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1946年,国军在对中共俄杂黄皮狗的战争中占尽上风。在东北战场上,“战神”林彪统率的四十多万伪军被杜聿明二十万国军横扫,要美国佬马斜耳发停战令救命,凤凰网《历史频道》有文《1946年部下讽林彪:吃了几年洋面包仗都不会打了》;华北的傅作义在痛打聂荣臻之后给苏俄走狗毛泽东发公开信敦促其“放下武器,参加政府”;共军实力最强的陈毅被打得连手下都告状“陈对用兵开玩笑”(《同舟共进》2016年第十二期,《粟裕与陈毅的风云际会》);中原军区最惨,司令李先念等人要化妆逃命(见凤凰历史:《中原突围李先念如何仅带一名警卫穿越国统区回延安》)。从1946年8月起,获胜的老蒋反悔外蒙(新宪法第119条宣布外蒙自治“以法律定之”,变相撤销年初对其独立的承认),这才导致斯大林从1947年起给了走狗9亿美元的战争物资(数字见《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59页),肢解了中国。 中共以割地卖国而篡国,所以“立国”后靠胡吹其武功欺骗百姓。因此,1947年以前的中共“胜利”全都不堪一扒。众所周知的“平型关大捷”,按双方自报己方伤亡起码是六百余比219,是日军的大捷(另据原广州军区卫生部长欧阳奕的回忆文章,中共此战伤亡1500人,是官方数字的2.5倍);最蔚为奇观的是益子挺身队百余人竟端了重兵把守的八路军总部,击毙总部二号人物左权(司令朱德在延安、参谋长叶剑英在重庆)。下面扒扒在1946年的战事里,中共吹的最响的“七战七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写的《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十四章是《国共内战初期的苏北战场》。里面说“国民政府方面,担任苏北作战的第一绥靖区在6月间由李默庵接任司令,下辖4个整编师、2个整编旅及2个交警总队,共12万余人;…中共方面,担任苏中作战的主要是华野一师、六师和七纵的3万余人。……中共在苏中以损失16000余人之代价,歼灭国方6个旅和2个交警总队共54000余人”,并给出国军方面的资料:“国方统计为,己方损失30725人,共方损失82950人。(《徐州绥靖概要》附表)但由战场实况判断,此统计恐不无夸大之处。”。 很多捧粟的文章都采用这两个对比数据:“粟裕以三万打十二万,以伤亡一万六的代价消灭国军五万四”(如《党史博览》,2005年第2期胡居成的文章“苏中战役,从7月13日到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人对付国民党军12万多人,七战七捷,……”)。这两个对比数都是不堪一戳的谎言,甚至拿《粟裕战争回忆录》就可以戳穿其一。 第一,国军伤亡数字。 日本冈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姜克实先生在《刘老庄连殉难过程考证》一文中指出:“自己记载自己的伤亡这才是正确记录战史的方法”,俺非常赞同这一说法。 所以,如果俄奴汪朝光所长没有撒谎的话,那么按双方自报的己方损失是“16000余”比30725,伤亡比约为一比二,中共俄杂狗占优。 幸好网上有《徐州绥靖概要》。该书总共102页,根本没有什么“附表”。只是在各个计划后,列有“战果”小节。与“苏中七战七捷”有关的是第一、二期绥靖计划。其累计数是国军伤亡8731人(而且是整个徐州绥靖总署的数字),与汪朝光声称的“己方损失30725人”相距甚远。 俺把《徐州绥靖概要》的数字加了一次。汪数“30725人”是徐州绥靖总署在1946年作战命令江苏战果总结的累计数(剔除其中第六号命令的数字,该命令作战地区在山东),包括了1946年12月宿北战役在内的绥靖计划行动中的伤亡19324人。 汪朝光以中立口气行文,却处心积虑地为俄杂狗粉饰,明明知道“七战七捷”到8月底为止,却把12月包括宿北战役的国军伤亡也算在“七战七捷”头上。在现代社会,骗子总会穿帮,俄杂黄皮狗“汪朝光”将以“说谎者”载入史册。 另外,按国军的统计,从七月中旬到9月1日,国军伤亡8731人,毙伤俘黄俄40910人(包括苏中、苏北和山东战场)。国军在十月全面收复苏中地区。 顺便说说,在1946年10月的涟水战役中,粟裕手下的伪十纵司令谢祥军被中国军队击毙,是中国抗俄战争中毙命的最高级别的两名俄奴汉奸之一(另一名是林彪手下的朱瑞,被地雷炸死)。从这也可看出俄奴所谓的“军事家”粟裕林彪其实打得最烂。
