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一词的原意,原指汉族败类,后指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出卖祖国或民族利益的人。清人《汉奸辨》云“中国汉初,始防边患,北鄙诸胡日渐构兵。由是汉人之名,汉奸之号创焉。”可见此语发轫于汉初御胡,后风行于两宋抗金,复兴于清末列强侵华,大盛于伪满及抗日时期。
遥想当年,无论是蒙元入侵满清入关,还是近代以来列强瓜分,每逢国难,既有慷慨赴死者,也有卖身求荣者,而且后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有着肥沃的土壤。这就不能不说与汉奸相比数量更多的群氓。这些无处不在的看客,表面上嬉皮笑脸着,实际则在精明地寻找能让自己获益的机会。且不说蒙元与满清由于已经被融化进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当年的英雄与汉奸已经难以言说了,再说就要破坏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了,单说近代列强入侵的那段历史,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
1840的鸦片战争,既有中国百姓自发的英勇抗英斗争,但同样也有一些地方民众给英军搞后勤运输食物,在广东甚至有商人贩卖补给品给英军军舰,英国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勇敢的商人,敢于在双方交战期间在前线贩卖商品”。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的更详细:在厦门,英军“出重价买猪羊牛只,图利奸民及贫苦之人,亦肩挑瓜果蔬笋等,向鼓浪屿岸边昂价售卖。”事实上,英军在发动战争前即注意到了这些中国社会的内情,《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中记载说:英国人认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特别爱贸易”,而且“绝不热爱他们的鞑靼统治者”。能趁打仗之机卖个高价钱,哪管是卖给谁?谁出钱多就为谁干活,管他雇主是谁?当时的《伦敦画报》还刊登了一群广东苦力的素描群像,他们是英军从香港征召来的随军苦力队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贫民,只因为英军给了不错的报酬和衣食待遇,就毫不犹豫地为英军服务。
这说明,如果要是没有中国人的帮助,不要说区区五千英军,就是将大英帝国所有的军队都开赴中国,与大秦帝国作战,他们也不可能安安稳稳地在中国呆上三天。
时代进步到1900年,世界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国联军竟然奇迹般地攻陷了北京,京城群氓非但没有同仇敌忾,却兴致勃勃地当起了看客,还有一些青壮年,在洋人们攀墙围攻皇宫时,还帮着架梯、扶梯。在留存下来的照片中,这些帮助洋人进攻紫禁城的中国人,表情轻松得很,甚至有些愉悦——因为能赚钱了。
有了这样的群氓基础,就促成了抗战期间的一件咄咄怪事,汉奸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据统计,整个八年抗战,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高达210万,超过侵华日军数量,使中国成为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的国家。而在此之前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局部抗战中,汉奸也多如过河之鲫,难怪杨靖宇殉国前,一边开枪一边怒骂:怎么到处都是汉奸!事实上,杨靖宇之牺牲,就是汉奸出卖造成的。
勤劳勇敢的中国老百姓怎么能这样呢?这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有良知的中国人还要冲天一恸:为什么汉奸这么多?难道我中华就盛产汉奸?这就要从满清立国之初说起了。虽然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里亚公约》,这一公约被后人认为是民族国家成型的开始。从公约里可以看到,曾经一统天下的神权世界已经无可避免趋于瓦解,民族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这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在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尸山血海之中。这一年,偏处一隅的南明小朝廷还在激烈地党争,而北京皇城里的满清顺治帝下诏旨说:满族贵族自开国以来,屡世出征,著有劳绩;命各部将他们分别升叙,实授官员,一概给与世袭诰命。这个规定,使满族贵族不仅本人获得了特权地位,而且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并使这种特权地位永远传承下去。
当国家成为满清贵族统治阶层的私产,满清贵族又怎么可能与草根百姓,结成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国家又与老百姓何干?既然满清贵族只把这些人统统看成奴才,又怎么能奢求这些草根百姓有国家意识、民族大义。他们又怎么会把江山社稷的得失,跟自己联系在一起呢?他们的认识简单朴素却又触目惊心:那些都是爱新觉罗一家的,只有银钱,才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
确实,在长期皇权的压制之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读书人还是文盲,心目中只有一家一姓的意识,缺乏国家、民族的整体观念。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人看到日军杀中国人,他们只是围着看热闹,认为与己无关。
这种看法一直延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从清朝过渡过来不久,国家意识不强,国民普遍只认识自己的小集体小利益,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无耻的,除去一部分有私心有野心的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在谋求的不过是生存是自己的私利,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会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
还有一点可能是中国人不愿正视的,那就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只要求他统治下的国民,对政府无限服从,对君王社稷则是愚忠、死忠。而统治集团并没有尽到保护和维护国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利益的职责。国民只有服从和义务,而没有权利。政府只有权力,而不尽义务。 这可能就是中国之所以盛产汉奸卖国贼的又一个根本原因吧。
对此,我们必须记住一句经典的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水师与英军军舰激战,老百姓在岸上围观,当清军船只被击沉时,观众们居然欢声雷动。英军统帅巴夏礼在他的日记中记了下这一幕,他当时问买办这是怎么回事,买办给了经典的回答:
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