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故重溫《黃河——最大最老的變色龍》,發現“貞元四年七月,自陝州 至河陰,河水色如墨”和“貞元四年七月,自陝至河陰,河水黑,流入汴,至汴 州城下,一宿而復”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前者並不記在《新唐書·五行三》 中,後者又歸入“變碧綠色的黃河清史記”中,於是上網搜索,發現“貞元四年 七月,自陝州至河陰,河水色如墨”出自《舊唐書·志第十七》,“貞元四年七 月,自陝至河陰,河水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復”也載於《文獻通考 卷二百九十七》,而打開《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七》後,又發現該文獻載有多次 正史沒記載的黃河變色記錄,深感《黃河——最大最老的變色龍》發掘的黃河5 8次變色記錄不僅有錯,而且漏網不少,需要修正和補充。於是,我先後查閱了 《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七》、王星光的《歷史時期的“黃河清”現象初探》(下 稱《初探》)、陶世龍發表在人民日報的《聖人出,黃河清》、吳俊傑的《大清 黃河幾度清》、《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二和卷一百六十三、《陝西通志卷四十 七》、《河南通志卷五》、《甘肅通志卷二十四》、《續資治通鑑卷第二百零五 》、《續文獻通考卷二百十六》、《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五十一、五十二 、九十七等,複查了《黃河——最大最老的變色龍》給出的黃河變色記錄的原文 ,發現黃河至少變清了119次、變赤了8次、變黑了1次、變味了1次,詳見 下表: 《黃河變色變味129次的歷史記錄》表: http://bolin.eu5.org/a248.xls
說明:
一,黃河變色變味是指流黃的黃河幹流及其各級支流的任一河段在一個連續的時 間段里發生的變色變味,即流黃的黃河流域任一河段在一個連續的時間段里發生 的變色變味。
二,民國以前除秦武王三年外的黃河變赤農曆年對應的公曆年依據外,都是中國 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商務印書館出版、北京第二新華印刷廠 於1982年5月第36次印刷的《現代漢語詞典》附錄的《我國歷代紀元表》 ,此表已上網改名為《中國歷代紀元表》;秦武王三年對應的公元年依據是維基 百科、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等介紹的秦武王即位時間——公元前310年,表示 未採用《維基百科·秦國君主列表》給出的秦武王即位於公元前311年說法。
三,民國以來的三次黃河清記錄都是新聞報道,這三次黃河清的農曆時間或由新 聞報道提供的公曆時間查萬年曆給出,或據新聞報道的時間推定黃河清的始日再 查萬年曆給出:
㈠一九三四年的黃河清日子是《初探》給出的民國二十四年元月二十四日對應的 農曆日。
㈡二00八年的壺口黃河清起始日是以《6月黃河壺口瀑布水變清歷年罕見,本 應濁浪滔天》報道日為據推定的,因為報道沒有給出壺口黃河清起始日,表示黃 河壺口景區工作人員也不清楚此次壺口黃河清的起始日,而“今年主汛期的十里 龍槽上游五百餘米的水流寬度縮小到兩百餘米。水流量僅為每秒一百一十立方米 ”需要黃河壺口景區工作人員的測量,報道時間是2008年6月6日12時2 2分,表示此次黃河壺口變清和流量驟降的起始時間既可能是報道當日,也可能 是報道的前一日——6月5日,估計此次黃河壺口變清和流量驟降的起始日是報 道日的前一日,其對應的農曆日是二零零八年五月初一。
㈢二0一七年的壺口黃河清起始日推定為《壺口瀑布現“清流飛瀑”》照片拍攝 日——5月15日,其對應的農曆日是四月二十日。
——《你知道嗎?黃河清了!》中拍於今年5月23日的照片《5月23日,黃 河壺口瀑布飛濺的水霧在陽光下形成美麗的彩虹》告訴:此次壺口黃河清時長至 少持續七天。
三,“記錄書名”欄內能省略的書名號都被省略,如“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是《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七》或《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七的省略,“後漢書· 孝桓帝紀”是《後漢書·孝桓帝紀》的省略。
“記錄書名”欄內的《初探》是王星光《歷史時期的“黃河清”現象初探》的簡 稱,《圖書集》是清乾隆年間出版的《古今圖書集成》的簡稱。《草木子》作者 是葉子奇。
四,黃河變色變味次數不是按古籍記錄的次數計算,而是按流黃的黃河流域任一 河段的某個連續時間段的一次變色或變味作為一次黃河變色或變味計算。
但是,古籍記載的黃河清常把當年、當月、當日在不相連的不同地區發生的黃河 清以黃河清所在的行政區名稱並列,表示這樣記載的每條黃河清記錄的黃河清次 數等於各個行政區名稱的個數,下面簡要說明之:
◆序號5記錄的黃河清是在東漢延熹八年四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濟陰郡、東郡、 濟北郡三地發生的黃河清,算作三次黃河清。
◆序號6記錄的黃河清是在東漢延熹九年四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濟陰郡、東郡、 濟北郡、平原郡四地發生的黃河清,算作四次黃河清。
◆序號8記錄的劉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發生的“河、濟俱清,龍驤將軍、青 冀二州刺史杜坦以聞”所以算兩次黃河清,是因為濟應表古瀆濟水,而古瀆濟水 不是黃河支流【見《百度百科·濟水(古代四瀆之一)》】,濟水清不是黃河清 ,“河、濟俱清,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杜坦以聞”與黃河清有關的文字是“ 河清,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杜坦以聞”,此時的冀州是南冀州,因為《百度 百科·廣川郡》告訴: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割青州西部僑立“南冀州” 以轄青州地面諸僑郡;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改南冀州曰齊州。因此 ,劉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發生的“河、濟俱清,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杜 坦以聞”中的河清,是在劉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戊戌日的不同時段分別在青州和 南冀州兩地發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20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唐貞觀十四年二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陝州和泰州兩 地發生的黃河清,因為《維基百科·陝州(古代)》告訴:唐貞觀十四年的陝州 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洛寧縣、澠池縣、靈寶縣和山西省平陸縣、芮城 縣、運城市東北部等地,而《維基百科·泰州(古代)》告訴:唐貞觀十四年時 泰州轄境相當於今山西萬榮、河津等縣市地,表示唐貞觀十四年二月發生的“陝 州、泰州河清”是在唐貞觀十四年二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陝州和泰州兩地發生的 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21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唐貞觀十六年正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懷州、鞏縣兩 地發生的黃河清,因為《維基百科·懷州》告訴:唐朝懷州的轄境約當今河南省 焦作市、沁陽市、武陟縣、修武縣、博愛縣、獲嘉縣等縣地;《百度百科·鞏縣 》告訴:唐代的鞏縣就在1991年改鞏義市之前的鞏縣境內。這就表示,鞏縣 和懷州分處於黃河南北,也無隸屬關係,唐貞觀十六年正月發生的“懷州、鞏縣 河清”是在唐貞觀十六年正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懷州、鞏縣兩地發生的黃河清, 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22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唐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鄭州和滑州 兩地發生的黃河清,因為《百度百科·鄭州》告訴:鄭州始名於隋開皇三年,是 當時推行的州縣二級制中的一級行政區名稱,鄭州也開始用來指今鄭州地區;唐 貞觀七年到明初,鄭州的州治治所均在管城縣;而《百度百科·滑縣》告訴:滑 州即今滑縣,隋至明初,滑縣均稱滑州;《維基百科·唐朝行政區劃》告訴:唐 高祖建國後實行州縣兩級制,州縣兩級制一直是唐代行政區劃中的實際建置,表 示唐貞觀十七年的滑州只是州縣二級制中的縣級州——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市。這 就表示,鄭州和滑州分別在黃河的南北兩地,也無隸屬關係,唐貞觀十七年十二 月發生的“鄭州、滑州河清”是在唐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鄭州和 滑州兩地發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28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唐開元二十五年五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淄州和棣州 兩地發生的黃河清,因為《百度百科·淄州》告訴:淄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川縣, 轄境相當今山東省鄒平、高青、淄博及桓台、博興部分地;《百度百科·棣州》 告訴:棣州治所在今山東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今屬濱州市。