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党首习近平权力地位似乎出现动摇迹象,随之集体领导逐渐回潮,党媒上每天都在报道各常委的动向。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共常委、政协主席王沪宁日渐活跃。11月20日至22日,王沪宁前往海南,高调出席三亚举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王沪宁到场并宣布开幕,还会见了运动会组委会全体成员、各代表团代表和运动员代表,呈现出一种类似总书记接见的大场面。随后,王沪宁分别去浙江新疆调研。 进入12月以来,王沪宁代表中共会见越南共产党代表团, 提出落实两党最高领导人重要共识,共同持续强化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和交流互鉴。12月9日,正值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召开,王沪宁致信祝贺,希望两岸同胞、两岸企业家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共同书写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华彩篇章。其姿态之高,动作之频密。大有风头无俩,与领袖争锋的苗头。鉴于王沪宁的异常活跃,似乎做了许多了以前习近平亲自包揽的事务,海外舆论相当一部分人预测王沪宁将在未来的四中全会上,接替习近平的总书记职务,作为21大之前的过渡性安排。 与此同时, 根据新加坡媒体,11月底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总结访华心得时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来访,我能够实地感受情况,并且与之前认识的人重新联系,我也希望与中国下一代领导人们建立新的联系。报道画面这时带到李显龙会见陈吉宁的场面,从而使现年60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身价倍增;李显龙看来已提前得知中共接班人的布局消息,外界纷纷猜测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有望跻身中共下一代领导人。 上述消息似乎都是官媒有意识放料,似在引导舆论,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王沪宁、陈吉宁这两个人身上。而海外舆论向来党媒说什么就信什么,从来不会动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尝试分析一下,中共是否真的开恩放水,让外界这么容易就摸到了未来接班人的真实底牌?中共是不是又在演一出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的大戏? 纵观中共历史,每一次重要人选的选定,总是伴随着扑朔迷离的烟雾弹与黑洞般的政治布局。重要领导人对选拔往往很难通过表面观察便能精准预测。此次王沪宁、陈吉宁的动向,再次勾起外界对中共权力更替的猜测。然而,正如以往的情况,这样的高调和外界解读,往往并非真相,而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表演”。 王沪宁:理论家的政治角色 王沪宁的频繁亮相无疑引人关注。这位长期以来以理论策划闻名的“中共智囊”,在二十大晋升为政协主席后,其政治角色似乎发生了某种转变。从幕后理论家到高调调研、会见外宾的政治人物,王沪宁的形象在悄然塑造。但王沪宁的角色定位,或许更接近于一种对外展示的“软实力”象征。他的理论背景和国际话语能力,使其适合承担对外宣传与内部理论创新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王沪宁的高调活动是否意味着权力的实质性转移?这一点值得商榷。中共的权力体系历来强调“集体领导”表象与核心决策权的区分。王沪宁的活跃,很可能是为了掩护习近平在某些领域的暂时退居幕后,或是转移外界视线。对于一位理论家而言,他的政治天花板或许已经触顶,未来更大可能是成为一面理论旗帜,而非权力中心。 陈吉宁:技术官僚的跃升 另一边,陈吉宁的曝光同样耐人寻味。这位从环境科学家起家的技术官僚,近年来一路平步青云,从环保部长到北京市长,再到上海市委书记,他的履历堪称“技术官僚进入核心权力层”的经典案例。特别是在当前中共强调科技自主与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陈吉宁的专业背景使其成为“新型官员”的典范。 然而,陈吉宁的高调亮相,是否就意味着他是“接班人”?不妨回顾一下以往那些被提前“预定”的接班人。从薄熙来到孙政才,早早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人,往往都未能笑到最后。上海市委书记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也历来是观察与考验的重要舞台。陈吉宁是否能走得更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能顺利进入习近平的核心圈,而非仅凭外界的热议和推测。 “声东击西”的可能性 中共善于利用舆论战术,通过制造看似明确的权力格局来迷惑外界。例如,王沪宁和陈吉宁的频繁露面,可能正是为了转移注意力,让真正的权力布局得以在暗中进行。习惯观察中共政治的人都知道,“咬人的狗不叫”,真正的核心人物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才突然现身,而不会在早期便被广泛讨论。 此次王沪宁与陈吉宁的高调,可能更像是一场政治“话剧”。在党内,这样的动作既能显示“集体领导”的表象,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外界对习近平个人集权的批评。而在党外,投放这些信息则可能意在测试舆论反应,为未来的布局做铺垫。 真正的接班人何在? 回到问题的核心,中共是否会主动暴露真正的接班人?答案可能并不在接班人本身,而在习近平是否有交班的意愿与时间表。这一切的前提是习近平自身的状态。如果他的身体状况无法支撑到任期结束,或者他对当前政治形势感到心灰意冷,选择提前交班或不得已让位,这样的安排才可能成为现实。另一种可能则是外力干预——被党内外力量颠覆,从而身不由己地交出权力。与此相连的问题,四中全会肯定要开,但会议是不是关于中共换马的议程,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一切都要等到三年后的21大,方能水落石出。总之中共高层到底发生了什么,尚无法从目前黑箱中找到清晰的证据。 除此之外,习近平似乎没有理由在当前形势下中途退场。从各种迹象来看,如果他决定完成任期到2027年退休,政治上基本没有太大阻力。他已经通过高效的权力集中控制了党政的核心权力,即便偶尔传出不利传闻,也并未对他的地位形成实质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王沪宁还是陈吉宁,充其量不过是现阶段为体系运行服务的角色,而不应是即将接班的核心人选。 值得注意的是,王沪宁和陈吉宁的身份背景,在中共高层中有着某种“特殊”的特点。他们两人都是党政干部中带有学者色彩的专业型人物,并非政治上摸爬滚打多年、势力盘根错节的资深老吏。正因如此,他们的公众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形成足以挑战现任领袖的政治根基。这种特质反倒让他们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而不像那些真正卯足劲争夺领袖地位的强权派势力那样收敛锋芒。 例如,王沪宁虽然频频出头,似并不具备竞争党首的野心。正因如此,习近平反而允许他更多地发挥作用,甚至在党内外有意为其营造一种活跃的形象,来分散外界的注意力。而那些真正对权力有强烈诉求的重臣——如李强、蔡奇等人,却因担心引发猜忌而显得畏首畏尾,不敢过多露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当前最活跃的人物,往往是与帝位无关的人。 陈吉宁的情况也类似。作为上海市委书记,他的政治前景或许有希望更上一层楼,比如未来跻身常委,但要说成为最高领导人,显然缺乏足够的条件。至于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提到访华时,形容陈吉宁为“下一代领导人”,更多是外交场合的恭维之辞,也是在传递中共希望传达的相关信息。这样的措辞既不会冒犯习近平,也符合常规的政治礼仪。而陈吉宁是否真能被选定为未来接班人,恐怕连习近平自己都未必已有定论。即使真的有明确人选,也绝不可能通过如此直接的方式对外国人透露。 总之,外界对中共接班人问题的种种猜测,更多是基于表象的推演,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撑。从中共的政治逻辑来看,那些看似活跃、频频露面的人物,反而往往与真正的帝位无关。真正的接班人,或许仍在暗中窥伺,在极力躲避媒体舆论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