第二,中共的参战人数——仅《粟裕战争回忆录》透露的参战人数就远不止“三万多”。 中共很多文章都吹牛:粟裕在1946年7月12日到8月底“以3万多人对付国民党军12万多人”,损失一万六而歼敌五万四,取得“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例如胡居成的《粟裕大将与苏中七战七捷》,载《党史博览》,2005年02期)。 先按保守的方法计算平均每团人数。《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章《苏中战役》第131页写道:“当时我苏中有第一师(两个旅六个团)、第六师(两个旅六个团)和地方武装上升的第七纵队(四个团)、第十纵队(三个团),共十九个团,约三万余人,敌人兵力为十二万,敌我兵力对比悬殊。”这里“余”字可大可小,如果按30400算,平均一个团约一千六百人,这是很低的估算。众所周知的皮定均旅突围前的数字是三个团七千人,平均每团两千多(见“安徽在线”的《中原突围功垂史册》),《吴法宪回忆录》透露:1945年他所在的旅(辖三个团)有一万多人,平均每团三千多,是1600这个估计数的一倍。 《粟裕战争回忆录》第137页第10.7小节的标题是《奇袭李堡》。里面写道:“华中野战军机关及第一师、第六师三万人集结休整两星期之久,驻地距海安近者仅一二十华里,在那里出操上课,……。”李堡战斗是“七战”中的第四战,时间在八月十日。可见,通过补充兵源,在李堡开战前,仅第一师、第六师和野战军机关就达三万人,这两个师都参加了李堡战斗。 除了第一、六师的三万人外,淮南第五旅(三个团)和华中军区特务团也“前来参战,我们将他们部署在贲家巷以北作为预备队”。 《粟裕战争回忆录》提到过的部队还有,第135页“第一军分区部队扼守该城(如阜)”和第140页“第二军分区两个团在邵伯防御”。 所以,除了第一、六师(在8月10日李堡战前达到三万)外,仅《粟裕战争回忆录》提到的其他部队就有淮南第五旅(三个团)、军区特务团、七纵(四个团)、十纵(三个团)、二军分区两个团和一军分区( 粟书没提团数,但下面截屏图三显示有9个连,也就是一个团)。总共至少14个团,保守估计也有22400人,即使每团一千人,也有一万四千。 也就是说,即使每团一千人,仅《粟裕战争回忆录》就提到4.4万人的部队参战。
除《粟裕战争回忆录》透露的消息以外,《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有文章披露:“向东突围的皮定均旅,……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及孟良崮战役”,官方人民网也有同样消息(见下面图二)。皮定均旅在中原突围后仍有“三团五千人的完整建制”,中共吹它是中原突围最成功的部队——其实皮旅的任务是掩护主力,结果国军刘峙没有上当,放走皮定均,咬住李先念,此处不赘。此外,“七战七捷纪念碑碑文”显示军区炮兵团也参加了战斗(见下面截屏图一)。 所以,仅《粟裕战争回忆录》就有52400人参战(即使每团一千人也有4.4万,远超“三万余”),加上奉命“掩护”的皮旅三个团(5000人)共有57400人,还有军区炮兵团,近6万人。 这里就不算“在苏中战役中,东台县组织纠察队7000人,民船4000只,担架1000副,牛车300辆,小车1000辆,民工37000人”(《盐城革命斗争大事记》第179-180页,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国军的后勤全部由兵站承担,据军科院研究员刘统的文章,后勤兵算入国军编制,刘统指出:淮海战役其实并非中共说的“60万打败80万”,而是250万打败80万。 事实上,国军第一绥靖区确有12万人,而其对手黄俄华中军区(包括各军分区地方部队)总兵力有18万人(维基数)。所谓“三万余打十二万”的谎言,拿《粟裕战争回忆录》就可以戳穿。华中军区所在地区比第一绥靖区稍大(例如张震部就没参加苏中战役),所以俺认为双方总兵力相差不大,如果加上共军的后勤人员,则共军兵员大大高于国军。事实上,粟裕、汪朝光等稍微严谨一些的作者都仅用“主要是”、“迎战”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