地圖告訴:淄川 縣和惠民縣分別在今黃河的南北兩地。這就表示,唐開元二十五年五月發生的“ 淄州、棣州河清”是在唐開元二十五年五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淄州和棣州兩地發 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29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唐乾元二年七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嵐州合河和武鄉 關河兩地發生的黃河清,因為《百度百科·嵐州》記載的《元和郡縣圖志》告訴 :唐代嵐州管宜芳、靜樂、合河、嵐谷四縣;《百度百科·合河縣》告訴:合河 縣故址在今山西興縣西北30公里,合河縣在貞觀元年改臨津縣而成,因城下有 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名,興縣在山西西北部的黃河東岸;但《百度百科·關 河》告訴:關河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境內,關河水發源於晉中市榆社縣的柳 樹溝,南流入武鄉後,改稱武鄉水,再南而入太行大峽的昂車關,從而被稱為關 河;《維基百科·長治市》告訴:長治市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太岳山之 間;《百度百科·偏關河》告訴:偏關河古稱關河、官河、太羅河,由4條較大 支流相匯而成,諸水在平魯縣境相繼匯合,西折入偏關縣境注黃河。這就表示, 關河不論是在長治市武鄉縣境內,還是在偏關縣境內,都與嵐州合河不相鄰,都 不屬唐代嵐州管轄,唐乾元二年七月發生的“嵐州合河、關河三十里清如井水, 四日而變”的黃河清是在唐乾元二年七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嵐州合河和關河兩地 發生“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變”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33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日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滑州和濮 州兩地同日發生的黃河清,因為,上面告訴,滑州即今滑縣;隋至明初,滑縣均 稱滑州,表示唐建中四年的滑州仍是州縣二級制中的縣級州;而《維基百科·濮 州》告訴:唐代的濮州轄鄄城縣、濮陽縣、范縣、雷澤縣、臨濮縣,轄境相當今 山東省鄄城及河南省范縣及濮陽市南部地。這就表示,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發生 的“滑州、濮州河清”是在唐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日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滑州和濮州 兩地同日發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44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八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滑州和黎 陽縣兩地發生的兩地黃河清,因為,上面告訴:隋至明初,滑縣稱滑州,滑州是 個縣級州,而《百度百科·黎陽縣(北魏黎陽郡)》告訴:黎陽縣為西漢所置, 治所在今河南濬縣東,宋為浚(州)治所;《百度百科·濬縣》則告訴:黎陽縣 是濬縣的別名。這就表示,北宋太平興國四年的黎陽縣不受滑州管轄,“滑州黎 陽縣河清”是滑州和黎陽縣兩地的黃河清,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八月發生的“滑州 黎陽縣河清”是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八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滑州和黎陽縣兩地發 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52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北宋大觀元年十二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今河北省青 縣→天津市的靜海縣和陝西同州兩地發生的黃河清,因為,《維基百科·乾寧軍 》告訴:宋大觀元年的乾寧軍轄今河北省青縣、天津市靜海縣等地;1048年 黃河在澶州決口,從乾寧軍奪御河入海,而《維基百科·黃河》告訴:1048 年六月,黃河衝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經聊城西至今河北青縣境與衛河 相合,然後入海,形成黃河的北宋故道;但《維基百科·同州》告訴:西魏廢帝 三年改華州而置的同州,宋朝時為定國軍,治所在今陝西省大荔縣,轄境約今陝 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韓城市、澄城縣、白水縣等縣市地;《百度百科·同州》 告訴:宋代同州由定國軍節度,治所在今大荔縣。這就表示,北宋大觀元年十二 月發生的“乾寧軍、同州黃河清”是在北宋大觀元年十二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今 河北省青縣→天津市的靜海縣和陝西同州兩地發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53記錄的黃河清是在北宋大觀二年十二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河南陝州和 陝西同州的韓城縣、郃陽縣兩地發生的黃河清,因為,《維基百科·陝州(古代 )》告訴:宋大觀二年的陝州轄河南的陝縣、峽石縣、靈寶縣和山西的夏縣、芮 城縣、平陸縣;上面告訴,宋代同州轄境約今陝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韓城市、 澄城縣、白水縣等縣市地,表示北宋大觀二年十二月發生的“陝州河清,同州韓 城縣、郃陽縣至清及百里,涉春不變”的黃河清是在北宋大觀二年十二月的不同 時段分別在河南陝州和陝西同州的韓城縣、郃陽縣兩地發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 黃河清。
◆序號54記錄的黃河清顯然也是在北宋大觀三年十二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陝州 和同州兩地發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70記錄的黃河清是在明永樂二年十月乙酉的不同時段分別在陝西蒲城和 山西河津兩地發生的黃河清,因為,《百度百科·蒲城縣》告訴:蒲城縣東鄰大 荔縣、澄城縣,即蒲城縣和黃河幹流之間隔着大荔縣和澄城縣,而河津在蒲城縣 東北方向上的黃河東岸。這就表示,明永樂二年十月乙酉發生的“蒲城、河津黃 河清”是在明永樂二年十月乙酉不同時段分別在陝西蒲城和山西河津兩地發生的 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83記錄的黃河清是在明嘉靖十二年的不同時段分別在陝州和鞏縣兩地發 生的黃河清,因為,《維基百科·陝州(古代)》告訴:明朝的陝州一直下領靈 寶縣和閿鄉縣兩縣;《百度百科·鞏縣》告訴:明代的鞏縣就在1991年改鞏 義市之前的鞏縣境內;1949—1991年8月,鞏縣兩度屬開封,三度屬鄭 州;地圖告訴,鞏義市位於鄭州和洛陽之間。這就表示,鞏縣和陝州沒有隸屬關 系,明嘉靖十二年發生的“陝州、鞏縣黃河清”是在明嘉靖十二年的不同時段分 別在陝州和鞏縣兩地發生的黃河清,應算兩次黃河清。
◆序號88記錄的黃河清是在明天啟二年七月的不同時段分別在河津和平陸兩地 發生的黃河清,因為,河津是西臨黃河與陝西省的韓城縣相望的地方,平陸是南 臨黃河與河南省三門峽市相望的地方。故明天啟二年七月發生的“河津、平陸黃 河清”是在明天啟二年七月的不同時段在河津和平陸兩地發生的黃河清,應算兩 次黃河清。
五,在唐寶應元年九月甲午發生的“太(泰)州至陝州二百餘里河清,澄澈見底 ”和“華州至陝州二百餘里,黃河清,澄澈見底”中,因“太(泰)州至陝州二 百餘里河清”是黃河幹流泰州至陝州段的河清,而華州至陝州的河清是黃河最大 支流——渭河下游華州至潼關與黃河幹流潼關至陝州兩段的河清,而潼關至陝州 只是泰州至陝州的末段,故華州至潼關的渭河下游段河清應從“華州至陝州二百 餘里”的河清中分出,故唐寶應元年九月甲午發生的“太(泰)州至陝州二百餘 里河清,澄澈見底”和“華州至陝州二百餘里,黃河清,澄澈見底”的河清是同 日發生於泰州至陝州的黃河幹流段和渭河下游流段的兩處黃河清,故30號和3 1號各算一次黃河清。
六,同號列出同次黃河清的多條記錄,是因為它們能在相互印證的同時給出更多 的細節,如32號給出的兩個古籍記錄的唐寶應二年九月發生的一次黃河清,能 給出是次黃河清的發生日是九月甲午日、發生地是滎澤的細節;如99號的五個 古籍記錄的同次黃河清,一能給出是次黃河清始點和終點——始於山西老牛灣、 終於江南桃源縣的細節(說明見下),二能給出是次黃河清先是分段發生和分段 變清的日子各異的細節;三能給出是次黃河清各河段持續變清的時長不同的細節 ——有的河段變清時長約二十天,有的河段變清時長達一個多月。
七,唐大中只有元年,沒有八年;大中之後是咸通十五年,故《新唐書·五行三 》告訴的唐大中八年正月應是唐咸通八年正月之誤,序號41的陝州河清應記為 “唐咸通八年正月”發生的陝州河清。
八,《初探》雖然給出了多條我以前不知的黃河清記錄並讓我找到更多記錄黃河 清的古籍,但也給出了查無出處而未被採納的黃河清記錄:
㈠隋大業十一年起連續三年的龍門河清,查無出處,不敢採用,理由是:⒈雍正 《山西通志》即雍正年間出版的《山西通志》,它已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下稱《計劃》)搬上網,證據是它的《山西通志序》最後一句是“雍正十二 年甲寅三月朔旦巡撫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覺羅石麟謹序”;⒉上網的《山西 通志》只在卷162記着隋大業年間的黃河清,且只有隋大業“十二年龍門河清 五行志”,“五行志”即《隋書·志第十八·五行下》,後者記錄和《山西通志 》卷162的記錄相同;⒊《日知錄》也已被《計劃》搬上網,《日知錄卷三十 》也只有隋大業“十二年,龍門河清”,並無隋大業十一年起的連續三年的龍門 河清的記錄。
