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特性 根据以上我对自己思维的思考,我发觉以下关于思维的7种性质: 1)思维分为两个部分:功能和媒介 2)思维总在运动 3)思维运动只有当前行时必须有媒介(媒介的储存记忆与以后被思维的调用不在讨 论之内) 4)思考的媒介必须是某种形式(语言或形象) 5)思维中媒介的运用是语义和符号的“二象性”形式 6)思维的前行必须以“语义的量子态”运作 7)思维的前行只能“单一线向性”运作 在进入解释前,一个问题是,我的思维或思考的过程具有普遍意义吗?我仔细地回 想,我是否有任何别人不具有而独特与我的个人情况有关的特性,我的结论是否定 的。因此,我认为我的思维具有普遍特性 - 就像我如果几天没吃饭会感觉饿一样。 我认为在其他人身上,甚至在所有动物身上,这种情况都会发生,所以我的饥饿感 觉具有普遍适用性。下面是简要的解释。 1)思维分为两个部分:功能和媒介 思维的本质具有绝对的性质,在前面已经提到并证明。思维的本身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功能;二是思维自身要以某种媒介来完成其功能。思维的功能,可以比拟成一 台发动机,而不是一坛死水。后者只有在被搅动时才表现为运动。发动机的功能就是 运动,而且必须有某种物质在其中参与其运动。这是思维运动的本质。举例,我早 上起来,思维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是哪里来的?它完全是一个新的想法, 我肯定它与过去没有关系。我只能认为是思维功能在起作用,是“无中生有”。但我 经常一会儿就忘了它。我意识到我忘记了这种情况,努力回忆,但怎么都不能回忆 起来。突然,我就又想起来了,而且,我还知道它有几次是“快来了”,但还没来。 最后,它终于又回来了。这些感受人人都有,只是人们是否注意到的区别。这个思维 的过程充分说明了思维的功能无时不在的情形。而思维功能的媒介形式却不是总存 在。 2)思维的功能总在运动 思维的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既不管我们是在醒着,还是在睡眠中,还是在昏迷 中。思维这些运动的唯一区别是,有些运动,思在的意识部分“知道”,如自我反 省或梦境。在其他的情况,意识部分不知道。但运动是总存在的,从生开始,到死才 停息。 3)思维运动只有当前行时必须有媒介(媒介的储存记忆与以后被思维的调用不在讨 论之内) 思维总在运动,但不是总在前行。也就是,思维并不总是一步步深入地思考某个事 物。当我们说“脑袋一片空白”时,思维也在运转,不过在“原地空转”。因为没 有可以被思维思考的媒介(如语言或形象)在头脑中,或思维找到的不是合乎需要, 合乎逻辑,思维可以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的媒介形式。其这时的表现为思想的混乱或 空白。另一种情况是,思维在深入前行的每一步,不断将新的理解化解成新的图像 予以储存在记忆中,以备思维中断和下次思维开始思考时再起用。当这种思维积累的 新形象以这种方式积累的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带来人的认识过程的质变,既 中国古人说的“顿悟”。在范例哲学中,这种突然的认识改变状态,叫作“悟性” 认识。悟性认识的特点,是思维已经不再纠缠文字语义或逻辑方面的琐碎推理,而开 始在思维中出现整体的新的形象,是使人的认识过程发生根本变化的结果。 _ 4)思考的媒介必须是某种形式(语言或形象) 思维的运动必需以某种媒介来进行,犹如发动机必须有空气或(海)水等才能运转。 这些媒介,就是语言,形象,符号等,所以具有形式的事物。范例的本体论,认为 它们都属于思在的范畴,它们组成了思维的“现象界”。一切现象的特点是个体性, 既总是处于产生和消亡之中。唯有思维作为“本体”(二级本体),才是连续和永 恒存在的。 5)思维中媒介的运用是语义和符号的“二象性”形式 思维在运动中,也就是我们思考时,是如何运用我们的语言或形象的?我认为两种 情况都存在:“量子态的语义片段”和“文字或符号的断续反馈”,简言之,如同 物理学上光粒子性质的“波粒二象性”:思维在处理媒介时,也是符号和形象的“二 象性”运作情形。量子态的语义片段,是说,语言符号的意义或形象在思维中的出 现,是以构成一个“意义”的“能量单位”,既如同量子的能量传输,来完成思维 过程的。当这个意义的单位,既语义的“量子态”,没有完成,思维的认识过程处在 停滞的状态,不可能继续深入进行。文字或符号的断续反馈,是说思维在接受形式 媒介的信息时,文字符号或形象,也可以以“粒子”的形式,成片段或逐个地输入 思考机制中。不过这时的思维,不可能继续前行,而只能处于停滞的等待状态。例如, 如果我说出“奇”这个音时,它表示一个字,听众在想什么?根据他的思维特点, 他或许什么也没想等待我下面要说的字,或想象到许多意义与这个音有关的语义。 因为我可以说,“奇怪,齐天大圣,乞丐”等等,许多词组。所以说,思维媒介的使 用可以是断续的输入过程。 6)思维的前行必须以“语义的量子态”运作 思维所需要的媒介的的量子态形式,如同光粒子的能量转化方式,必须以整体的某 种量子化的形式进行。这是思维可以前行,深入思考的唯一方法(配合不失时机的 存储记忆新的认识结果)。中国人说,“得意忘言”,“得象忘意” - 就是不懂及 时储存思维成果和下次思维深入的因果关系。而仅仅满足于得到一次心得而得意忘 形,结果是“得了芝麻漏掉西瓜”。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没出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的原因之一。思维在思考过程中的间断,每次重来,达不到必要的思维语义所要求的 类似“量子化所需要的能量单位”,是思维不能有效的推进,思维没有成果的重要 原因之一。 7)思维的前行只能“单一线向性”的 思维的万能方向性,既,可以指向任何一个目标,保证了人的认识的无限可能性。 但是,思维在其运行过程中,必须是“单一的线性前行”。也就是说,思维不可以 “三心二意”地深入思维(不同于意识的注意力)。举例来说,当我被问及,“你在 想什么?”,我回答无论什么,都不是我在刚才所想的东西。因为我只有从思维中 暂时放弃刚才的思考对象,才能回答新的问题。思维每时每刻只能专注一个对象, 这就是思维的“单一线向性”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