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文章,作者是‘精英说’。对我来说,它的内容和观点是非常反现代反人文主义的。所以我探讨了一下这个组织或论坛的来龙去脉,批判它的一些观点。 精英总是存在的,没有精英的社会是暴民暴君社会。中国因为封建朝代不断更替,精英不断被杀戮,所以,其历史有两千多年,却没有什么社会进步。在毛泽东时代,更因为毛惧怕知识精英的独立思考精神,所以屡屡残害知识份子。消灭了一代精英,经过历史循环,没有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习近平一代掌握国家权力,让中国文化和自由思想精神再次蒙难。 在现代西方国家,精英辈出,但是因为深受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影响,精英们不愿意自奉为精英,成为社会反精英主义的靶子。比较明显的现象是2016年美国大选,川普一方,把克林顿奥巴马们说成精英主义,尽管川普和其助手们同样是美国精英学校精英机构的产品,他们上台也无法解决中下层社会问题,但是把别人打成不食贫民烟火的权势阶层,用语言讨好下层,毕竟有助于获得一些选票。 与西方不同,中国拒绝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把它们归于西方的普世价值。并且,实际上中国就是一个特权社会,因此有贵族或官僚崇拜情结。受这种社会精神的薰陶,有的人就喜欢把自己披上精英的外衣,宣传独裁化特权化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声崇拜的‘精英’思想。现在我们看看这种‘精英’思想如何在“精英说”的文章里体现出来的。 1 最近有这样一篇“精英说”文章:“移民美国亚洲孩子:我的华人父母只配做肮脏工作”。 在任何社会里固然有的工作卫生上是肮脏的,也确实有人歧视这类工作者。但是在公开文章中一个有正常理念的社会不会有这样题目。因为这样题目本身就暗示歧视是合理的。在美国,如果哪家媒体这样报道,恐怕做肮脏工作的人就会抗议。 看这篇文章,内容实际是说一个白人女子歧视另一个亚裔女子,说了这种话。而精英说移花接木,把这话说成华裔子女说自己父母的,可见作者心地多么邪恶阴暗。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对劳动者的歧视还是比较少的,不论是工种歧视,还是性别和年龄歧视,歧视程度都远远低于中国。最典型的是你如果可以在纽约找个清洁工的工作,待遇应该很好,也不存在农村户口不能到纽约工作的问题。前几年还有报道,有个在旧金山做清洁工的华人,一年赚二三十万美元,可能是加班费加倍的缘故。可能是正常工作时干的并不累,舆论争议很大,最后不知怎么样。 这篇文章作者还说“说姐身边就有不少在美国留学的朋友,曾向我倾诉自己所遇到的亚裔二代、三代们有多么傲慢,包括说姐本人在海外留学时,当地的亚裔似乎总会刻意与我这个中国人保持距离,他们拒绝讲中文,有意强调自己身上的”American”属性。最开始,我是不理解甚至觉得鄙夷的,但后来才逐渐明白,他们之所以那么努力抹去自己的亚裔痕迹,只因他们一出生就是社会的绝对少数,他们一出生面临的,就是我们外界难以想象的歧视和边缘化。” 因为“精英说”是个在澳大利亚成立的华人组织,所以这段话大致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不在美国留学。为什么他们会恶意地认为“亚裔二代、三代们有多么傲慢,似乎总会刻意与我这个中国人保持距离,他们拒绝讲中文”呢?这非常不公平,小孩正常读书已经很忙,读汉语实际是业余的。在美国就是在周末的华夏中文学校上两节中文课。所谓华夏中文学校是当地华人家长办的,周末借公立学校的教室上课。这种教学,效果很不好。小孩其实不大可能学会流利讲汉语。而汉语课本也是愚蠢得很,比如说踢球玩,白人叫做大卫是个领头的,说明中国人的文化潜意识就自我歧视,最糟的还这样教别人。还有这课本仿佛是幼儿园女老师教儿童似的,嗲声嗲气,童言儿语,让大人读起来感到很腻味。此外,现代汉语都学不好,还夹杂古诗词。 语言都说不好,怎么交流呢?留学生英语不好,当地华裔学生不会讲汉语,怎么交流?并且更好的交流,是文化的可亲性。显然,专制文化下导致的个人观念同当地华裔学生的文化观念大不相同。怎么可以说他们不同留学生交流是因为他们“出生面临的,就是我们外界难以想象的歧视和边缘化”呢?至于亚裔学生受到一些歧视,这是可能的,但边缘化倒谈不上。仍然这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如果大家语言一致流利,文化心态一致,那么交流就很好说。小扎的老婆小陈的父母是开中餐馆的,至少小扎和小陈不存在交流问题。如果按很多中国“精英”的心态,小扎怎么会爱小陈?问题是西方精英的想法和中国的所谓上流社会想法有一些本质的区别,在观念上,西方人不知不觉接受了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在社会功利上,如果你不是以为社会服务作为宗旨,凭什么你认为你是社会精英?难道仅仅是因为你官大你挣钱多,所以别人要尊重你这样的精英?所以你的思想更有价值社会都得臣服于你? 2 另一篇文章是号称“领教工坊”发的“美国教授:中国孩子没谈过恋爱就别留学”。如果说‘精英说’是在澳大利亚留学生发起的组织的话,那么这个“领教工坊”的价值取向可能就更成问题。因为它“面向「中国价值创造型民营企业家」”。企业家就是企业家了,公平合理守法赚钱就是了,讲什么中国价值?难道不要赚世界的钱?孟晚舟的中国价值现在不是给她带来了国际麻烦?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肖知兴,是领教工坊创始人。写一篇文章为什么强调美国教授?