㈡唐大和八年正月發生的陝州河清,查無出處,不敢採用,理由是:⒈雍正《河 南通志》即雍正年間出版的《河南通志》還未上網,由《計劃》搬上網的《河南 通志》雖是由總纂官紀昀、總校官陸費墀於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提交的版本(見其 《目錄》最後兩段文字),理應要有唐大和八年正月發生的陝州河清,但乾隆版 的《河南通志卷五》告訴:在唐開成二年至咸通四年之間,記錄黃河清的文字只 有開成“八年正月陝州河清”一次,沒有唐大和八年正月發生的陝州河清,但開 成只有五年,而在開成“八年正月陝州河清”之後、咸通四年之前還記有開成“ 十一年九月乙未有彗見於房長三尺”的事,表示“唐開成八年正月陝州河清”也 是“唐咸通八年正月陝州河清”之誤,“唐大和八年正月陝州河清”又理應是“ 唐開成八年正月陝州河清”之誤,故唐大和八年正月發生的陝州河清,查無出處 ,不敢採用。
㈢明洪武五年沁陽河清沒被《明史五行志一》記載,因為,《明史五行志一》只 有“洪武五年,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涉”十三個字,表示明洪武五年“連旱,河 南黃河竭,行人可涉,沁陽河清”中的“沁陽河清”,若不是《初探》作者想當 然想出的河清,就是《初探》作者摘自“黃河水利網→黃河一覽→黃河概況→災 害→旱災→明代”(下稱《明代》)一文中的“洪武四至七年(1371~13 74年)連續乾旱年,其中以五年旱情為重。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寧夏特 大旱,‘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涉’,沁陽等地一度出現黃河清的現象”,因為, 《明代》發表於2011年8月14日,比2012年5月28日發表的《初探 》早了九個多月。因“洪武五年,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涉”只見於《明史五行志 一》,故“沁陽等地一度出現黃河清”只能推定為《明代》作者以“洪武五年, 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涉”為據想當然想出的黃河清。
㈣《明史》五行一、五行二、五行三均無蘭州河清的文字,《初探》給出的明成 化二十三年正月蘭州黃河清無據,不敢採用。
㈤雍正《陝西通志卷47》沒有明萬曆二十年華陰黃河清的文字,因為《計劃》 搬上網的《陝西通志·進表》最後一段告訴:它完成於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而上網的《陝西通志卷47》沒有明萬曆二十年華陰黃河清的文字,故《初探》 給出的明萬曆二十年華陰黃河清不敢採用。
㈥《明史》熹宗紀即《明史本紀第二十二》,但它並無“蘭州黃河清”,“蘭州 黃河清,凡三日”記在《明史》本紀第二十一,時間是明萬曆四十八年七月庚申 ,不是明泰昌元年庚申,故《初探》給出的明泰昌元年庚申“蘭州黃河清,凡三 日”因上述原因而不能採用。
㈦《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沒有明天啟六年的黃河清記錄,故《初探》給出的 明天啟六年的平陸黃河清不敢採用。
即是說,《初探》除了上述七條黃河清記錄和我無法覆核的《圖書集》、《汜水 縣誌卷十》、嘉靖《鞏縣誌卷七》、《滎澤縣誌卷十二》給出的黃河清記錄,其 它的黃河清記錄都是有據的。因我既無法覆核也無理由否定《初探》給出的《圖 書集》、《汜水縣誌卷十》、嘉靖《鞏縣誌卷七》、《滎澤縣誌卷十二》給出的 黃河清記錄,《初探》給出的絕大多數黃河清歷史記錄又查有歷史記錄,我便以 採信的態度採用之。
九,查到的118次黃河變色變味的歷史記錄包含的黃河變色次數應超過128 次,因為《宋史五行一上》告訴:“大觀元年八月,乾寧軍河清。二年十二月, 陝州河清,同州韓城縣、郃陽縣至清及百里,涉春不變。自是迄政和、宣和,諸 路數奏河清,輒遣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拜表賀,歲以為常”,表示大觀四年 (1110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的十六年間,可能年年都有多地發生 黃河清,但在大觀四年至宣和末年期間,只查到55—58號的四條黃河清記錄 ,而大觀四年至宣和末年的十六年間“諸路數奏河清”“歲以為常”的情況告訴 ,大觀四年至宣和末年的十六年間至少發生了十六次黃河清,表示這十六年間發 生的黃河清次數至少被《宋史》作者以“歲以為常”的筆法略掉了十二次。
另外,乾隆五十三年正月辛未發生山西永寧等處的黃河清之後到清末不再有黃河 清記錄而只有黃河變赤記錄的情況也令人生疑,究竟是因為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後 至清末沒再發生黃河清呢?還是因為乾隆的明降諭旨:“現在晉省既有河清之事 ,則下游各省,自必由漸澄清。該地方官不奏則已,倘亦有似此具奏者,再將此 意,明降諭旨,以示朕敬天勤政,以實不以文至意,將此先諭明興知之”(見《 百度百科·聖人出黃河清》),而導致地方政府從此既不敢向清廷報告黃河清也 不敢記錄黃河清呢?若是後者,便表示乾隆五十三年正月至清末發生了沒被記錄 的N次黃河清。
十,129次的黃河變色變味的歷史記錄”並非黃河變色變味實際歷史記錄的全 部,因為:
㈠此次查找黃河變色變味歷史記錄過程中並沒有翻查中華二十五史(中華二十四 加《清史稿》)網文,而是複查《黃河——最大最老的變色龍》中的黃河變色歷 史記錄,但2008年為撰寫《黃河——最大最老的變色龍》而查中華二十五史 中的黃河清記錄的方法,是在IE瀏覽器的【編輯】→【在此頁上查找】的查找框 中輸入“河清”查找,而我在此次複查《黃河——最大最老的變色龍》中的黃河 變色歷史記錄的過程中發現,⒈當“河清”被人工斷行斷為兩行時,“河清”兩 字不能顯示,而中華二十五史網文都是被人工斷行的;⒉中華二十五史描述黃河 清時並非都用“河清”,還有用“澄清”、“清如井水”等文字描述,它們無法 被查找中的“河清”發現。這就表示,中華二十五史一定可能還有未被我發現的 黃河清記錄。
㈡必有黃河變色變味記錄的寧夏通志、內蒙通志、河北通志、山東通志、江蘇通 志還未上網。
㈢流黃的黃河流經地區的府志、縣誌幾乎沒有上網,因為,由《計劃》上網的《 鞏縣誌》和《滎澤縣誌》因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而自動建立 ”的文本文字,它們如同亂碼而無法閱讀,等於沒有上網;由《計劃》上網的《 汜水縣誌》因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情況雖比 《鞏縣誌》和《滎澤縣誌》略好,卻因錯別字太多而難以閱讀而如同沒上網,如 《汜水縣誌·五》用“清”字查找後,雖然顯示了八個黃河清記錄:“楚嘉九年 夏四月河水清”、“北齊天保八年提河清”、“囊觀七年秋八月大水丹七千河清 ”、“天寶四年來歸其應一年九月甲帝河清”、“至正……天於十九年夏五月大 水一一十年十一月甲寅魏黃河清三郡二十年十二月黃河自河來請老千餘里”、“ 嘉靖……九年黃河澄清三日夜”、“中宗用初丸瓦黃河澄清”,卻因錯別字太多 而不敢採信。
注意:⒈“北齊天保八年提河清”就是《初探》據紙版的乾隆《汜水縣誌》卷十 給出的北齊天保八年汜水地區的河清,表示“北齊天保八年提河清”是指“北齊 天保八年汜水縣境的河清”,也表示《計劃》上網的《汜水縣誌·五》中的所有 “河清”都是影印本中的“河清”;⒉“嘉靖……九年黃河澄清三日夜”雖然清 楚表示“嘉靖、九年黃河澄清三日夜”,卻因整篇文字錯別字太多而不敢採信而 放棄。這就表示,《汜水縣誌·五》還有七條黃河清記錄,扣去《黃河變色變味 129次的歷史記錄》中涉及汜水黃河清的兩條記錄——唐元和年間“汜水西界 ,從洛口黃河清160里”和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至明年數月“河水自孟津 東栢谷至汜水縣蓼水谷上下八十里澄瑩見底數月始如故”,還有五條黃河清記錄 等待發掘。
十一,史上黃河清時長最長的黃河清,是金大安元年(1209年)發生於“徐 、邳界間的五百餘里”的黃河清,因為是次黃河清持續達“幾二年”。
十二,史上黃河清河段最長的黃河清,是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起一個多月的 黃河清,因為,是次黃河清始於山西老牛灣、終於江南桃源縣(今江蘇泗陽縣) 的黃河幹流,流長約三千五百餘里,認定理由是:
㈠《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告訴: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丙寅至明年正月己亥庚子 發生山西境內的黃河清範圍和時長是“河曲保徳興縣臨縣永寧寧鄉永和大寧吉州 鄉寧河津榮河臨晉永濟芮城平陸垣曲等十八州縣黃河澄清自口外界起歷火山孟門 龍門砥柱下達豫省凡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餘里”:“口外”是指“長城以北的 地方,主要指張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在線漢語詞典 ·口北》);地圖告訴,山西境內挨着黃河的長城關口是山西省偏關縣的老牛灣 ,老牛灣既是山西省和內蒙古的交界處,又是黃河和外長城的交匯處,而《百度 百科·老牛灣》也告訴:老牛灣是黃河入晉處;《老牛灣,黃河與長城在此交匯 》則告訴:“老牛灣有長城,有黃河,有古堡,有烽火台,有窯洞土屋,有古渡 遺址”,故認為,“自口外界起”之口應是老牛灣,“自口外界起”應該是自老 牛灣界起。
山西布政司在潼關以下的黃河北岸的轄界是山西垣曲縣與原河南濟源縣(今濟源 市)相交的縣界,該縣界與黃河相交的地理標誌是分開垣曲縣蒲掌鄉與濟源市邵 原鎮的西陽河,即是說,潼關以東,西陽河與黃河交匯處以西的黃河北岸屬於山 西布政司轄境。
㈡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五十二告訴: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至二十九日自河 南陝州至江南桃源縣“水色澄清,略無沙滓”的黃河清約計二千里。江南桃源縣 即今江蘇泗陽縣,因為《維基百科·泗陽縣》告訴:泗陽縣在清順治二年稱江南 省桃源縣,康熙六年稱江蘇省桃源縣,民國三年因與湖南省桃源縣名相重,復改 稱泗陽縣,這就表示,“江南桃源縣”是江南省桃源縣的簡稱和雍正年代的官員 對“江蘇省桃源縣”使用的舊稱,江南桃源縣在黃河的明清故道上的位置圖是:
