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能看见网络上有人写文章“谈融入问题“. 比如在美国的某些中国人, 叫大家多说英语, 不要跟本国人来往,要尽量走进美国人的社交圈.在德国这样的中国人也不少. 就像我刚到德国时, 看见有些中国人就极力回避本国人, 执着地背判着自己的文化去融入德国人的社会. 他们不但想学好语言, 还想彻底改变自己, 让自我融入到另一个新的文化氛围里去. 遗憾的是, 这些人几年后又都回归本国文化氛围里来了. 这样的融入其实就是一种幽雅的扯淡. 说实在的, 我对上面提到的做法认同但不赞同. 我尤其反对一些中国人对如今中国的一切都是批评排斥的态度. 可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却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式. 让我非常疑惑, 他们为什么这样不待见自己曾经生长过的土地? 说母语毕竟要比说外语自在得多. 过去非常想融入西方社会的中国人, 后来都回归本土文化圈里来了. 特别是外嫁女们, 她们更愿意和中国人交往. 我认识不少外嫁女,她们说着不流利的外语,一旦寻见当地中国人群就像走失的孩子遇见亲人一样兴高采烈之极. 那么,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生活在同乡人堆里呢? 不止是中国人喜欢聚堆, 意大利人,土尔其人,西班牙人都喜欢聚居. 据我观察, 上述国家的人除中国人以外, 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保持原有的习惯. 目前, 由于难民人数猛增, 德国政府不得不号召外国人学习德语, 尽快适应德国生活. 只要在外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 „融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不像学语言, 可以词与词或者句与句子之间的转换, 它可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扫荡. 比如你想融入德国社会, 那你首先必需学会德国人的许多礼节, 见面要说“你好(Guten Tag)“, 分别要说“再见(Tschuess)“. 参加聚会要跟主人客人或朋友们一一握手或拥抱, 离别还要一一打招呼握手或拥抱. 平时, 别人要去度假你要说假期愉快; 别人要去吃饭你要说祝你有好胃口; 别人要去健身跑步你要说运动愉快. 遇上周末要说周末快乐, 早上见面要问好, 晚上分手要道晚安. 你还要学会理解德国的老一辈对智能手机的顾虑与忐忑; 学会理解德国年轻人对新奇事物的激动与兴奋; 你要学着跟德国人一样喝带气的矿泉水, 晚上基本吃面包加香肠奶酪. 和德国人聊天, 在北京人说“他犯二“或上海人说“他捣糨糊“时, 你要像德国人那样嘴上一边说“Er/Sie spinnt“一边耸一耸肩,同时举起一只手在自己的眼前晃几下, 或是手指着头上的太阳玄处表示这里真有问题. 德国人最喜欢安静, 特别是公共场合,有点异样声音就会引来众人的奇怪目光.德国人处世非常保守, 说话办事都相当的严谨. 不说别的, 单说饮食,让一个中国人(前提不是第二或第三代移民)天天吃德国餐, 不疯才怪呢?! 换句话说, 想真正融入西方社会的文化氛围, 真是有一定难度. 有些中国人天真的认为, 会说一口流利的德语, 尽量模仿德国人的生活方式, 跟德国人建立朋友关系, 就算是融入德国社会了, 结果是, 你的外表特征即长相, 在德国人眼里永远是外国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好象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 在德国生活的土尔其, 意大利人群, 他们有的已经是第三代人了,可是他们仍然离不开自己原来的语言文化.重要的是, 我没见他们特别排斥自己的本土文化! 我相信, 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或许是第二第三代人)也想彻彻底底融入进德国社会及文化氛围里去. 无奈, 本土文化感招力太过强大,即使妇女不戴头巾, 不说土尔其语, 但他们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本国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 这样的融入是不是一种幽雅的扯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