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台北之行(四):吃的文化 |
| 次行来台北办事主要是谈业务和加强市场合作,吃饭大都以工作餐为主。吃了几顿以后就发现,即便是工作餐也有好几个等级,有几十元新台币的套餐,也有过千元新台币的套餐。所谓套餐,一般会有一个主菜,再搭配几个辅菜,这样就构成了套餐的概念。 台北的餐饮既有自己本土的特色,也引入大量的外来的特色。日本餐在这里很受欢迎,也随处可见,这也许跟日本人在这里统治五十年有一定的关系。其次就是西餐 了,西餐馆也是多如牛毛,比比皆是,味道做得比大陆的西餐馆要正宗一些,这里的原因很简单,来这台湾岛的欧美人按人口比例算,要比去大陆的西方人多,这样就为西方人提供了许多可选择的餐饮和样式,也算是市场需求决定市场消费吧。 在台北住了近一周,利用每天吃饭的机会,尝试了不同的风味和不同品种的餐饮,包括西餐和日本餐等。总的感觉是,在台湾吃的文化讲究的是以海鲜为主,以其他为辅的方针;在点菜方面,以自选做菜原材料为主,以餐馆固定原材料为辅。所以,很多时候去餐馆吃饭时要知道做菜的基本元素的构成才能吃到新鲜可口的东西的。咱不知道这跟民主选举是否相关?为什么要给客户这么多自由度去自选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得下次再去台北时调查落实了。 在台北吃饭的一个最放心是它的食物来源管理得严格,不担心有什么地沟油、污染的海鲜等混入,因此在台北吃火锅,尤其是吃海鲜火锅是十分理想的。台湾岛四面环 水,来台北当然要首选海鲜了,这里用鱼和虾做的品种很多,有煎饼烧烤类、清蒸类的、干锅油炸类。当然,还有自己用火锅清水来煮的,总之是花样繁多,应有尽 有。 在吃饭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餐桌上的小小发明,同时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发明。它是由一个装筷子用的纸套做的,但做得很很巧妙,见下图。当客人没来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适用的筷子套,用它将一双筷子固定在一起。用餐时把它取下来放在桌上,利用中间缺口部分,它可以变成一个筷子的支架,这比那些专门用小瓷 器,石器,木器做的筷子支架要实惠得多,简单多,更重要的是卫生的多,因为它是一次性的。这种微小的吃的文化的特征从侧面反映出来的是商家对自己服务质量 不断改进的创新精神。 再举一个小例子,在服务员清理用餐后的桌上的残羹剩勺时,很多地方,包括在欧美本土的餐厅,都是将这些碗碟放进一个大桶里,再用小车沿着用餐大堂里的过道推 进厨房里。而在台北,服务员多做了一道手续,在推动小车走进过道之前,还要用一个帆布盖子将盛碗碟的大桶先盖好再经过道推送到厨房。别看这一小小改进,对 正在用餐的客人而言,看不见那些从身边推过去的残羹剩勺的脏兮兮的器皿,就不会影响客人用餐的情绪,感觉就会好很多。这种吃的文化,在中餐馆里时特别需要 提倡的,因为中餐用后,看着那脏兮兮的碗碟确实影响食欲,这种改进人性化了许多,也算是以人为本的一种进步吧!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