由於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至二十九日自河南陝州至江南桃源縣“水色澄清,略 無沙滓”的黃河清約計二千里重複了“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餘里”中潼關至西 陽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黃河幹流段,必須扣除,故需查明的是潼關至西陽河與黃河 交匯處的黃河幹流段長度。但網查只能查到小浪底大壩到三門峽大壩的黃河幹流 長度為130公里(見《百度百科·小浪底大壩》),西陽河與黃河交匯處到三 門峽大壩的黃河幹流長度得靠在地圖上的目測,潼關至三門峽大壩的黃河幹流長 度需要多重證明。
西陽河匯入黃河的交匯點在三門峽水庫大壩至小浪底大壩的黃河幹流段中的示意 圖是:
對上圖的目測結果是:三門峽大壩到西陽河匯入黃河的交匯點之間的黃河幹流長 度小於三門峽大壩到小浪底大壩的黃河幹流長度的四分之三,即<97.5公里 =130公里×3/4,大於三門峽大壩到小浪底大壩的黃河幹流長度的三分之 二,即>87公里=130公里×2/3,三門峽大壩到西陽河匯入黃河的交匯 點的黃河幹流長度介於87公里和97.5公里之間,以95公里計。
《維基百科·陝州(古代)》告訴:明朝下領靈寶縣和閿鄉縣、隸屬南陽府的陝 州在清雍正二年改為直隸州,州治所在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直隸 範圍包括今三門峽市、盧氏縣、靈寶縣,直到1913年的全國廢府州廳改縣, 陝州才改為陝縣;但《維基百科·三門峽市》告訴:三門峽市轄湖濱區、陝州區 義馬市、靈寶市、澠池縣、盧氏縣,表示“直隸範圍包括今三門峽市、盧氏縣、 靈寶縣”有誤,其中的“三門峽市”應為“三門峽市市轄區”或原陝縣。地圖告 訴,黃河幹流在雍正四年流經陝州轄境的地方是靈寶市→陝縣(今天的三門峽市 陝州區)或今天的三門峽市陝州區和湖濱區。《百度百科·靈寶市》告訴:靈寶 市西與陝西省潼關縣為鄰;網查告訴,渭河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港口匯入黃河; 表示潼關是潼關縣和靈寶市在黃河南岸的分界點。因三門峽大壩位於三門峽市區 東北部,距三門峽市區14公里(見《百度百科·三門峽黃河大壩》),故潼關 到三門峽大壩的黃河幹流段長度可視為黃河幹流在雍正四年流經陝州轄境的長度。
《中國河流泥沙公報2001年》告訴:黃淤41(潼關六)斷面距三門峽大壩 115公里。潼關六斷面應在潼關附近,表示潼關距三門峽大壩約為115公里 ;《渭河災起三門峽水庫》告訴:“記者了解到當天三門峽水庫的蓄水水位是3 16米,比327.94米的潼關高程僅低12米,黃河水從潼關流經三門峽的 這段距離,平均每公里的水面落差不到0.1米”,因三門峽水庫的蓄水水位即 三門峽水庫大壩處的蓄水水位,316米是三門峽水庫大壩處的蓄水水位高程, 這就表示,12米是潼關水位高程與三門峽大壩蓄水水位高程之差,根據平均每 公里的水面落差不到0.1米推算,潼關至三門峽大壩的黃河幹流段略大於12 0公里=12米÷0.1米/公里,比潼關六斷面至三門峽大壩的距離多了五公 里,因而,略大於120公里是潼關至三門峽大壩已知的黃河幹流長度的最大數 ,也應該是最接近這段河長的實際里程,但為保險起見,潼關至三門峽大壩按1 30公里計,即是說,黃河幹流在雍正四年流經陝州轄境的長度可視為130公 里。
於是得知,潼關至西陽河匯入黃河的交匯點的黃河幹流長度約為225公里=1 30公里+95公里。表示陝州到山西垣曲縣境內的黃河幹流段長度約為225 公里,表示上述的4000里重複了225公里,因而得知,始於山西老牛灣、 終於江南桃源縣的黃河幹流黃河清長度約為3550里=4000里-225公 里(450里),可謂三千五百餘里。
十三,黃河清的歷史記錄告訴:流黃的黃河流域從甘肅臨夏的積石關以下的黃河 流域都是流黃的黃河,表示向流黃的黃河輸送黃泥沙的不只是黃土高原,還有黃 沙沉積厚度多數地方厚達七八百米、最厚的開封、商丘、徐州一帶達5000米 的華北平原(見《百度百科·華北平原》),表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都是盤古 在4750年前的開天闢地工程中為製造黃河而開闢出來的向黃河提供黃泥沙之 地。
十四,119次的黃河清變清程度各異,既有清如井水、澄清、鏡澈、鏡徹、澄 澈見底、澄瑩見底、河清如鑒、澄清澈底、清澈異常、“水色澄清,略無沙滓” 、纖鱗皆見、“河魚歷歷,大小可數”、魚鱉皆見形的河清,也有“清如汾水” 的河清——澄清度很低的河清,因為《維基百科·汾河》告訴:汾水即汾河,是 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它源於山西忻州市寧武縣管涔山,經太原市南流到新絳縣折 向西,由運城市的河津市匯入黃河;它的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嚴重,是洪水 、泥沙的主要來源;它的中游坡降變緩,泥沙淤積嚴重,其河床舊時很不穩定, 往往泛濫成災,表示汾水原非清河,而是黃度比黃河幹流低一些的黃河,表示“ 清如汾水”的河清只是降低了一定黃度的河清;還有介于澄清和“清如汾水”之 間的河清,如2008年黃河壺口的河清,見下圖:
十五,農曆一月至十二月都發生了黃河清的情況告訴,黃河變清沒有季節性。
為方便讀者直觀到農曆一月至十二月都發生了黃河清的情況,我把119次黃河 清歷史記錄中記有月份的黃河清按黃河的桃花訊、伏汛、秋汛期間(2—9月) 和凌訊期間(10—1月)分成兩組列下:
(一)2—9月的黃河清歷史記錄(桃花汛始於農曆二月的根據是“二月桃花開 ”):
1,東漢延熹八年四月的黃河清 2,東漢延熹九年四月的黃河清 3,東漢建寧四年二月的黃河清 4,劉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的黃河清 5,劉宋孝建三年九月的黃河清 6,劉宋大明五年九月的黃河清 7,北齊河清元年四月的黃河清 8,北周保定二年五月的黃河清 9,唐武德元年七月的黃河清 10,唐武德九年二月的黃河清 11,唐貞觀十四年二月的黃河清 12,唐貞觀二十三年四月的黃河清 13,唐永徽五年六月的黃河清 14,唐調露二年夏的黃河清 15,唐開元二十五年五月的黃河清 16,唐乾元二年七月的黃河清 17,唐寶應元年九月的黃河清 18,唐寶應二年九月的黃河清 19,唐建中四年五月的黃河清 20,唐貞元四年七月的黃河清 21,唐貞元十四年閏五月的黃河清 22,唐長慶元年九月的黃河清 23,唐長慶七年九月的黃河清 24,後梁開平元年八月的黃河清 25,北宋建隆三年秋的黃河清 26,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八月的黃河清 27,北宋端拱元年二月的黃河清 28,遼壽隆四年三月丙子的黃河清 29,北宋大觀元年八月的黃河清 30,北宋政和六年四月的黃河清 31,金大安元年至二年“幾二年”的黃河清 32,元元貞元年閏四月的黃河清 33,元至正二十四年五月的黃河清 34,明正徳七年六月的黃河清 35,明正徳八年八月的七日黃河清 36,明嘉靖二十五年六月的黃河清 37,明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的黃河清 38,明天啟二年七月的黃河清 39,明崇禎十一年六月的黃河清 40,清康熈九年春的黃河清 41,清康熈五十六年四月的黃河清 42,清雍正八年五月的黃河清 43,清雍正八年七月的黃河清 44,二00八年五月初二起的黃河清 45,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日起的黃河清
(二)10—1月的黃河清歷史記錄:
1,唐貞觀十六年正月的黃河清 2,唐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3,唐永徽元年正月的黃河清 4,唐永徽二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5,唐開成八年正月的黃河清 6,唐咸通八年正月的黃河清 7,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的黃河清 8,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9,北宋大中祥符八年正月的黃河清 10,北宋元豐四年十月的黃河清 11,北宋大觀元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12,北宋大觀二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13,北宋大觀三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14,北宋重和元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15,北宋宣和元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16,金貞祐二年冬的黃河清 17,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至明年數月的黃河清 18,元天曆二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19,元至正二十年十一月的黃河清 20,元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的黃河清 21,元至正二十一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22,元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23,明永樂二年十月的黃河清 24,明永樂二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25,明景泰五年春正月的黃河清 26,明弘治二年冬的黃河清 27,明弘治十四年正月的黃河清 28,明正德六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29,明嘉靖六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30,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31,清順治二年正月的黃河清 32,清康熈二十二年十一月的黃河清 33,清雍正四年十二月至明年正月的黃河清 34,清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的黃河清 35,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的黃河清
