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熟悉读书无用论这个词汇了。 而毛爷疯狂大内卷的十年后期,城市里的学生和家长们中间存在着因政治动乱,前途无望造成的失望悲观情绪,弄得官方都不得不正视,偶尔装模做样批判读书无用的荒唐。 1977年后期,邓爷重回权力中心,垂帘主政。 此后四十年,朝廷官方不再奉行愚民政策,而是提倡教育,形成全民注重教育风气。 我们这一代主要得拜谢邓爷45年前做出的英明决断:恢复大学招生! 有了邓爷的雷厉风行的决策,才给我们这一代人中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得不少人如同鲤鱼跳龙门那样,在人生的一个路口赶上了一班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从无望到充满希望。 邓爷第二个也是最大的功绩是“改革开放。” 这四个字,改革而言,主要是把红帮体系从毛爷的独裁迫害为主,即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之前的各种政治折腾,转到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对外开放为主。 当年提到改革这个词,不少人还以为不搞红帮独裁,开始民主过程呢。后来证明,邓爷嘴里的改革可不是搞到红帮被选下台,还政于民,而是改进红帮权力结构,建立定期提拔与退出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大力发展经济等。 民主选举之类的根本不在邓爷的脑子里闪过。 至于第二个词,开放,邓爷可是始终抓紧,各级政府全力参与招商引资。 四十年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民生提高,成绩斐然。 别看红帮上下贪腐成风,也带病把中国经济搞成世界第二。这点上,红帮怎么吹牛逼也是有底气的,让人不得不服气。 回到读书无用论这个话题上。 在新三届文摘里,老三届的兄姐们都提到被迫中断学业被迫下乡进厂。 大学考试开放后,各自凿璧偷地光补习,自习,备考大学。 兄姐们求学若渴背水一战的拼命精神令人佩服! 而我自己的经历则相反,始终不想读书考试,甚至在第一次高考前后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和一个词汇,读书无用论,有关,和我少年时期的环境有关。 在疯狂时代,我们那一代的少年读书时期,蔑视文化,蔑视科学技术,愚昧而不自知,对我们人生观念有极大影响。 文革第二年,我上小学一年级。 每天拿着毛爷的小红书,对着毛爷画像鞠躬,宣誓,唱颂歌之类的。 好像到了5,6年级开始写批判稿,跟着上面诅咒叛徒内奸,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和它的象征物,比如考试,毕业,大学之类的。 另外,我们还得学习一堆红帮烈士的事迹,恨不得自己也成烈士能光宗耀祖,心里有种堵枪眼没地方摸电门也行的劲头。 有个笑话,小学号召大家学雷锋,打扫教室,街道,扶着老人过街,替老人背包袱等。 一班三十个孩子,在十字路口,各守一方。一个老太太过街,A 组赶紧围着过去。到了对面,B组又接着缠着老太太过街。随后,C和D组也随着老太太过街。 这样,老太太绕着十字路口过了四次。一声不吭地走了。回到学校,四组学生兴高采烈地写学雷锋体会,都有收获。 那有人肯定奇怪了,这老太太只要过街一次就够了,谁没事儿绕着十字路口过啊?遛弯儿啥的去公园,再不济,人行路直走也安全方便啊。 其实,那老太太是班主任她妈,帮助做老师的女儿完成学校布置的学雷锋任务!不然,一群小学生站在街上,东张西望,等着老太太过街也不是个事儿嘛。 再说,一群学生,每个组都要做一次,而我上街过马路,谁非要拉着我过四次,我也得急眼了! 不是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吗? 这老师还真脑子灵活! 类似的应付笑话,收集起来肯定笑死人。 我的小学5年就是这么朦朦地度过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读书无用论应该是上中学之后听到的。主要是文革后期,上山下乡开始,大学还关闭着。多年间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后,老师不敢教学,学校不敢管理,学生们都放养着。反正上课也走过场,等着去农村么。 读书多年,没地方去,没地方用,谁还费劲儿学啊。尤其,对于寒门子弟群,这是很现实的。 大概,这读书无用论就这么来的吧。 本来我不知道懒于求学还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搞个什么论出来。 