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我教育儿子的习惯和方式不对头。因为只要是我开始教他一样东西,往往开头顺利,逐渐的发生争执,对峙,反目,最后不欢而散。 可当这样的不欢而散渐渐被儿子淡忘的时候,他自己反倒会饶有兴味不厌其烦地开始摆弄我曾悲叹儿子实在没那个天分的东东。 比如算算术,记得两年前我给儿子规定,每天他要算10道算术,如果都算对的话,奖励1欧元—还好没有忘记以资鼓励。这样的方式顺利进行了大约2个星期就不行了,因为当妈的我胃口越来越大,给儿子出题的难度以几何级数增长,当儿子睁着迷茫的眼睛迟迟地理不请我认为简单至极的题目的时候,我的家长作风就上来了,开始虎着脸所谓引导,偏偏儿子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儿,一旦发现别人在给他噘来之食,他身上的刺猬毛立即就树起来,并且宁折不弯。在几次眼泪和争吵之后,我终于揠旗息鼓,放弃了教儿子算算术。 后来在跟幼儿园的老师interview的时候,老师一再慨叹儿子的算术天分。并且儿子总是央着我玩买卖东西的游戏,我们把书啦,光盘啦,玩具啦上面贴上价格标签,我当卖家,儿子当买家,我会故意地标些2。9元,5。4元,等等,让儿子一下买3到4样,让他算他该给我多少钱,我该找他多少钱。儿子往往算得准确无误。我心下释然,算术方面就随他去吧,我乐得偷懒。 再如国际象棋。一次回国的时候看到朋友的儿子想起下得特棒,不由得心中痒痒,想要开发儿子运筹帷幄的能力。探亲回来后就跟儿子一起学习了国际象棋的规则,跟儿子每天切磋两盘,雄心勃勃的打算把儿子培养成顶级高手。最终的结局也实在没有新意,跟教算术落入同一俗套—当开始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儿子对象棋的兴趣也戛然而止,连看都不想看一眼。 我也只有在悲愤中罢手,仰天长叹。 可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偶尔会拿出棋来自己跟自己下。刚好我打听到我们小城镇里有个象棋俱乐部,里面也有儿童成员。索性每周送儿子去那里一个晚上。让我吃惊的事,儿子从俱乐部里出来,不时会面带骄傲地炫耀,“今天我赢了两盘”,“今天我赢了三盘”。知道里面其他几个孩子都比儿子大至少三岁,并且已有好几年棋龄。 经过几起这样的经历后,一度我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世人所说的家长不能做老师。可是令我心气难平的是,老公教儿子的时候,往往是春风徐徐,欢歌笑语,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跟老公探讨他的诀窍,老公说教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不可忘记的是,你的目的并不是这一次教会了他15加27了没,而是让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一次愉快的经历而不是冲突,这样如果每次都愉快的话,他的潜意识就会记住,这件事是一件快活的事,他才会愿意做它。 的确,你碰一下含羞草他还会有应激反应呢,何况是年少气盛的儿子,一旦嗅到“敌情”,本能地会给自己套上防护罩。这个时候,你想他输送什么所谓的“营养”都只能是碰壁了。 我的毛病就在于,一开始“教育”儿子,就不由自主地开始“执著”于教会他15加27,忘记了教育之本是激发兴趣。 而一时半会儿,我的这种教育方式怕也是很难改变。 因为从小到大受了几十年的“强迫教育”,被强迫每个字写50遍,被强迫背不会课文不准回家,被老师数落“不自觉,不成器,那里像人家XXX”. 教育等于强迫,这两个概念已经完全融汇流在我们的血液里。所以一牵扯教育,下意识地就是数落,压迫和抗争。如果没有这些,心中甚至会不安,不安自己养而不教,对不住孩子。 在教育孩子这条漫漫长路上,还需上下求索。总之,需要牢记在心的是,去除心执,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