——44條歷史記錄的黃河清發生於桃花訊、伏汛、秋汛期間和34條歷史記錄 的黃河清發生於凌汛期間的情況共同告訴:黃河清並非大都發生“在夏漲之前, 或秋汛之後,大多出現於冬季和春季,特別是農曆11、12月枯水季節。在比 較乾旱的季節,水土流失較微,出現較清的水色是有可能的”(李鄂榮《說說黃 河的“黃”》,現已下網),黃河清大都發生“在夏漲之前,或秋汛之後,大多 出現於冬季和春季,特別是農曆11、12月枯水季節。在比較乾旱的季節,水 土流失較微,出現較清的水色是有可能的”之說,是李鄂榮無視超過一半的黃河 清發生於桃花訊、伏汛、秋汛期間之史實的胡說八道。
十六,史上發生的119次黃河清都發生於流黃的大小黃河的河段中,都是“中 間清,兩頭黃”的河段黃河清,“中間清,兩頭黃”的河段黃河清特點是:㈠黃 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河水流黃滾滾,㈡黃河清流段終端以下的河水也流黃滾滾, ㈢黃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黃流一流到黃河清河段的始端就突然變清,㈣黃河清清 流一流到黃河清流段終端就突然變黃。這就表示,黃河清河段始端以上的黃流一 流到黃河清河段的始端,其攜帶的黃泥沙與動植物遺體和殘體等其它漂浮雜物就 突然消失,黃河清流段的清流一流到黃河清河段終端就突然冒出染黃清流的黃泥 沙。
顯然,黃河清河段始端的黃泥沙和動物遺體、植物杆枝葉等其它雜物突然消失而 令黃流突變清流和黃河清河段終端突然冒出染黃清流的黃泥沙的突變現象,都是 科學無法解釋的,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就只能用“萬物得一以生”(《道德經》 )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道解釋,因為,萬物個體都“得一以生”並“恃 一以生而不辭”,每粒泥沙都“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是一形道在 黃流流至黃河清河段始端之際把它們生化的黃泥沙以光速提往高空→懸停→以光 速降入黃河清河段終端的清流中的,也是一形道在黃流流至黃河清河段始端之際 把它們生化的動植物遺體和殘體等其它漂浮雜物化為烏有的。
只因萬物個體都“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而水體又由無數的水質點 集成,每個水質點都“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以致本是大氣中的自 由落體——組成霧的霧滴——組成霧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能在大氣中懸浮和漂浮; 以致湖北恩施市白果鄉下村壩村的觀音塘8萬噸蓄水先後於1949年、197 6年、1989年、2008年突然被一形道揮發殆盡(見《湖北一池塘突然出 現漩渦,8萬噸蓄水瞬間消失》),因此,一形道在2008年6月初製造黃河 壺口段變清事件的同時也通過“揮發”方式在黃河壺口變清河段的始端把四月份 起就超過每秒800立方米以上的流量“揮發”掉每秒700立方米,因為是次 黃河壺口變清河段的流量被驟降到每秒110立方米——低於冬季流量150~ 550立方米/秒的下限。一形道驟降壺口段流量每秒700立方米的方式,就 是利用水質點都“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特點,把流至壺口瀑布上 游五百餘米時屬於必須驟減掉的每秒約700立方米流量的流水,以水質點為單 位化為烏有,或以水質點為單位調往需要增加空氣濕度的空間、需要下雨的空間 或需要增加洪水量的河段。
——《湖北一池塘突然出現漩渦,8萬噸蓄水瞬間消失》的圖文告訴:2008 年5月初湖北恩施市白果鄉下村壩村的觀音塘8萬噸蓄水突然消失後,塘底並沒 有出現“漏斗”狀漏底,村民也因而能下塘並捕到大魚,而觀音塘一旦出現“漏 斗”狀漏底,塘魚就必定都隨水流經漏斗逃走逃光,村民就沒法下塘,更捕不到 魚,池塘也必定保持漏底而永遠喪失蓄水能力,然而,觀音塘塘水在2008年 5月初突然消失之前,至少還在1949年、1976年、1989年發生了三 次塘水突然消失隨後又重新蓄水的奇蹟。84歲的村民向正龍則說:“他此生見 過該塘出現過5次乾涸現象,一直不知道原因”(見《揭開8萬立方米水塘突然 消失之謎》),表示觀音塘塘底從未出現“漏斗”狀漏底,觀音塘塘水每次突然 消失後都會再次蓄水。而70歲的村民向正中證實,池水乾涸後,會在一個多月 內再次滿塘(見《揭開8萬立方米水塘突然消失之謎》),因而表示,湖北第二 地質大隊兩名專家郭洪濤、向家瑞和水利科學院的劉洪祿博士在《揭開8萬立方 米水塘突然消失之謎》中解釋觀音塘8萬噸蓄水突然消失的原因,是因為觀音塘 底下是灰岩溶蝕嚴重而存在溶洞和地下河,觀音塘8萬噸蓄水突然消失是因為水 壓或地下的地質情況發生變化引起溶洞塌陷,“從而變成一隻大嘴巴的‘漏斗’ ,水就都流進地下河道中去了”,是無視觀音塘塘底並沒有出現“漏斗”狀漏底 體現的各種現象和觀音塘水在2008年5月初突然消失之前至少發生了五次蓄 水突然消失隨後又重新蓄水滿塘諸情況下的胡說。
只因黃河的每粒泥沙都“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黃河的泥沙含量由 一形道控制,而不是由水文學告訴的水流流速控制——水文學告訴,水流攜帶泥 沙的能力與水流流速成正比——水流流速越大,其攜帶泥沙的能力就越大。因此 ,即使洪武五年的乾旱嚴重到“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涉”的地步,在“行人可涉 ”的河南黃河河段也沒因為河流流量降到“行人可涉”所伴生的流速驟然大降而 大降其攜帶黃泥沙能力而出現黃河清。
在“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涉”的河段沒出現黃河變清的情況告訴:黃河流量、流 速的驟然大降並不能降低其攜帶黃泥沙的能力,在黃河流域建造的所有攔河壩本 不起攔沙作用,它們所起的攔沙作用實為一形道在暗中起的沉沙作用,是生化黃 河泥沙的一形道為配合人類建造的攔河壩而令大部分黃河流水攜帶的泥沙在進入 攔河壩形成的水庫區時沉積於庫區的結果。
也就是說,據潼關水文站(2017年)“5月實測數據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 0.8公斤每立方米”(《你知道嗎?黃河清了!》),從而使記者自2017 年5月中下旬“從內蒙古包頭出發,沿黃河至山東利津入海口採訪,看到了一條 與往昔完全不一樣的黃河。從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 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你知道嗎?黃 河清了!》),實為一形道的作品。證明“從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 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是一形道作品的佐證是新華社記者陶 明於今年9月3日拍的黃河壺口流黃瀑布照片和一川黃流穿過沿黃公路渭河特大 橋的渭河照片:
這兩張照片告訴:㈠“從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 中游,已然一河清水”極可能只是5月中下旬的事;㈡9月份的黃河並沒有因為 黃土高原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恢復的植被和種地收入不如打工而被農民棄 耕拋荒恢復的植被起的水土保持功能而減少黃泥沙的含量,真相只能是一形道沒 在9月份向黃河減排黃泥沙,或是說一形道仍按常規向黃河排放、攜帶黃泥沙。
事實上,黃土高原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恢復的植被和種地收入不如打工而 被農民棄耕拋荒恢復的植被發育程度,肯定不如漢朝以前的植被發育程度,甚至 不如1958年毀林煉鐵前的植被發育程度。然而,“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周詩》)告訴:黃河最遲在周代就姓黃流黃了,而周代的黃土高原應該在能 被原始植被覆蓋的地方幾乎都被原始植被——原始森林和原始草地覆蓋着。
由於萬物的形色都由一形道即時生化而成,故生化水的一形道可隨時改變水色, 因而黃河有變黑、變赤的歷史記錄。
由於一形道即時生化着萬物的味道和人類的味覺——味覺和“目惟內視而不外視 ”(《金華宗旨》)的視覺一樣,也是“味惟內覺而不外覺”(“味惟內覺而不 外覺”的兩個明顯證據是:一,生吃大蒜是大多數北方人的嗜好(參見《生吃大 蒜,才是北方人的宿命》),絕大多數南方人卻對大蒜生吃毫無胃口,表示北方 人和南方人的口腔味覺惟內覺而不外覺;二,煙民都以煙絲燃燒的煙味為香,但 大多數非煙民都以以煙絲燃燒的煙味為臭,表示煙民和大多數非煙民的鼻腔嗅覺 惟內覺而不外覺),內覺即一形道終端——天心給出的感覺,而一形道是“視之 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道德經》)的“無道”,無道簡稱“無” ,無道化出的味曰“無味”,萬味都由無道化出、都是無道之味便曰“味無味” (《道德經》)——味是無道之味——萬味都是無道之味——萬味都由無道化出 。只因萬味都由無道即時化出、人類味覺都由無道即時賦予,故有“環州河水變 甘”的歷史記錄。
只因黃河的濁清都由一形道控制,一形道由“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道德經 》)的“古之善為道者”(《道德經》)編制和輻射,而“古之善為道者”就是 在以“呂←口←呂”隊形繞地西行不止並在繞地西行不止中輻射一形道不止的五 個⊕形月球內長生並輪流在⊕中十字架上班和輪流下凡的月人,故下凡的月人能 作出在八旗軍入關、清廷遷都北京的當年——順治元年應驗的黃河清預言:“黃 河水清”(《推背圖》第三十三象),當年的“黃河水清”就是載於《山西通志 卷一百六十三》的“順治元年河津黃河清”。證明《推背圖》作者是下凡月人的 主要證據有二,一是《推背圖》作者給出了全人類精英至今都不知其意的讖言“ 飛者非鳥,潛者非魚”(《推背圖》第五十六象),二是《推背圖》作者給出了 他倆來自月球和還要回到月球的頌詞“不如推背去歸休”(《推背圖》第六十象 ),解讀見《上帝許諾的中國夢》。 然而,“黃河水清”不只是預言八旗軍入關、清廷遷都北京當年的黃河清,還預 言清廷就像黃河一樣渾濁的中國朝廷史上突然像“河津黃河清”的朝廷,是比明 朝清廉很多的朝廷和皇帝勤政度遠高於明朝皇帝的朝廷,是秦朝以來最清廉的朝 廷,證據有柏楊在《中國人史綱》第三十章《第十七世紀》中描述清廷皇帝的勤 政文字和順治去世後《明清兩朝宮女和宦官數量及宮廷費用對比表》:
