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票,也即现代社会所说的“汇票”,是一种远程兑换大额银钱的安全方便的方式,因为商业的发展应运产生,自唐开始兴起,在当时还是新鲜的事务,到宋后开始流行,至元代发展成纸币。刺史夫人从刺史府出来到我们这平民之家已经够显眼,如果再抬着大盒子小箱子,就更要惹人议论,没有比揣一张纸票更简单方便的事了。
刺史夫人又絮絮地说了一回,起身告辞。我挣扎着起身,说道:“夫人,请把飞票拿走——”说着伸手去抓那张盖满红印的纸。
刺史夫人眼疾手快,一边按到我,一边伸手拿过那张飞票,飞快地对折后塞到我枕下,柔声安慰道:“何故娘莫要嫌少,也莫要起身相送。身子要紧,多休息多吃些补品,早日康复才是道理。”说着她起身走向门外,嘴里叫着:“秋菊,春香,回府!”
她前脚走,悠兰后脚进门查看,见我完好无缺,松口气说:“奴婢这心一路吊着,就怕这刺史夫人动个什么手脚。她送来不少补品呢,我刚才都试过了,应该没啥问题,已经让春雨在厨房里炖上了。”
我想了想,对悠兰说:“你去把阿忠侍卫请来。”
悠兰出去一会儿,将阿忠侍卫带进来,自己想避出去。
我立刻说:“悠兰姐姐,请你也留下。”说着我从枕下拿出那张飞票递给她。
悠兰满脸疑问地接在手上,读着上面那几个字—— “见票即付”,“银三千两”,“昌源记”等等。她将那张纸递给阿忠侍卫。
阿忠侍卫看了,皱紧眉头。他到底是可以出宫,在宫廷与宫外之间行走的男人,见的市面多,当即问:“这飞票是刺史夫人给你的?”
我点点头,半天才说:“我不要,要还给她,她不收,硬塞到我枕下。”
悠兰不明白:“她这是想干什么?”
阿忠侍卫道:“不想让刺史大人丢官。”
悠兰道:“丢官不丢官,又不是何姑娘说了算,皇上才是说了算的人。”
阿忠侍卫道:“何姑娘算是冤案的苦主,若苦主能为刺史大人说几句话,也许皇上会赦免刺史大人。”
悠兰冷笑道:“皇上会这样做?皇上若是这样做,便不是当今的皇上了。”
阿忠点头道:“你我是宫里人,自然知道这些。这些外面的昏官们自然不晓得,以为前朝有惯例可循。我估计这个时候刺史大人已经派人火速进京去走门路为他说情了,恐怕在洛阳花出去的就不止三千两咯。”
悠兰点头说:“按理这银子不该收,可是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何姑娘丢了亲娘一条命,刺史大人不过出三千两,这洛阳都城里的不知道哪些官,跟这个案子一枚铜钱的关系都没有,没准能拿个万儿八两的,天理何在?!这银子,不收似乎白不收。”她皱眉想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问阿忠侍卫:“你说何姑娘能不能既收了银子,又不为他说好话?这样也不算没有良心吧?难道一个活生生的人被他们冤死了,得点赔偿不应该么?”
阿忠侍卫像是面对一个难题。他挠挠头说:“让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收很冤。可是我又觉得,收下也有点不妥。如果以后皇上要罢这刺史的官,刺史反咬一口,皇上那里不好交待。”
这也正是我将悠兰和阿忠侍卫都留下来告知的原因。女皇陛下能从一个太宗皇帝的低级嫔妃登上皇后的位置,又成为今天的天下之主,自然是绝顶聪明的女人。悠兰和春雨都是宫女,阿忠侍卫是她最信任的侍卫,我有什么能瞒的过她那无所不察的眼睛?在她眼皮子底下耍小聪明,无疑是自寻死路。
悠兰跺脚:“难道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看着这张纸,我倒像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元宝,不忍心将它们送回刺史府呢!送回去,也是民脂民膏,不知道会肥了什么人呢!这些银子,在那些达官贵人的手上,是锦上添花,在何姑娘这里,是雪中送炭,至少张大娘,总可以报答报答吧?!”
这几日跟张大娘相处下来,悠兰知道了我们两家的渊源,不禁对张大娘徒生好感,赞叹不已。她对阿牛哥也另眼相看。有一日她甚至对悄悄对我说:“何姑娘,你有没有发现阿牛跟阿忠侍卫有些像呢!”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我点点头。
悠兰继续说:“真奇妙!他们一个在北,一个在南,又非同族,更无亲缘关系,居然长得像兄弟!”
春雨调皮,有意多去跟阿牛哥讲话,拿他跟阿忠侍卫像来打趣他,阿牛哥每每红着脸狼狈逃走。
阿忠想了想,说:“先收着吧。把这事儿上奏皇上,听皇上处置吧。”
悠兰点头道:“也只能这样了。我从今晚开始,每天睡觉前都祷告苍天,让苍天保佑皇上下旨说,这银子是何姑娘该得的,就赐给她吧!”
说得阿忠侍卫微微一笑,躬身行个礼就要告辞。
我连忙叫住他,说道:“武大人,能否劳烦你明日安排我去一趟何家村?”
悠兰收敛了笑容,凝神看着我。阿忠侍卫倒不显意外,只是说:“何必急在一时?不如先把身体养好再说。”
我摇头道:“这事儿一日不办好,我一日不安心,身子便一日好不了。”说完,我有咳了几声。
阿忠侍卫想了想,说道:“也好。我这就去安排车马,也让刺史派个人跟我们一起去。
说完他又躬了躬身,转身出门。我在床上也回了个礼,看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才又躺下。
第二天一早,一辆马车已经等在门外,阿忠侍卫和程思德各骑一匹骏马护卫在马车两旁,一个中年男子也骑马跟随在后——据阿忠侍卫引荐,说这中年男子是刺史的家的门客,此次同行,是代表刺史大人帮我们到何家去做说客。
我们几个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驶往何家村。
何家村,这个汉夷混居的穷山村,我出生的地方,我父亲的家乡,我的不祥传说的发源地,我童年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久违之后,我又回来了。当初我在母亲改嫁的时候跟着母亲离开,是舅舅将我接到他的家中,再从舅舅家辗转到了许家村。在这个生身之地,没有人愿意跟我说话,没有小朋友愿意跟我玩耍。我每日安静地看日出日落,悄悄地跟随在母亲身后,像她的影子一样。这里有我的幸福,也有我的寂寞,这里应该有很多亲人,跟我拥有同一个祖先,姓着一样的姓氏,流淌着相同的血液,他们却巴不得我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还记得那些模糊陌生的“亲人”的面孔吗?我还记得父亲的坟在哪个山坡上吗?那个温暖的小屋,屋后的小溪,都还在吗?
得得的马蹄声中,我们在山路上颠簸奔走着。初秋的阳光洒满山道,路上的草还绿着,花还开着,不知道还能繁荣到几时。
天蒙蒙亮就起身,整整走了一天,黄昏时分,那山中的村庄已经露出真容,袅袅的炊烟,已经隐隐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