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在匯民中十分流行,就是《交易為生》。以交易為生是很誘人的生活狀態:不用受上司的刁難,不怕被下崗,不用在上下班高峰時段開車,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發酸,沒有職場壓力,隨時可以休假,想去哪就去哪,整個透着一個詞--------“自由”!恐怕這個世界將只有一個終極職業----------“交易”!但是,有這個可能嗎?如果我把“交易為生”翻譯成“賭博為生”,大家就一目了然其中的不可能了吧。可見“交易”兩字有非常大的欺騙性。
“交易”大致可分為“證券交易” “期貨交易”和“外匯現貨槓桿交易”,其中只有“證券交易”才有投資成分,才有謀生的可能。你可以買進債券坐享到期利息,你也可以買進股票坐享每年分紅。這世上有大量的“食利者”過着悠閒自在的生活。在教會裡(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這種生活方式是被認可的。但是還有大量的人在證券市場裡做投機交 易,特點就是企圖低買高賣賺取差價,說得不客氣一點他們就是賭徒。在教會裡(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這種賺錢方式是被列在“賭博一列”是明令禁止的。 教會可以禁止教徒做投機交易,但政府卻是想禁而禁不了,原因在於根本就不能區分這筆交易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證券市場”提供了經濟發展的動力燃 料,政府是大力支持的,也就對其中的賭徒眼開眼閉了。可是靠賭博炒單賺錢,盈利是特例,虧損是常態。
再說“期貨交易”。在 期貨市場上只有兩類玩家:資本家和炒單者。資本家為了規避風險(總起來是就是成本風險和利潤風險)在金融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而把風險出售給炒單者。炒 單者為了盈利購買風險,但這些風險中按統計學的角度,有一半的可能是劇毒資產。政府喜歡資本家,因為資本家為社會帶來就業和上交國稅,所以鼓勵金融市場為 資本家承擔經營中的風險。其實金融市場並不承擔風險,而是把風險轉嫁給眾多的炒單者。90%的炒單者是暈暈乎乎認為期貨市場是賺錢天堂,被騙而來。舉個例子:2008年原油價格暴跌到40刀一桶以下,但加拿大石油企業年終報表卻顯示利潤飆升,原因是它們在期市上成功地做了套期保值,把整個2008年的原油賣了140 刀一桶的高價。而買了他們期貨的有兩種人:中石油和炒單者。雖然中石油在期貨上賠了,但它固定了成本,它可以提高國內的成品油價格,把損失轉嫁給消費者。但是炒單者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全活生生地被屠宰了。然而總而言之政府還是喜歡期市中炒單者的,炒單者是犧牲了自己,成全了資本家。但政府怕炒單者傾家蕩產,成為社會動盪因素,所以規勸他們用“余錢”炒期貨,說白了就是“為了提高期市的避險效率,你把多餘的錢貢獻出來吧”。
最後說“外匯現貨槓桿交易”。在這個市場上只有一種人------賭 徒!這個市場對經濟建設沒有半點貢獻。因為做外貿的商人不是通過“兌付銀行”支付外幣,就是在“貨幣期貨市場”規避外匯風險。外貿商人絕不涉足“外匯現貨 槓桿交易”。就是銀行在軋平外匯頭寸時也不會在場外做“外匯現貨槓桿交易”。“外匯現貨槓桿交易”就是一個大賭場,其中的賭徒沒有任何勝算,賺錢的只有 “外匯現貨槓桿交易平台”。現在有大量的海外“外匯現貨槓桿交易平台”想盡一切辦法拉中國賭客,政府已經重視這個現象。問題是為什麼有大量的匯民嚮往那個 賭場?我百思得到一解:就是像“第一財經”上的匯評節目給了觀眾一個假象:可以通過理智思考,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達到“炒匯賺錢”的目的。錯!賭徒都是 想以“交易為生”被騙進賭場,但無一例外的,出了賭場還得以“打工為生”。
不要誘導人們做“賭博為生”的黃粱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