順治去世後的《明清兩朝宮女和宦官數量及宮廷費用對比表》告訴:順治去世後 的清廷宮女和宦官數量及宮廷費用都比明朝大幅減少降低,極可能是秦朝以來宮 女和宦官數量及宮廷費用最少的朝廷。
順治去世後的清廷宮女和宦官數量及宮廷費用都比明朝大幅減少降低,都是人為 的結果,《推背圖》作者怎會知道“順治去世後的清廷宮女和宦官數量及宮廷費 用都比明朝大幅減少降低”的人為信息呢?——因為《推背圖》作者是“微妙玄 通,深不可識”的“古之善為道者”之一,“古之善為道者”編制和輻射的一形 道又生化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萬物,即“萬物得一以生”的萬物包括人類,人類 在“古之善為道者”眼中都是一生物,人類只是一形道生化的人形物,事實也證 明人類是一生物,因為《耶穌是馬太虛構的實神——真實的上帝》和《假如龍舟 賽只有舵手參加》證明:蝌蚪狀的動物精子毫無泳力,根本游不出精漿、游不近 卵子,形不成受精卵,所謂的受精卵只能由一形道化出。
因此,《推背圖》第二象到第三十九象的人事預言都一一應驗,自然也能在第三 十三象中準確預言順治元年的“黃河水清”,還能準確預言清廷來自清廷認為是 龍興之地、發祥重地的長白山代表的東北,還能準確預言清廷靠八旗軍入關打下 江山並靠八旗軍維護江山,還能準確預言清朝入主中國的首位皇帝的名字,還能 準確預言清朝共有十一個皇帝,還能準確預言入關後的清廷有十個皇帝,還能准 確預言清朝有多個以稚子繼位的稚子皇帝和稚子皇帝的命運大多可哀,還能準確 預言入主中國的清廷削盡尾大不掉的三藩——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 南王尚可喜,還能準確預言了入主中國的清廷在國號和國語兩方面“主客不分” ,《推背圖》第三十三象圖文及其解讀如下:
讖曰:黃河水清,氣順則治;主客不分,地支無子。 頌曰:天長白瀑來,胡人氣不衰;藩籬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圖解:船頂的八杆旗幟代表清朝的八旗軍,船艙里的十個乘客代表入主中國的 清朝有十位皇帝;船從東北向西南方向航行,既表示載船之水來自中國東北,也 就是“天長白瀑來”的長白山白瀑布代表的中國東北,又表示八旗軍和船中乘客 來自中國東北。
◆“氣順則治”既預言清軍靠一形道入關入主中國,又預言清朝入主中國的首位 皇帝的帝號是順治。所以說“氣順則治”是預言清軍靠一形道入關入主中國,是 因為“氣順則治”之氣是真氣,真氣即一形道。所以說真氣即一形道,是因為一 形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三才數據流,三才數據流是混 染了神光神氣的數據流,以光速飛流成始終兩端如一字形的三才數據流,其小無 內的三才數據流,不可見聞搏又以光速飛流成始終兩端如一字形的其小無內的三 才數據流猶如無色無味氣體。只因三才數據流具有不可見聞搏性和生化萬物性, 故無色無味如氣體的三才數據流便被稱作真氣。
◆“主客不分”是預言入主中國的清朝在國號和國語兩方面“主客不分”:
◇在國號方面“主客不分”:清朝的國號是大清,曰大清國、大清帝國,本應在 定都北京後,時時以大清自居和自稱,事實卻是清廷君臣常常以周朝至明朝的大 朝廷共同使用的外號“中國”及其簡稱“中”(見《古代“中國”語錄之一》和 《古代“中國”語錄之二》)自居和自稱,如《清實錄順治朝實錄》告訴:順治 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清廷以順治的名義諭朝鮮國王李倧曰“今中外一統,四海為 家。各國人民,皆朕赤子”——此處的“中外”之中代表中國。到了康熙時代, 康熙君臣則頻繁用“中國”及其簡稱“中”代表大清,如康熙帝在康熙十五年五 月,接受鄂羅斯察漢汗派遣的貢使奏文中以“中國”代表“大清”——“鄂羅斯 僻處遠方,從古未通中國,不識中國文義,不諳奏疏儀式。今特向化輸誠,願通 貢使”(《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康熙帝在康熙十五年七月聽從議政王大臣等 建議的對鄂羅斯察漢汗貢使的諭言:“應令理藩院諭來使云爾主欲通和好、應將 本朝逋逃根忒木爾遣還。另簡使臣,遵中國禮行,方許照常貿易”(《清實錄康 熙朝實錄》);如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丁酉諭大學士曰:“外籓朝貢,固 屬盛事,傳至後世,未必不因而生事。惟中國安寧,則外患不生,當培養元氣為 根本耳”(《清史稿·本紀七》);如在統一台灣的問題上,康熙帝先後說:“ 台灣本屬中國版圖,又都是中國人,豈可按外國例?”(《歷史上的收復台灣: 1683年康熙帝和平統一海峽兩岸》)、“援朝鮮例入貢,不剃髮登岸,不便 允從。朝鮮原屬外國,鄭經及台灣軍民乃中國之人,台灣系中國之地,如不行削 發登岸,歸順何以為據?鄭經若留戀台灣,遵制削髮,受朝廷封賞,則可任從其 便,由其居住台灣,管理台灣之地”(《康熙和平統一台灣記》)、“澎湖一戰 ,鄭軍精銳已失,此時此勢再作招撫,彼已無再戰實力,恐會就範。台島軍民都 是中國人,若以武力攻取,徒傷生靈,故不宜再開殺伐”(《康熙和平統一台灣 記》)。康熙之後的清廷君臣以“中國”及其簡稱“中”代表“大清”的說法則 更加頻繁,可參見《“中國”語錄之三》。
定都北京後的清廷君臣常常以周朝至明朝的大朝廷共同使用的外號“中國”及其 簡稱“中”自居和自稱的史實表示,定都北京後的清廷君臣既以“大清”為國號 又以周朝至明朝的大朝廷共同使用的外號“中國”及其簡稱“中”為清廷外號。 因“大清”國號是主,與主相對的國家外號“中國”及其簡稱“中”便是客,故 定都北京後的清廷君臣既稱“大清”國號又稱“大清國”的外號——“中國”及 其簡稱“中”的行為,便是在國號上的“主客不分”行為。
◇在國語方面的主客不分:“清定都北京,初以滿語為國語”(《維基百科·國 語》)告訴,定都北京的清廷規定滿語為大清國國語,但是,定都北京的清廷並 沒有以國家強制力強行推廣大清國國語,大清國國語只是皇宮皇親、滿族官員的 必修語,漢族官員的選修語,由國家強制力氣推廣的真正國語是漢族官話,表現 於:
一,以沿襲明代科舉取士的方式推廣漢語官話,如順治帝於順治元年十月就在頒 即位詔於天下的詔文中詔示:“會試定於辰戌丑未年,各直省鄉試定於子午卯酉 年”(《清實錄順治朝實錄》),而《清朝順治年間科場大慘案:丁酉科場案》 告訴:順治元年就宣布沿襲明朝慣例,按期開科取士;順治二年在北方數省舉行 鄉試,錄取了清朝首批舉人;順治三年在北京舉行會試,錄取了開國的首批進士 ;四年又加行會試,多取江南文士;順治一朝18年,共開8科,錄取進士25 91人,幾乎連年考試。
二,通過編制《康熙字典》的方式推廣漢語官話,因為《康熙字典》“是在明朝 梅膺祚《字彙》、張自烈《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百度百科·康 熙字典》)而成的,表示《康熙字典》的字音是明朝官話的字音,《康熙字典》 推廣的是明朝官話的字音。
三,雍正帝在雍正六年諭令福建、廣東兩省推行漢語官話教育,迫使閩粵兩省辦 起教授官話的正音書院(見《雍正“推廣普通話”的得與失》),雍正帝的這個 諭令雖是針對閩粵兩省人多不諳官話的情況而發,卻因雍正帝的諭令是最高指示 ,而必對其它省漢語官話的推廣起促進作用。
四,康熙推行其《聖諭十六條》和雍正帝推行其推衍解釋《聖諭十六條》而成的 萬言《廣訓》(見《百度百科·聖諭廣訓》),都是推廣漢語官話的表現。
五,自順治十八年至道光二十二年編纂而成的康熙《大清一統志》、乾隆《大清 一統志》、《嘉慶重修一統志》(見《維基百科·大清一統志》)的編纂過程和 成果,乾隆三十八年起歷時9年編纂而成的《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和成果,都 是推廣漢語官話的表現。
定都北京後的清朝諸帝大力推廣漢語官話的結果是,滿族官員的滿語能力越來越 低,漢化程度和漢語能力越來越高;大力推廣漢語官話的清朝皇帝,則個個善於 漢語,如順治帝的《聖母皇太后萬壽詩》就作了三十首,還有在網上廣傳的《順 治皇帝贊僧詩》;康熙帝有古今體詩1135首、詞12首而有《康熙詩詞集注 》(見《據說康熙皇帝是基督徒,他還給耶穌寫過詩》),雍正帝也有五十多首 詩(見《雍正全部的詩》),乾隆帝的詩作最多,達到38630首(見《維基 百科·乾隆帝》)。
因國語是主,國語以外的語言便是客,定都北京後的清朝諸帝沒向全國強行推廣 定為國語的滿語,反而視漢語官話為國語而大力推廣的行為,就是在國語方面的 “主客不分”。
清廷既在定都北京之初定滿語為國語,定都北京後的清廷為何不用國家強制力像 推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薙髮令一樣推行滿語呢?——不是不用國家 強制力推行滿語,而是國家強制力在推行滿語方面無用武之地。國家強制力所以 在推行滿語方面無用武之地,是因為推行滿語教育一沒教師,二沒教材,三沒用 處:
一,推行滿語教育所以沒教師,是因為推行滿語教育猶如推廣普通話教育需要既 懂普通話又懂當地方言的基礎教育教師——小學教師,但是,任一種漢語方言語 系在其方言區的每個鄉鎮都不同,藏族也有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三大方 言和三大方言區內的許多小方言(見《藏語也有方言,藏族也分類型》),每種 小方言也理應存在和漢語方言鄉鎮方言的差異,因為鄉鎮由“日中為市,致天下 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經·繫辭下》)的集市形成, 往同一個集市趕集的居民便講同種方言,這種方言便是鄉鎮方言;蒙古語也有很 多方言,主要分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北部方言、東部方言,每個方言又有次 級方言(見《維基百科·蒙古語》),相信次級方言中還有更次級方言,也理應 有類似“鄉鎮方言”的方言——蒙古也應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 退,各得其所”的集市;維吾爾語也有阿圖什土語、莎車土語、阿克蘇土語、伊 犁次方言、吐魯番次方言吐魯番土語、托克遜土語、哈密土語、和田方言柯坪土 語、羅布方言九種方言(見《百度百科·維吾爾語》)。因此,為推廣普通話教 育,中國大陸每個村都曾有一所小學,每個地市都有一至兩所培養小學師資的師 范學校,如龍巖地區就有龍巖師範學校和長汀師範學校。且不說康熙末年的清朝 版圖內需要的小學教師,就是順治年間科舉取士的範圍內需要的小學教師,按一 村一個計,也可能需要幾百萬。
