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就是敌后动员民众抗日的概念,没有这个,任何敌后的抗战都是不可能的,国府最初基于持久战的原则投入敌后的十几万军队就是因为没有地方支持而无法运作而失败。 这是通过变相土改的三五减租来实现的,使得开明乡绅和普通农民都能从农业上获益,不服从的地主被共党地方组织类似武工队之类的作为通敌汉奸处理。也就是共党在敌后有广大的基层组织,这是敌后抗战的“基础设施”,是要承担远比正面战场更大的个人风险的。 其实从共党开始武装斗争的历史看,基层组织是其最强大的武器,是保证后方支援的核心,不论支部建在连上,还是村子里都有党支部,这些形式上的东西的实际作用是非常大的,这是国民党从来就没有学会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抗日后期共党的军力能发展的那么快,因为不仅掌握农业资源,也掌握农业人口,而当时的中国是农业国家。 换句话讲,如果不是共党,敌后抗战是不可能进行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理解当时抗战的残酷性,和共党在整个抗战中的作用。历史上不论南宋还是明朝,当时都有远比外族多得多的军队,但都被征服。国军当时杂牌军里有几乎一半士兵没有武器,兵力五比一大致能与日军打平,比如被称作二战中东方战场的曙光的长沙大捷,国军薛岳算是猛将,手下湘军川军的抗日热情不是北方军阀能比的,加上中央军的支持,也不过就是用五十万国军对日军七万(号称十万),使得日军没有达到战略目的而已。 而东条山战役,三万日军全歼国军二十万,弄得当时国军以为日军是天兵天将。 这就是的当时中国的国力水平。那么再看共党的敌后抗战,尽管没有正面战场杀敌多,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绝对不能少的。没有这个敌后抗战,正面战场是绝对顶不住的。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国府也保留了胡宗南的50万中央军用于监视延安,摆在河西,而不是把这批当时国军最精锐的军队用于抗战第一线,直到抗战结束。当林彪的一一五师东渡黄河进入抗战战场的时候,客观上是背腹受敌的,好在是抗战早期,不仅有国共合作的协议,国军卫立煌这些抗战前线将领等黄埔同学也是赞赏林彪的。 有人曾经提出为什么日军没有进攻延安,他们首先需要经过这些国军的才可能进入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