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一个关于碳纤维制品的猫腻,刚刚又在新闻里看到一篇关于碳纤维自行车山寨的问题的新闻报道, 讲西方大品牌公司的产品被山寨,我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山寨,是指有意无意地让产品乍一看让人误以为是某个名牌产品。 一种是在外形特征方面,比如手机,在地铁上一掏出来边上人都以为是iphone,但仔细一看是国内某小厂的。 而另一种是外形特征不太显著的产品,比如电器产品,洗衣机各个公司的看上去都差不多,那么有的公司在商标上动脑筋, 你有Panasonic,我有Pamasonic, 你有Yamaha电子琴,我有Yanaha电子琴。 而自行车应该说兼有外形特征和品牌特征。
山寨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卖得更好,借助名牌的影响力,一方面提高认知度,另一方面满足山寨消费者的虚荣心里。 也许一般产品山寨一下只是知识产权和道德问题,但碳纤维车架的山寨产品却有安全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消费者注意。
谁做山寨?一般来说大厂不做山寨,一是自尊心问题,大厂比较要脸一些;二是能力问题,大厂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能够开发行业先进水平的产品,是领导者而非跟随者,所以做山寨的一般是小厂。
自行车碳纤维车架应该说不是尖端科技,欧美大厂的车架往往也是台湾工厂代工的,所以比较容易被山寨和仿冒。 碳纤维本身的制造是高科技,但自行车厂商鲜有自己生产碳纤维的。碳纤维主要厂商有日本东丽、美国Hexcel等,东丽占据市场主要份额(70%左右),其余和他比起来都是小厂。
即使是小型自行车厂商,如果独立创意、独立设计和独立制造,产品看上去并不和某个其他厂商的产品相似,那么就应该说不是山寨。 在欧美往往小厂的产品可以在性能上做得更加高端。比如汽车行业阿斯顿马丁和麦克拉伦都是小厂,但他们的跑车却是顶尖的。
接下来是碳纤维车架山寨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外形几何设计和涂装的山寨。 这部分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我们看见有国内小汽车公司山寨的陆虎极光和保时捷suv,外形做到基本一致,靠的是白光扫描仪。 只要有样品,就可以扫描进电脑,然后通过CAD软件做成数模,再通过CNC加工中心加工模具,精度基本可以做到肉眼看不出区别。因为欧美大品牌的碳纤维制品也都是台湾或国内生产或代工的,模具加工也在台湾或大陆,所以山寨完全不是什么困难。 其区别只是做工的精细程度罢了。 不一定大厂就比山寨做得更精细,因为只要功夫下去,就能做好,比如部分高仿的山寨厂的LV包比法国正品还要精致。皮,同样都是在市场上采购的,缝纫,都是在温州的中国工人做的, 非常低的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品牌含量。 你大厂的车架在台湾某代工厂里做一遍底子两遍面子, 我做福州的工厂完全可以做两遍底子三遍面子,漆同样都是美国杜邦的,结果山寨的漆水比正品的更好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我看某些欧美大品牌的低端产品的漆水做得真是烂到家了。西方人工太贵,所以他们为了追求利润必须把东西都拿到台湾大陆生产。那就怪不得人家掌握技术了。
二)碳纤维等级和树脂。 这一点我以前在《猫腻》一篇里讲过了。 目前国内普遍可以购买T600左右的碳纤维,山寨为了偷工减料省钱,用小厂T300等级的,这样强度大打折扣,对骑手来讲往往有生命危险,比如60公里时速的时候车架断了,极度危险。 这骑手就无法通过肉眼判读了。 第二,是树脂。 树脂好的有欧美日本大厂生产的,差的有浙江江苏小厂生产的,这强度上的差别也是天壤之别。和碳纤维等级一样,偷工减料也是极度危险的。 顶级的碳纤维车架应该用T800和美国著名品牌的树脂,但据说T700以上的碳纤维可以用于航空航天方面所以西方国家是禁止向中国出口的。
三)碳纤维的铺设设计。 这一点山寨与否也是骑手肉眼看不见的,除非破解锯开看看。 不同部位的受力是不一样的,所以碳纤维布的铺设也应该不同,而且碳纤维布的种类也有讲究, 薄布多层和厚布少层有讲究, 加强部位如何铺设更有讲究,普通斜织平织还是uni directional更有讲究。 山寨的肯定是做不好的。
四)生产工艺。 金属模具预浸布加气袋、还是树脂注射法,还是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大厂和山寨也是有着巨大区别,对产品强度也有重要影响。 前两种设备投资巨大,山寨工厂能否舍得投入是个疑问。
五) 最后一种山寨就是代工厂本身多做订单之外的数量并偷偷通过地下渠道销售出去,这应该说就是正品了。所以有西方大厂把碳纤维生产移回本国生产。
总之,价格高昂的产品必定有山寨品,这在世界各地都是一定的,不光中国,只是做法上差异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