然而,《滿清入關時有多少軍隊》告訴:多爾袞統帥12萬八旗軍入關,其中滿 軍不過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 八旗兵在與李自成50萬軍隊的消 耗戰中傷亡頗多,到多鐸滅了弘光政權後,滿軍減員近2萬,當時全國的滿兵不 過5萬5千人(包括殘廢)。《維基百科·弘光帝》告訴:弘光帝於弘光元年五 月二十二日被多鐸軍抓獲,弘光政權至此結束,弘光元年即順治二年。即是說, 即使讓5萬多滿軍全部轉業當滿語教師,別說滿足順治年間科舉取士的範圍內的 每所小學,就是河北省的小學也不能滿足,因為《河北省共有多少個縣,多少個 村》告訴:今天的河北省有50201個村委會;而一個村委會就是一個行政村 ,現在的行政村也基本是順治年間的行政村。故5萬多滿軍分到河北5萬多個行 政村,一個行政村只能攤到一個滿軍,因一個行政村辦一所小學,一個小學至少 需要兩個滿語教師,故即使令五萬多滿軍轉業當滿語小學教師,也滿足不了在河 北省農村推廣滿語教育的需要。
然而,滿軍沒有一個人具有推廣滿語教育的教師資格,因為,推廣滿語教育的教 師至少要通當地方言,但《北京話是滿族的最大遺產》證明,滿語是遼代生女真 的母語和明代野人女真的母語,而不是滿族中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母語,1 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用蒙古文字母為基礎創製的滿語是野人 女真母語的文字化(下稱“努氏滿語”),因而是滿軍官兵必須像學英語一樣刻 苦學習才能學會的語言。滿軍官兵學努氏滿語所以要像學英語一樣刻苦學習才能 學會,是因為他們的母語或他們身口相隨的母語性語言是北京內城話,證明北京 內城話是八旗軍民的母語或他們身口相隨的母語性語言的證據有二:
㈠北京內城和外城是在清軍占領北京後強行“京都兵民分城居住”政策遷成的, 北京內城的居民就是占領北京的清軍和遷都北京的清廷官民,《清實錄順治朝實 錄》給出了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率領的八旗軍強占北京內城為“滿城”的王諭 主要內容和清廷遷都北京後順治帝在順治元年十月甲子頒即位詔中重申北京內城 為“滿城”的詔告內容:順治元年六月丙寅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強占北京內城 為“滿城”的王諭主要內容是“京城內官民房屋被圈者,皆免三年賦稅。其中有 與被圈房屋之人同居者,亦免一年”;順治帝在順治元年十月甲子頒即位詔中重 申的“京都兵民分城居住”政策則對多爾袞的王諭在免稅問題大打折扣:“京都 兵民分城居住。原取兩便。實不得已。其東中西三城官民已經遷徙者所有田地應 納租賦不拘坐落何處,概准蠲免三年,以順治三年十二月終為止。其南北二城雖 未遷徙而房屋被人分居者所有田地應納租賦,不拘坐落何處准免一年,以順治元 年十二月終為止”,對於詔書中的“東中西三城”和“南北二城”,郭松義在《 清代社會變動和京師居住格局的演變》中的解釋是北京“內城的區域劃分”,並 指出,“東中西三城”是內城人戶密集的繁華地區。
——免田地稅對於沒有田地的多數北京內城居民毫無意義,對他們免田地稅與強 搶他們的房地產無異;對於有田地的北京內城居民而言,免三年和一年田地稅比 之他們的房地產價值和搬家費用,也應該是微不足道的補償。因此,清軍清廷強 行“京都兵民分城居住”政策是鳩占鵲巢的強盜政策——是強搶北京內城原居民 房地產的強盜政策。
因北京內城居民的母語或他們身口相隨的母語性語言就是北京內城話,這就表示 ,滿語不是占領北京的清軍和遷都北京的清廷官民的母語或他們身口相隨的母語 性語言。
㈡入關的清軍陸續在全國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駐紮地實行“旗民分居政策”而建 築“滿城”,使得“滿城”成為“八旗兵民”母語或他們身口相隨的母語性語言 的孤島,因滿城居民的母語或他們身口相隨的母語性語言也是北京內城話,北京 內城話便成滿城居民子孫的母語,而北京內城話和北京外城話差異甚微,在北京 人以外的漢人聽來幾乎無異,故辛亥革命軍人專挑只會說北京話的人屠殺,故以 北京內城話為母語口口相傳的滿城人被辛亥革命軍人屠殺的慘痛史實告訴:八旗 兵民入關前的母語或身口相隨的母語性語言不是滿語而是北京內城話。
但是,入關之初的滿軍中只有若干滿漢雙通的翻譯,這些翻譯也幾乎都是東北長 大的漢族知識分子,翻譯以外的滿軍官兵都只會北京內城話和部分人會努氏滿語 ,滿軍官兵幾乎都不會北京以外地區的方言,因而,他們都不具備充當推廣滿語 教育的教師資格。因此,清初的清廷根本沒有推行滿語教育的教師。
只因滿語不是入關的八旗軍民和遷都北京的清廷滿族君臣官兵的母語,努氏滿語 便成他們要像學英語一樣刻苦學習才能學會的語言,故即使清朝歷代皇帝採取種 種賞罰措施促使滿族人學習努氏滿語,即使乾隆帝在乾隆十八年強調“騎射國語 乃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卻因絕大多數滿族人不願花時間精力學習努氏滿 語,使得絕大多數滿族人的努氏滿語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地每況愈下,最終消亡。
二,所以說滿語教育沒教材,是因為滿語自文字化後,並沒有成為會滿語者的文 學創作語言,而是作為官方會滿語者的公文語言,滿語公文又多寫在木板、木塊 上:“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貯年久者曰 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字之書於紙者,亦呼為牌 子檔子矣”(楊賓《柳邊紀略》),《百度百科·滿文木牌》告訴:滿文木牌的 “木牌系隨時削木而成,不加修飾,長短不同,形式各異,有的削製成薄片,兩 面記事;有的削製成長方體,四面記事。長者尺余,短者17厘米;寬者4厘米 ,窄者2厘米。木牌一端有孔,四五片為一組貫以皮條或麻繩編綴,以便於傳遞 與保存”,於是,滿文木牌成了“檔案”一詞的由來(見《“檔案”一詞的由來 》)。然而,“邊外文字多書於木”表示,滿文木牌並非“直到1645年(順 治二年)才令‘名衙奏事,俱繕本章,不許復用木籤’”(《百度百科·滿文木 牌》),因為,㈠《百度百科·滿文木牌》告訴:“至康熙時,木牌仍有使用者 ”,㈡《百度百科·楊賓》告訴:楊賓寫成《柳邊紀略》的年頭是康熙四十六年 ,是楊賓於康熙二十八年初冬為探望被流放寧古塔的父母而赴寧古塔和其父楊越 病逝後約於康熙三十二年為迎父柩歸葬並奉其母歸鄉再赴寧古塔沿途考察邊外地 理、風情和遺聞軼事後寫成的作品;㈢《楊賓與〈柳邊紀略〉》告訴:⒈楊越病 逝於康熙三十二年,按《百度百科·楊賓》告訴的楊賓聞父死訊後,“又為謀求 返葬其父而奔走。他在刑、兵二部衙門跪泣陳情達455天,又納賄於侍衛內大 臣索額圖門下,才准返葬”的時長推斷,楊賓第二次赴寧古塔的年頭應是康熙三 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間;⒉楊賓父親楊越對《柳邊紀略》貢獻了他被流放寧古塔期 間積累的有關寧古塔的風土民情、遺聞軼事等珍貴資料。這就表示,滿文木牌直 到康熙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仍在東北使用,至少在寧古塔地區使用。
然而,滿語公文是不可能作為推廣滿語教育的教材的。因此,滿語教育沒教材。
三,所以說滿語沒用處,是因為努氏滿語是用蒙古字母文字化的野人女真母語, 只有反映野人女真漁獵生活生產的知識,所以說努氏滿語只有反映野人女真漁獵 生活生產的知識,是因為,直到康熙三年,野人女真仍以漁獵為業,因為,《百 度百科·楊越(清代人物)》告訴:“康熙三年(1664年),因沙俄入侵黑 龍江,楊越在這年的二月被征編入伍,充當水兵。兵役結束後,他見當地土著旗 人主要從事漁獵,而‘耕者絕少’,於是首倡‘滿漢人耕與賈’”。“當地土著 旗人”應該就是以漁獵為業的野人女真,他們的母語無疑就是努氏滿語的語音和 字詞來源。因此,努氏滿語是只有反映野人女真漁獵生活的語素,沒有蘊藏其它 知識。
只因努氏滿語只是野人女真母語的文字化,只有野人女真漁獵方面的知識,找不 到滿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故大學士馮銓、洪承疇等於順治二年三 月乙未對順治帝奏言:“上古帝王奠安天下,必以修德勤學為首務。故金世宗、 元世祖、皆博綜典籍,勤於文學。至今猶稱頌不衰。皇上承太祖太宗之大統,聰 明天縱,前代未有。今滿書俱已熟習,但帝王修身治人之道,盡備於六經。一日 之間,萬幾待理,必習漢文、曉漢語,始上意得達而下情易通。伏祈擇滿漢詞臣 ,朝夕進講,則聖德日進而治化益光矣”(《清實錄順治朝實錄》)。順治帝的 漢語詩書畫作告訴,馮銓、洪承疇等官員的奏言是被及時採納的。
只因滿語教育一沒教師、二沒教材、三沒用處而無法像強制推行“留髮不留頭, 留頭不留髮”的薙髮令一樣強制推行,故定都北京後的清朝歷代皇帝便只能把定 為國語的努氏滿語降格為“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強調。
即是說,把滿語定為國語的清廷君臣是根本不知滿語教育一沒教師、二沒教材、 三沒用處情況下的睜眼瞎規定,是這樣的睜眼瞎規定才導致清廷在國語方面的“ 主客不分”——變主為客、變客為主。
◆地支共十二支,第一支是子支,無子支的地支是十一支,“地支無子”表十一 ,“地支無子”預言清朝從建立大清國的皇太極算起共有十一位皇帝。——努爾 哈赤是“後金”創建人,不能算清朝皇帝。
◆瀑指瀑布,“長白瀑”指長白山瀑布,天指至高無上之天——萬物之母;“天 長白瀑”指長白山瀑布是萬物之母生化的瀑布,萬物之母生化的瀑布就是一形道 生化的瀑布,“天長白瀑來”指清朝來自一形道生化的明朝版圖的東北長白山白 瀑布代表的中國東北地區。
◆“胡人氣不衰”是指胡人還有最後一口統治中國的真氣,還有最後一口統治中 國真氣的胡人就是滿族。
◆“藩籬多撤去”是預言康熙將削盡尾大不掉的三藩——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 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
◆“稚子半可哀”:稚子指幼兒、小孩子,這裡的稚子是指幼年繼位的皇帝,幼 年繼位的皇帝即稚子皇帝,半表不完全的,不完全的就是非全部的、並非全部的 、近於全數的,“稚子半可哀”是指清朝的稚子皇帝的命運並非全部可哀——絕 大多數的稚子皇帝的命運都可哀,事實是清朝百分之八十的稚子皇帝命運可哀: 已知清朝繼位時年齡小於7歲的稚子皇帝有五個,他們是順治、康熙、同治、光 緒、宣統,因為,順治在5歲多繼位(生於1638年3月15日,繼位於16 43年10月8日),康熙在6歲多繼位(生於1654年5月4日,繼位於1 661年2月5日),同治在5歲多繼位(生於1856年4月27日,繼位於 1861年11月11日),光緒在3歲多繼位(生於1871年8月14日, 繼位於1875年2月25日),宣統在2歲多繼位(生於1906年2月7日 ,繼位於1908年12月2日)。
