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上海听见的一句俗语。 上海人原本都是乡下人。 洋人入内地之时满清灭亡之际,上海开埠成为外国冒险家乐园,大量江浙为主的农民、小买卖民和手工业者(及部分小地主)涌入上海讨生活。上海新世界和满清的老世界天壤之别,人们的衣着、语音、生活习惯乃至处世之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后,更多的中国外地人涌入上海,特别是近二十年“改革开发”时期,上海从我小时候的七、八百万人发展到现在到近三千万人。 城里和乡下的界限模糊了,政府倡导“城镇化”把乡村变成城市,以后应该说“乡下人”一词应该能成为历史。
但人的习惯,特别是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所以上海人有部分人还保留了乡下人的习惯。 比如喜欢吃某些菜或不吃某些菜,说话带口音,特别关系乡下的事,还记得和乡下亲戚某某某的温情或仇恨。
鄙人出国生活近二十年, 身上心里有些东西确实难以改变。 那么我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进城几十年,还是个乡下人”的那个乡下人。 反思自己,思维方式有变化么?待人接物有变化么?道德观、价值观有变化么?审美观有变化么? 乡下人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城里人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怎么是好怎么是不好?。。。。。。有些东西是这辈子不会改变了,喜欢西餐的同时更多的是吃米饭面条,老惦记着上海和中国发生的“乡下”事情。 当然,有很多东西已经改变了,一旦改变后很难再变回去。 杂七杂八混合一起,一个城里的乡下人。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