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听说中外一些想要搞点噱头和吸晴的人办了一个什么中英教育的大PK。如果我没说错的话,好像中国队的得分还领先英国队10%?我不知道这场PK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是想证明我们中国人的教育有多么成功,中国人的智商有多么高吗?
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近似疯狂的“文凭”情结。自从隋炀帝在中国正式将“科举制度”定为举国之策以来,“科举及第”就成为所有普罗大众舍命追逐的终极对象。对绝大多数的国人来讲,人生的最大快乐,除了羞羞答答的“洞房花烛夜”之外,莫过于“金榜题名时”那个从天上砸下来的极乐馅饼了。
据说,精明睿智的唐王李世民大力推举“科举制度”。当他看见成千上万的亡命“考徒”正襟危坐在考场的破桌子前奋笔疾书的时候,他会心地笑了,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件极其高明和得意的杰作。“科举”将社会上一大批不安分的的精英人才,循循诱导上一条对他来讲稳赚不赔的买卖之路。从此以后,在功名利禄的熏诱下,这些未来的“准精英们”,还有每一个“准成功的考徒”背后站着的那些舍命陪君子的女人,为了共同高尚的“国家利益”,将会不顾一切地携起手来,在口中振振有词地叨咕着“头悬梁、锥刺股”,摆出一副拿不到“文凭”誓不罢休的拼命架势。
这对唐王朝未来的江山未讲,何其不是一件“双赢”实惠的买卖呢?从此以后,统治者基本上们可以高枕无忧了,这些潜在的社会不安分子终于被利欲熏心“招安”了。
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亿万万中国子民的脑髓之中。对“文凭”的挚爱情结已经到了如火如荼、不可救药的地步。当然,智商极高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游逛在大街上的脑残者,他们是极端现实和功利的。高悬在城门楼子上的一条条香喷喷的熏肉,诱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智人们为之前仆后继。“范进中举”恐怕是这种疯狂的“文凭”情结的最动人写照。
与西方的“开放式”、“自由思想式”教育比起来,中式的“教育”- 如果我们能称为“教育”的话,则纯粹是以功利和“及第”为厚实土壤基础的。“背书”、“灌输”、“填鸭”或“洗脑”式的中式教育,那是“硬教”而不是“软育”!它“教”出来的基本上是一群毫无思想洞见和时代创新的“书呆子”。
可是,换位思考一下,这未必不是一件于民于家于社会有现实意义的“大好事”,因为它为社会的维稳夯实了必要的人本基础。这些经过各种脑洗濯和脑输液的人才,当他们脖颈上悬挂着令人艳羡和光彩照人的“文凭”,堂而皇之地走进各级官场衙门的时候,他们决不会脑残地不听大人们的话,肯定会一丝不苟地按照“既定方针”努力办事。
只是在跳出了这个“大酱圈子”之后,我才彻底地看明白,为什么国人的“文凭“情结是如此的深厚和狂热,我才真正地能从另一个视角看清楚这个“酱圈”究竟有多么混浊和不可救药。照这样子下去,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中国,无疑还将是一个二三流的大国,虽然它可以向别人到处显摆自己的“硬家伙”- 那些个用一张张百元大钞堆砌起来的东西,但它对于这个积重难返的民族来讲根本于事无补。在这一点上,这个民族已经在心理的赌场上输了。但是谁会在意这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