但是,康熙以外的四個稚子皇帝的命運都可哀:順治帝23歲死於天花,同治帝 19歲死於天花(死於天花是正史記載,民間傳說則是死於梅毒,見《維基百科 ·同治》);光緒帝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禁閉在中南海瀛台10年,在 慈禧死之前一日被砒霜毒殺(見《維基百科·光緒帝》),宣統帝在位三年三個 月便被迫退位成為亡清皇帝,在他11歲被張勳等擁戴復辟12天便被迫退位; 在他18歲時被馮玉祥、胡景翼和孫岳發動北京政變驅逐離開紫禁城,在他26 歲時就任滿洲國執政職位、兩年後登基滿洲國康德皇帝11年後便於1945年 8月19日被蘇軍俘虜坐蘇聯的特別監獄五年,1950年8月1日被蘇聯移交 給中共國撫順戰犯管理所勞改10年,從而被改造成擁護、支持中共對中共國全 民實行“不分牛鼠與牛羊,去毛存鞟尚稱強”(《推背圖》第五十四象)的殘酷 專政與剝奪的全國政協委員,死後骨灰被放置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見《維基百科 ·溥儀》),享受“我國已故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 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和縣團 級以上領導幹部”(《維基百科·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待遇。
“黃河水清”的預言在373年前(2017年—1644年)應驗的史實令人 堅信,《推背圖》第五十四象“九曲黃河水不黃”——整條黃河變清的預言定能 應驗,而且即將應驗,因為《推背圖》第四十象預言,中共只有三代核心四代主 的宿命——沒有第四代核心第五代主的宿命,習近平沒有成為“毛在毛說了算, 我在我說了算”(李銳敘述,見《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的“說了算”之核心 的宿命和當滿兩屆黨魁任期而成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的宿命,而《推背圖》第五十 四象的圖文告訴,中共國第五代領導人具有迎接“九曲黃河水不黃”的使命,中 共國第五代領導人就是習近平,習近平就是《推背圖》第五十四象配圖即下圖中 從左往右算第五個老牧童:
“九曲黃河水不黃”的黃河清是“河清海宴”的河清,“河清海宴”是體現天下 太平的水文氣象,是人人同大的大同時代恆有的水文氣象,故迎接“九曲黃河水 不黃”的黃河清,就是迎接人人同大的大同時代。這就表示,人類即將迎來人人 同大的大同時代。
明月牌收音機呂柏林 2017年12月10日 附: ◆《黃河——最大最老的變色龍》 http://bolin.eu5.org/a115.htm ◆《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22303&remap=gb ◆王星光的《歷史時期的“黃河清”現象初探》 http://economy.guoxue.com/?p=6695 ◆陶世龍發表在人民日報的《聖人出,黃河清》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509/40341/40349/2997292.html ◆吳俊傑的《大清黃河幾度清》 http://www.sohu.com/a/194726343_115482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50165&remap=gb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70298&remap=gb ◆《陝西通志卷四十七》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62888&remap=gb ◆《河南通志卷五》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01422&remap=gb ◆《甘肅通志卷二十四》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34061&remap=gb ◆《續資治通鑑卷第二百零五》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xuzizhitongjian/200712/t20071229_30253.htm ◆《續文獻通考卷二百十六》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47725&remap=gb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五十一》 http://www.uus8.org/c/156/007/057.htm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五十二》 http://www.uus8.org/c/156/007/058.htm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七》 http://www.uus8.org/c/156/007/103.htm ◆《中國歷代紀元表》 http://home.olemiss.edu/~gg/lidaijiy.htm ◆《6月黃河壺口瀑布水變清歷年罕見 本應濁浪滔天》 http://xian.qq.com/a/20080606/000069.htm ◆《壺口瀑布現“清流飛瀑”》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7-05/16/c_1120978582.htm ◆《你知道嗎?黃河清了!》 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zaker/1142845/2017-09-25/cd_32453913.html ◆《草木子》 https://zh.wikisource.org/zh/%E8%8D%89%E6%9C%A8%E5%AD%90 ◆《日知錄卷三十》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95323&remap=gb ◆黃河水利網→黃河一覽→黃河概況→災害→旱災→明代 http://www.yellowriver.gov.cn/hhyl/hhgk/zh/hz/201108/t20110814_103533.html ◆《鞏縣誌》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2720&remap=gb ◆《滎澤縣誌》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2519&remap=gb ◆《汜水縣誌之五》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0242&remap=gb ◆《中國河流泥沙公報2001年》 http://www.irtces.org/nszx/cbw/hlnsgb/webinfo/2015/04/1429845454446798.htm ◆《渭河災起三門峽水庫》 http://news.sina.com.cn/c/2003-11-01/07561034927s.shtml ◆《湖北一池塘突然出現漩渦 8萬噸蓄水瞬間消失》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7201370.html ◆《揭開8萬立方米水塘突然消失之謎》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7233663.html ◆《上帝許諾的中國夢》 http://bolin.eu5.org/a162.htm ◆《中國人史綱》第三十章《第十七世紀》 http://www.shuku.net/novels/history/zgrsgtwby/zgsg30.html ◆《耶穌是馬太虛構的實神——真實的上帝》 http://bolin.eu5.org/a180.htm ◆《假如龍舟賽只有舵手參加》http://bolin.eu5.org/a234.htm ◆《古代“中國”語錄之一》 http://bolin.eu5.org/093a.htm ◆《古代“中國”語錄之二》 http://bolin.eu5.org/093b.htm ◆《清實錄順治朝實錄》 http://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707995&remap=gb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98047&remap=gb ◆《歷史上收復台灣:1683年康熙帝和平統一海峽兩岸》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1025/12782866.html ◆《康熙和平統一台灣記》 http://api2.aixifan.com/a/ac1124416 ◆《古代“中國”語錄之三》 http://bolin.eu5.org/093c.htm ◆《清朝順治年間科場大慘案:丁酉科場案》 http://www.ganqiankai.com/qcnxs/qsjm/96.html ◆《雍正“推廣普通話”的得與失》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6649486.html ◆《藏語也有方言,藏族也分類型》 http://www.ctibet.cn/culture/detail/CUL442999458118.html ◆《滿清入關時有多少軍隊》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9412148.html ◆《河北省共有多少個縣,多少個村》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4485757675382965.html ◆《北京話是滿族的最大遺產》 http://bolin.eu5.org/a175.htm ◆《清代社會變動和京師居住格局的演變》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8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