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中文网读者眼中,“滚回中国”意味着什么?纽约时报中文网2016年10月21日 George Etheredg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韩国快线旁的行人们。周日,就是在这里,一名女子向都市版副主编Michael Luo和家人喊出带有种族歧视的话语。 在《纽约时报》亚裔编辑Michael Luo在街头遭遇被要求“滚回中国”的种族攻击后,他撰写了一封公开信发布在时报上。此文刊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被成千上万次分享和评论。 时报中文网读者也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们精选了一些评论,与大家分享。为便于阅读,以下一些评论经过编辑。 「我的父母在共產黨奪取政權前從中國大陸逃到台灣,又到美國念了研究生。他們養育了兩個孩子。我們倆都畢業於哈佛。我在《紐約時報》工作。算是人們口中的模範少數族裔了。」淡淡的幾句話,在無意間中流露了作者邁克爾·羅(Michael Luo)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也許」也是文中那位咆哮女士所擁有而拿來歧視別人的籌碼。不是要畢業於哈佛才是模範少數族裔。沒有邁克爾·羅(Michael Luo)那樣的背景也應該免於被咆哮歧視。 —— Jan Chang
在你觉得没必要证明的时候你才是主人,我们需要的不是证明而是反击。当bl*k成为敏感词而抢劫亚裔变成流行歌曲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是病态。
—— Ning Wang
愈来愈烈的冲突是当前和未来世界的主题。互相回到划定边界的地方最好。这不是哪个族裔的问题。这仅仅是一个表象。
—— 朱日坤ZHU Rikun “滚回欧洲去!”印第安居民说。
—— 豆苗 我这种不是生在美国的人该如何驳斥?作者的驳斥没顾及第一代移民是个大的疏漏,欠缺说服力。 —— 温云超
她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来自徐汇区。她的反应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你出生在哪里?我说我出生在黄浦区。她接着说,你是老家哪人?我说我是上海人。我感觉到了她对我的不满。你父母是哪儿人?她接着说。他们来自北京和广州。“噢…...”她说,所以你是外地人。
—— @喂你踩到我尾巴了 欠缺通识教育,亚裔要更多地进入主流社会及政治领域,在某些地区你的权利被剥夺了,但是既然来了美国就不要放弃自己的权利,你只有主张了自己的权利,才会让那些人意识到你们是平等的。
—— Ordinary People 看完这篇文章,回顾自己遇到的人与事,感触挺多。但也反思,华人中,华文媒体社交网络,朋友圏每天谈论批判欧洲美国穆斯林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中东人都是极端分子,黑皮肤美国人都是非洲人,非洲都是穷人,看见黑色皮肤意味着暴力,西裔就是生孩子靠社会福利,负责打理富人后院,干脏累活的。等等如此之多的各种意见言论,与文章里这位女士基本是同类人。这位女士看华人的样子,也就是华人看他人的投影。只要不把人首先当人看,看人先看肤色,种族,地区再看人家信仰再看title来判断一个人。那么本质上就是一类人,其实没什么分别。都一个样。
—— AiJin 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从美国出生的亚裔二代角度,但美国目前1千8百万亚裔中,有75%是在国外出生的。这部分群体主要是移民、留学生和专业人士,他们在被美国人叫嚷“滚回国”去的时候,位置更为尴尬。所谓美国歧视亚裔,主要是歧视华裔。原因首先是华裔人口在亚裔中最多,在美国历史上也有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等于枪靶子。无知的美国人分不清楚中日韩,所以整个东亚裔全部躺枪。第二个原因是华裔跟主流社会融入度比较低。占亚裔人口第二和第三的菲律宾裔和印度裔,国外出生率更高,但相对来说遇到主流歧视的程度和华裔不在一个档次,当然调侃和固化形象肯定存在。很大原因是因为这前两个族裔英语是母语,而且受欧美文化影响很深,融入起来比较少障碍。第三个原因是相比其他亚洲国家,中国在美国媒体的渲染下,对美国构成的政治经济威胁最大,在美国的华人又当了枪靶子。华人要想在美国获得应得的尊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