学校里老师奉命批判读书无用论,我反而知道了,不想读书还有个啥论作大旗呢。 它在当年各地城乡学生中很得人心,毕竟好学者寡,寡学者众嘛。 得承认,大部分人群,智力平庸,哪怕一般的求学,普及性读书,也是一个煎熬受罪的过程。 回头看这些老三届兄姐们,能拼命考大学的也必定是当年的聪明学生,不会是放羊班的。 中学五年,正好是毛爷最后几年折腾,一会儿批林批孔,一会儿反潮流,一会儿反击右倾翻案风,学工学农学商,再以各种理由请假,实在不行就旷课。中学老师们都是大学毕业生,水平不错。所就读的中学为就近入学。 家庭背景自然有点儿鱼龙混杂的。 有个同学父亲蹬三轮车为业,喜好每天喝白酒,夏天光膀子,最多一件褂子还敞着。因为他儿子打架,老师请家长。 他踢拉着破球鞋,散发着酒气,来校揍儿子。 也有同学的父母在学校附近的医院工作算是不错的。至于北京满城的红帮干部和党军子弟,在我那个学校倒是不多。 城区贫民子弟为主,学生群体素质差。 家长那辈子就稀里糊涂的,儿女们也大都不会有出类拔萃的。 好的高中里,大学里, 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寒门孩子,但其背后落下的基数人口就被忽视不见。最后都走了父母的老路,以体力劳动谋生。寒门出贵子这种俗话,只能个别实现,无法普遍圆梦。 回顾当年与胡同里的孩子们混在一起,受到的影响多是无形的。 那时候,学校里的痞子学生成帮结伙,打架,拍婆子,偷东西,身上揣着攮子(刀子)。隔三岔五,下学时候,大门口,堵着几个人,一声高喊,揍丫的! 烟尘四起,拳脚相向,混战成一团。当时,看得心惊胆颤的,十分刺激!眼看着挨打的,一只眼睛当时青肿,被“封”了。有人被砖头拍在脑袋上,血流而下,被开“瓢”了。还有几个人围着打一个倒霉蛋,那真的是拳打脚踢。挨打的惨叫不断,围观的无人上前劝。因为他们这种“杈架”不是简单的口角而是关系到痞子们的江湖排名,利益地区,女人乃至钱财分配。一个刺激的例子,一天看到校门口一个“婆子”裤裆里血迹斑斑,脸色惨白。一个同学告诉我,她是让黑三儿“卯”了。这个卯的说法,意思直白,性交的胡同说法。我当时震惊了。 毕竟弱冠年纪对于男女之事儿处于混沌好奇的心理阶段嘛。还有一个婆子,外号“筛子。” 我跟着叫了一段时间后问这外号的典故。一同学说,丫被卯成筛子了!意思是那婆子是群交对象。不知说法真假,我可是又被震撼到了。还有一同学教我如何从背后看步态,屁股扭动,分辨某女是否被卯过。这种胡同少年荒唐故事还有一堆呢。不说也罢。只是觉得,少年成长环境对价值观影响潜移默化的! 学业上,老师们上课,留作业,考试,照章行事,但是大部分学生糊涂懒惰,老师们也不细究。所谓粗瓷雕不出细茶碗就是这意思。 如同美国黑人为主的学校都成绩低下一样,有的学生群,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的。 在新三届公众号,经常看到来自农村或者插队,做工的同学们说自己没有上完高中,初中,文化底子差,其实,我们京城的学生们也是徒有其表。 我单提出读书无用论这个事儿, 就是因为我们学校同学中的浓厚实用主义意识,不外是学着没用,不如快点去工作,插队。一般来说,只有知识分子家庭孩子喜欢读书,而贫困底层家庭孩子们大都对读书不太渴望。不是没有,而是比例上不高。现在的农村孩子都知道学习改变未来这个道理,而我们当年的贫民子弟们似乎没有这个意识。 随着年纪增长,我越发相信智力基因这个概念。俗话说,龙生龙,风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大多数人的基因承袭于父母,智力高低可以不全在读书上表现,但读书好的,其父母大多读书好,智力高。其他人群,偶有例外。 按说,我外祖父是民国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我曾祖父是晚清宫内抄写职,我父母从事文化工作。 这基因应该不错的。但是我在高中时期,不想学习,喜欢吹乐器,打篮球,游玩等。 我在学校里不跟流氓学生混,不得罪他们,省的找麻烦。我也反感红色学生,也不跟他们混在一起。 所以,看到老三届哥姐们诉说求学不易,底子差,我觉得,我在京城,有材料有老师的,也啥都没学啊! 我也说我的底子差。初中高中五年,我们都是混过来的!不过,兄姐们是被迫中断学业,而我们是学业混混,自甘随波逐流! 北京市1977高考,高中毕业生录取不到1%。 1978年高考,高中生录取比例也低。我那个高中参加高考生80人,考上五个半。那年的所谓毕业生可是250人呢。这比例,就能看出我那届京城高中的素质啊。那所高中的同学们不想上大学,怕分配出北京,想去工作赚钱。有几个人工作了,买了新自行车新衣服,心满意足。 读书无用论,可是左右了当年不少人的头脑,毛爷疯狂时代的祸害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