗保险等的悬殊区别,仅拿政府开销时的大手大脚、大拆大建、肆无忌惮、无人监管,就可知政府和国家有钱的“伟大”后果了。
回复 | 0
作者:华山 留言时间:2013-10-22 18:39:36
这样的文章再不上导读,那真不知导读何为。
回复 | 0
作者:俺是吾丁 留言时间:2013-10-22 18:30:44
左翼这种观点,就是极权主义的思维基础,它是以忽视个人自由尊严和利益为出发点的;
右翼自由主义派,就是作者所鄙视的海耶克福利得曼这各派别,则是以削弱政府的管制,强调个人尊严,个人的价值为基础的。

这是两个派别的思维基础。
我是海耶克派的,因此对作者的观点持反对态度。

很明显,作者心中依然是以“强大的中国梦”,或者说“中国崛起”这样的理念作基础的。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维,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是通向奴役之路。因此我们要大喝一声:这是危险的!

具体到作者所说,……新自由主义者所讲的“小政府”其实是“弱政府”,这符合私人大资本和黑社会的利益。因为国家干预监管越少,他们就越可以肆意膨胀,进而操纵经济、社会乃至政局;……

我只要问一句:立法跑哪儿去了?难道自由主义者不强调法制么?
难道自由竞争机制就是无法无天么?
回复 | 0
作者:西木子 留言时间:2013-10-22 18:23:29
快快地浏览了一遍,同意“老手多言”博的留言!此篇值得细读。
回复 | 0
作者:咸人 留言时间:2013-10-22 18:06:47
同意博主观点。强政府能更好地統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前提是"强政府"本身是廉洁有效的。
回复 | 0
作者:老手多言 留言时间:2013-10-22 16:48:52
作者的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很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学术角度谈问题,就事论事,既没有左派的狂热,也没有右派的仇恨。

希望在这论坛上,多看到这类建设性的文章。不要整天骂共党,唱衰中国。大家可以也应该批评中国政府,但要理性地文明地进行批评。不要用共党已经抛弃的斗争方式。
回复 | 0
作者:gugeren 留言时间:2013-10-22 15:54:02
国家强的目的是什么?是可以称雄称霸吗?那样的强国还是弱些好。还不如把用在“强国”上的钱分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富些。
回复 | 0
我的名片
艾畦的BLOG
注册日期: 2013-09-05
访问总量: 57,40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拾遗补阙,姑妄言之(下)
· 拾遗补阙,姑妄言之(中)
· 拾遗补阙,姑妄言之(上)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六)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五)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四)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三)
分类目录
【时评】
· 拾遗补阙,姑妄言之(下)
· 拾遗补阙,姑妄言之(中)
· 拾遗补阙,姑妄言之(上)
· 过哪条河?
· 教师节还是不改的好
【政经】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六)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五)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四)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三)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二)
· 政府主导,驾驭市场(一)
· 中国的金融改革应吸取美国的前车
· 中国的金融改革应吸取美国的前车
· 新民主主义──原版挺好的
· 希腊财政危机是源于社会福利吗?
存档目录
2015-03-15 - 2015-03-19
2014-10-09 - 2014-10-27
2014-04-03 - 2014-04-06
2013-11-05 - 2013-11-20
2013-10-07 - 2013-10-28
2013-09-06 - 2013-09-25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