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平民出身, 對政治不感興趣, 雖然在高校經歷所有學潮, 但是只是冷眼旁觀, 沒有參加過, 原因是八零年第一次學潮, 有天上午, 突然有一個學潮領袖人物高喊: 不好了, 鄧小平說要鎮壓學潮, 要鬧事學生解散. 以後學校才正式傳達二號文件, 鄧小平說: 我們不希望流血, 但是不怕流血.
此事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學潮領袖人物中, 有能通天者, 知道內情, 進退有餘, 我一個小老百姓, 還是不參加為好, 誰上台都有可能, 就是沒有可能我上台, 君不見六四鎮壓之時, 天安門廣場基本上是外地學生, 當場抓獲的學生領袖號稱外高聯.
中國的制度有問題,最高領導人一言九鼎,手下基本上是阿諛奉承之徒,內政說錯了,皇帝也是對的,皇帝是金口玉言. 這種體制當最高領導人, 高齡體弱後就多疑, 不敢相信任何人, 毛當年頃刻間要鄧小平上台, 下台是這個原因. 鄧小平鎮壓學潮由四月份推遲到六月份, 也是這個原因, 如果鄧小平下決心四月份鎮壓, 學潮要小的多, 損失要小的多. 如果答應學生要求, 整治貪官, 學潮自動解散更好,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 學潮幾起幾落, 終於在六四鎮壓, 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主要原因是鄧小平老年多疑, 猶豫不決. 鎮壓前, 堅決主張鎮壓者可能是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和市長陳希同, 反對鎮壓者肯定是趙紫陽. 鄧小平猶豫不決兩個月才下定決心, 拋棄趙紫陽, 鎮壓學潮. 以後又拋棄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和市長陳希同, 從上海調來江澤民組閣. 表現出疑心重重.
鎮壓學潮後, 國際壓力太大, 可能鄧小平後悔鎮壓學潮, 玷污了自己今後的名聲, 做為一個老留學生, 有國際視野的領導人, 肯定知道鎮壓學潮是錯誤的, 只是沒有估計到國際上反響如此之大, 於是當年冬天就辭職了, 此時北京戒嚴令還沒有撤消, 以後永遠不提八九六四事件, 好像在中國沒有發生過, 但是後患無窮. 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不可能聽鄧小平擺布.
國內可以不提六四, 國際上可不行, 年年提, 提到鄧小平就要提改革開放, 也要提六四鎮壓.兩者成了雙胞胎, 執政黨做的事情必須有擔當, 要麼理直氣壯鎮壓六四, 說是正確的. 要麼承認六四鎮壓是錯誤的, 給予平反. 你越是不說, 負擔以後會越背越重, 國際上朋友心痛, 反華反共勢力就是要拿壺不開提拿壺, 我認為執政黨必須面對六四.
六四是錯了, 鄧小平錯了, 鎮壓了學生, 保護了貪官, 中國在腐敗中發展, 經過江胡兩任, 傳到習近平手裡, 反腐敗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期, 但是反腐敗縱然千般有問題, 還是反腐敗, 比不反腐敗好.
不提六四更是錯, 國內可以不提, 國際上可不行, 國際上年年鬧騰, 執政黨做的事, 必須面對, 從此執政黨有了心病, 到六四就內緊外松, 嚴防六四出事, 國外六四逃亡人士, 最痛恨的不是六四事件, 而是從此二十六年不能回家, 看望年老體弱的父母.
我的看法是執政黨要面對六四, 實現和解, 消除仇恨. 國共血海深仇, 不共戴天, 打到隔峽而治, 誰拿誰都沒有辦法, 三十年後, 台灣老兵都能回大陸探親. 執政黨可以考慮在不討論政治的前提下, 基於人道主義立場, 允許政治異見份子探親, 以後逐漸消除仇恨, 達到社會和諧.
結論: 從國際角度看, 六四是執政黨無法繞過的坎, 包袱會越背越重, 還是要有勇氣面對, 及早放下包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