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來自: 落積山麓 |
註冊日期: 2012-03-20 訪問總量: 175,316 次 |
|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
|
|
|
|
|
|
| La-fei-ke, a-sang-tei-sang-na! |
| 這是30多年前非常流行的話。哪國語言?肯定不是英語,也不是德語,更不是中國話,我僅會這三種語言。這是句非洲話! 文革後期,沒有電視,廣播裡除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是“八個樣板戲”,所以一有點新玩意兒就立即成為時髦。當時電台里有一個相聲是關於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的,回想起來沒有一點幽默,但其中有句話倒是在社會上流行起來:La-fei-ke, a-sang-tei-sang-na!,意思是:朋友,謝謝!在文革中我們只有一個稱呼:同志,而“La-fei-ke”成了時髦青年的別稱。 最近招了個蘇丹來的移民,和我相處不錯。昨天我搜腸刮肚說了一句La-fei-ke, a-sang-tei-sang-na!,他驚訝得下巴都掉下來了。在糾正了我的發音“Ra-fei-key”後追問哪學的。我怕跟他解釋不清楚“文革”,所以就說我以前一個女朋友是非洲人。他立即舉起拳頭與山人做“碰拳禮”。 語言總是在不斷地變化,La-fei-ke, a-sang-tei-sang-na!這句時髦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在此地有時與解放前的老上海說滬語就發現有很多的遣詞用字是不同的,例如他們的 “非常”不是“老”而是“邪氣”或是“交關”。老上海不稱“先生”而稱“革履”,大凡高貴者都是西裝革履。而“先生”是日本來詞,原意是“老師”的意思, 這或許是當下時髦尊稱“老師”的出典? 在卡嘉莉大學有一個老師以漢語的造詣香名遠揚。有一次我找到她說話,居然大多聽不懂,原來她說的是粵語。在英語中Chinese大有粵語的意思,而普通話是 Mandarin!現在的“普通話”是外來語言的雜交,真正是“劣幣驅除良幣”了啊。現在有不少北方人稱粵語是“鳥語”,實在是數典忘祖!我在網上找到一段用古 漢語念的《木蘭辭》,其中韻味是“普通話”表達不出的。語言在不斷地變化,在與外來語言不斷地融合,或許有朝一日達成世界語言之大同?或許有朝一日上帝再 次發一怒毀了巴比倫塔? 滬語存檔還是省了吧,滬語在我們這一輩的嘴裡被咀嚼得津津有味就心滿意足了。 La-fei-ke, a-sang-tei-sang-na!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