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幕,隐身衣,境外势力,渗透,勾连活动”。 粗看这些字眼,以为出自文革时的大字报。可它却出自中央纪委驻社科院大员张英伟之口。据人民网 —《人民日报》的官方网站— 报道,6月1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讲话中,张英伟指出社科院的意识形态存在"四大问题",这四个问题为:"第一、穿上学术的隐身衣,制造烟幕;第二,利用互联网炮制跨国界的歪理;第三,每逢敏感时期,进行不法的勾连活动;第四,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细看张某批社科院的四大罪状,连秦檜都自愧不如。状元出身的秦檜多少有点忌讳“春秋之笔” , “莫须有”三字还有底气不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窘态。张某用什么“穿上学术的隐身衣,制造烟幕;炮制跨国界的歪理” 来开罪社科院,象是红小兵用从中学生的大字报上抄来的半句没头没尾的话来批斗老师。
人类文明史就是在语言,习俗,信仰,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各异的人群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冲突和融合中发展的。人为划定的政治疆界从未能阻止意识形态的“跨界” 交流。由十七世纪启蒙运动引发的理性思维,独立思考,以及追求人在其所处的政治体制中的平等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这一潮流早已突破疆界,使一个个神权,君权,专制寡头体制转变为尊重和保障公民权益,由公民认可和参与的现代政治体制。早在廿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既已呼唤这些“跨国界的歪理”来探索国家变革之路了。
至于“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我倒可以为张先生提供一些证据。境外势力把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天朝” 渗透为“共和国”,“圣上” 渗透为”主席“,“锦衣卫,东厂” 渗透为张某所属的“纪检委”,“教化四夷” 渗透为“外交关系”。上至国家政体,下至民众的言语习俗衣食住行,“境外势力”的“渗透”无处不见。就连现代传媒和互联网也是从国外“渗透”来的。
张某用“炮制跨国界的歪理;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剑指社科院不慎泄漏了他背后的组织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世界进步潮流的敌视,对中国知识界尚存的良知的忌恨,对民众在政治体制中要求的话语权的恐惧。近来,不少以“刑事罪”拘捕判刑的异见人士,有的竟被拉到中央电视台来“悔罪”,这种在公众前羞辱一个人的人格的文革式做法,近三十多年来实为罕见。
似曾相识燕归来?
张某的讲话一传出,除了廖廖几个左派`的喝彩,引来舆论界的一片哗然。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人,对此更是不屑一顾。人民网进退失踞,急忙撤下他的讲话。他用文革语言向学术界施压,向主子邀功。可恫吓不成,反留下笑柄。司马南们象鲁迅小说《风波》里鲁镇邻村茂源酒店的赵七爷,听咸亨酒店里的人说皇帝坐了龙庭了,马上放下盘在头顶上的辫子穿上竹布长衫招摇一圈。 可没几天,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不穿长衫了,枯坐酒柜后读他的《三国志》去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