美国教授说话就是有份量?那到美国留学好啊,可是他说没谈过恋爱就别留学。没恋爱也成了被歧视的借口。那我也可以随便开开玩笑歧视一下,江西人俞敏洪有“女性堕落论”,因为中国女性堕落,所以导致中国男性堕落。而同是江西人的肖知兴认为没谈过恋爱就别留学。所以江西人很奇葩,应该老老实实呆在井冈山闹革命最为合适。 肖知兴说:“给纽约大学教了三年本科,加入乔治·华盛顿大学”,然后如此评论华裔学生:“但是我发现,他们普遍比较脆弱,做个螺丝钉还可以,如果是让他们做有点开创性的事,就非常没有战斗力,超级不经打,跟我熟悉的那些中国的精英人物那种发自内心的信心、勇气,一路向前,百折不挠的行动力,根本没法同日而语。” 这种比较无理很流氓,拿本科学生,还未必是一个好专业的,来跟“那些中国的精英人物”相比。他怎么不拿纽约大学毕业的精英人物跟中国的精英人物相比呢?我不查文献,仅凭记忆,可以说,导演李安,台湾的马英九,美联储的格林斯潘。如果查查就会看到更多。 因此,肖知兴“最后发现,也许是他们的自信心出了问题,归根到底,是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定位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行动力、领导力,都谈不上了。” 他们还没毕业,怎么知道他们未来就不成功?他们的自信心出了问题?倒不如说说你一个江西老俵怎么就自信得目空世界呢?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说“中国孩子没谈过恋爱就别留学”,完全可以延伸一下,农村孩子没结过婚就别到城里上学,好像蒋介石,鲁迅,胡适们确实如此。 因此,肖知兴谈到文化自信问题,说胡适一百多年前就提到了。他还在哥伦比亚读书的时候,就写了一篇《非留学篇》,其中有言:“以数千年之古国,东亚文明之领袖,曾几何时,乃一变而北面受学,称弟子国,天下之大耻,孰有过于此者乎!” 固然,我不赞成中国那么多人出国留学。留学远离故土远离主流文化,身心孤独也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多年前有亲戚问我孩子留学的事,我就说就那么一个孩子出国留学又孤独又受罪。 但是胡适刚开始的留学时的看法,后来未必成立。单单说说他毕业的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曾经培养了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教之父陈鹤琴、原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马寅初、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等许多中国近代杰出教育家,与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其说不恋爱就别留学,不如谈谈为什么这些人留学就如此成功,这要研究他们的一生,而不是仅仅留学阶段。 然后,他谈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可是没有谈跟留学有什么关系。对我来说,你认同不认同都可以留学。 之后,他谈“语言、体育与婚恋”,引用的是美国成人交友网站的统计数据。我想估计网上流氓交友也算。横竖我认为跟小孩和20来岁的青年关系不大。他引用这个东西,只能说亚裔男子在美国交女友方面处于相对劣势。这个算是真的,那男孩就别来了?十万女孩弃婴被美国人收养就好了? 肖知兴解释凤凰男:我刚才提到的北上深广这些中国最精英的人群,你发现他们很多都是“凤凰男”,像俞敏洪老师、张邦鑫老师,包括我本人,都是小地方慢慢成长起来的,什么原因?因为我们最小的时候是“全村的希望”,慢慢变成“全乡的希望”,后来变成“全县的希望”,所以我们从小到大,自信心基本都不会受到什么挑战,所以,这个问题自然就相对容易解决。 这段是废话,那为什么说某某不成功,很人渣,有人也说因为他是凤凰男呢?按他这个自我解释,那别人没恋爱也会有别的理由自信啊,华裔小孩更是这样啊。并且我也不相信他如今这种自大式的自信是与生俱来的。 “领教工坊的很多企业家都面临这个问题,而且他们还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企业的接班人,所以,孩子的自信心和领导力的问题,就更加迫切。这些年,在一些企业家的帮助下,我们正在筹办一所全英文的小型文理学院,刚开始在中国,然后转学到国外”。说到最后,是让别人不要留学,花钱把孩子送到他那里上学就好了。说到底,他宣传了独裁化特权化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声崇拜为自己谋利益的‘精英’思想。 至于我对恋爱和自信这个问题的完整看法,梗概说一下。 美国父母同小孩交流多,并且是像同大人一样交流,所以小孩语言流畅自信,懂得的事情多,可以不惧家长老师,不惧陌生人,平等交流。 美国小孩成长过程中,男女自然交往比较多。中国学生从十来岁就容易男女授受不亲,长大了男女交往容易有障碍,所以便宜了坏蛋,叫做男子不坏女子不爱。坏,就是厚脸皮多说话,让别人高兴。 除此以外,就涉及到一些泛文化,泛价值观的问题。这些“精英”,就是喋喋不休要别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事实上,你接受了世界的价值观,世界就更容易接受你。 12/23/2018 中国学生是怎样自信的: 中国‘精英’瞎扯淡教育鄙视链图片: 正是因为这条无形的链条,中产阶级对待孩子的教育,总是在焦虑的比较中展开,焦虑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