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開一下科學的玩笑)
科學是個過程,結論就不保證正確。我看過一個笑話,特有啟發性,這裡特別改編一下。教授們千萬要講給學生聽啊。嘿嘿。
話說某教授千辛萬苦,培育出有聰明基因的蛤蟆,能聽懂人的命令和作出反應。教授作了周密的科學實驗,研究聽覺和反應之間的關係。
教授把聰明蛤蟆放在桌上,命令道:“跳!” 蛤蟆跳了一跳。 “在正常情況下,蛤蟆聽到命令,會有反應。”教授在實驗記錄本上寫上這個觀察。
然後,教授麻醉了蛤蟆後,折斷它的兩後腿,放回桌面。等蛤蟆甦醒後,繼續實驗。 “跳!” 蛤蟆沒有動作。 “跳!” 蛤蟆還是沒有動作。 教授很興奮,感到馬上就要揭開聽覺和反應之間的聯繫。可是他是個訓練有素的科學家,知道數據是需要重複驗證的。於是,N只(N>3)聰明蛤蟆被折斷後腿,重複試驗。結果依舊。
教授正準備下結論,但又警惕地想到還要有麻藥的對照實驗。為此,又一隻聰明蛤蟆被取來麻醉,但不折斷腿。待蛤蟆甦醒後,教授喊聲: “跳!” 蛤蟆一躍而起。 這樣的對照總共也實驗了N只蛤蟆,結果一致。 教授很興奮,在記錄本上寫下這些觀察結果。“太棒了!麻醉沒有改變什麼,是折斷蛤蟆腿的緣故。”
所有的結果都一再驗看過,教授的大腦高速地運轉了許多次,一個簡潔而完美的結論形成了: “當蛤蟆的腿被折斷以後,它失去了聽覺。”
“Nature. Yes, this is going to be a Nature article. 嘿嘿。” 教授坐在辦公室里興奮地想着,腿伸着往桌上擱,身體就朝轉椅里仰躺下去。上移的眼光自然地落在牆上的一幅畫像上,那裡是愛因斯坦碩大無朋的頭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