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铜鼎:曾经手过一个铜鼎的鉴定与拍卖过程。此鼎高约70公分,直径约50公分,奇重无比,当时由三个壮小伙抬进拍行。铜鼎配有一红酸枝木盖(应当是民国时期后配的),内壁刻有铭文。铜鼎拥有者是一对白人老夫妇,我询问了一下出处,道是一对台湾夫妇友情相赠,并附有铭文的翻译件。铭文大意是:此鼎特为答谢友人甲昔日相助而制。听上去还算合理。返观器物,有商鼎风格,但为熟铜制造,工艺较粗糙,包浆浅薄,应该是一件传世器物(没有经过墓葬)。据此断代为清朝中晚期,估价2万至3万美元。老夫妇欣然认可,当即签约委托拍卖。现场拍卖时,竞价激烈,几经来回,最后以15万美元落锤价成交。老夫妇之兴奋,莫以名状,执意与我当场合影留念。事后得知,买家是从温哥华专程来参加现场拍卖的。一个月后,传来消息,此鼎又接着在温哥华的一家拍行上拍,竟拍出了125万加币的高价(相当于100万美元)。不知那对老夫妇是否知情,亦不知是否有微词于我?尽管我至今不明何以有此市价。无论如何,这是我经手过市价最高的器物。
小铜像:一日,拍卖部经理电邮我,有一外州来客,将送拍一尊铜像,曾经当地专家鉴定为千年之物,需要我的意见。我如约而至,客人已先期到达。看着驱车千里,满面风尘的客人,脑中闪过一念:他当地亦有颇具规模的拍行,何故舍近求远?开启铜像木盒前,客人嘱我屏住呼吸,声言或会震惊到我。及至开启,未有眼睛一亮的感觉,因为不似想像中的模样。我照例询问了出处,客人道:母亲曾为一老农人做管家(house keeper),老者故去后,其子女赠予一批遗产作为酬谢,此为其中之一。 这是一尊6英寸高的铜佛像,制式符合北魏风格。若果然如此,历经约1500年的风化锈蚀,铜器表层通常会见到多层绣色,但此器器表仅呈浅浮绿色,锈斑松软,稍一触碰,便如土渣般掉落。凑近一嗅,更有一股尿味。通常,这意味着采用了一种现代的造假方法:将铜器埋入土里,淋透动物尿液,以达快速生锈之目的。我玩笑问道"闻上去似有尿味,或许你将其藏于马厩里了?",客人立刻反应道"你猜对了,此盒正是长期置于马厩内储藏室里的,老人不以为贵重物品。"听言观物,不由得不心生疑窦,我将经理叫至一旁,如实告知:没有信心。经理完全理解,带我同去拍行老板办公室商议。老板意见,真假与价位可以让市场来决定,主张上拍。最终,经与客人协商,描述为"北魏风格"的铜佛像,保留价7000美元。那日的拍卖预展,我参与了拍品的展示与答疑,忙碌半日。临了,经理突然跑来告知,铜佛被盗。预展现场,众目睽睽之下,这是从未发生过的。窃贼需有多大之胆量,多高之"技艺",方敢行此作为?在拍行内部盘查几日未果后,老板选择报警。又经数月,毫无线索。最后,由拍行的保险公司按照拍卖委托合同的保留价(7000美元)理赔了结。
"外销瓷":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外巿场均无外销瓷的仿品,因为外销瓷的存世量巨大。随着古董市场升温,景德镇开始以谋利为目的仿制清中期的外销瓷,多为瓷盘瓷碗等生活用具。釉上彩的图案与纹饰模仿非常到位,尤其是描金部分,不惜工本地施用了纯金,而不是民国及其后惯用的化学金。当时,几可乱真的仿品甚至打眼了一些欧美的大拍行。某时,拍行不断收到温哥华寄来的成箱外销瓷盘,一眼便知是典型的清中期。因为是老客戶,不用询我意见。上拍后市场反应也不错,平均拍价每瓷盘200美元左右。 如是三番,便引起了我的怀疑。道理很简单,无人会大量收藏同一器型的藏品。尤其是后续寄来的瓷盘中出现了人物绘画,个个面像呆滞。须知,人物形态是最难模仿的。再逐一比较胎盘尺寸、施釉厚度,分毫不差,显然是机器批量生产的。我便关照当地朋友不要再买了。但是,拍卖会上,依旧有人买,而且是上拍多少,买多少。经人打听,原来买家同是来自温哥华的,这些瓷器,作为"回流瓷",最终返运国内,完成了"出口转内销"的贸易流程。叶落归根,辗转千里万里的流浪儿,终于回到了故乡。
谢谢玉兄! 新年快乐,安康!
有趣的经历,有趣的故事。谷兄新年好!
是的,一个浙江人。祝新年快乐,安康!
大铜鼎的最后买家是什么人?100万美元,华人吧?
阁下圈中人,自当慎言,“看破不说破”是基本功。我等吃瓜群众,围观杂议罢了。
谢谢云兄阅读!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说。问好!
小铜像事件明显就是一个“局”,这个局有两套剧本。第一套是找下家行诈骗,第二套是诈骗的效果不理想就偷回来,骗取保险金。但是从拍卖行库房里偷东西,没有内线难以实施。尤其卖家与拍卖行并非同处一个城市,要踩线并拟定盗窃计划不可能仓促成事。
小铜像这个道具可能用过不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