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也该是教师反思的节日 文/空因
我的一个大陆朋友W,女儿刚满六岁,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我打电话问他女儿是否喜欢新学校。他回答:“怎么会喜欢呢?连她老爸都不喜欢。” 我笑了,“你为什么不喜欢你女儿的学校?” 他答,“马上就要到教师节了,我们得给女儿的每一个老师送五百块钱。这样的风气,实在太恶心了。” 我惊讶地问,“刚去就得送礼?不送不行吗?” “不送就另眼对待你的孩子。全班50多个学生,个个都送。你希望你的孩子一去就被穿小鞋吗?” 他又加上一句,“五百块的礼金还是最基本的,有的比这还送得更多呢。” 我听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 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学校吗? 后来一个刚从中国某大学中医硕士毕业的好友也告诉我,她和她的同学也得给导师送礼,送几千块钱还算是小气的,导师根本看不上眼…… “更糟糕的是,”她叹气说,“这个指导老师几乎就没给我们上过课,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外面教课,这样可以挣源源不断的外快……” 另外一个长者也告诉我,他的小孙子上中学时,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堂上一般都不讲解,而只在学生付钱请他们做课外辅导时才会面授机宜。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就像不给医生红包就不好好动手术的故事一样令人瞠目惊心,但它们偏偏还活生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教育界,真的已经腐败到这个样子吗? 我在中国从小学上到大学,几乎从来没有给哪个老师送过礼。我只记得,快去加拿大时,跟我的先生去拜访过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并送给他几个苹果。当时老师眼里那欣慰而感动的目光,我依然记得。那时的老师,只要你功课和人品还好,就已经很欣慰了。好像也没听说谁要求学生以送礼来向他们表达敬意。这送礼的风气,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首当其冲强调的就是用“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而“行、忠、信”都属于对学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现在的老师,如果如此贪得无厌,那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还能教给学生什么? 汉明帝去拜访他的恩师时,一定要让他的车子在街口停下,然后才步行到老师的门前,以示尊敬和谦卑。见到了老师,他也非要让老师坐上座不可,并拉着老师瘦弱的手,默默流泪...... 如果不是因为特别崇拜这个老师的为人,汉明帝还会如此深情对待他吗? 我在西方任教多年,教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西人孩子。逢年过节时,他们也很喜欢送礼。但那也不过是一张精美的圣诞卡(有的买的,有的自己做的),一盒巧克力,或者一个小摆设而已。我从来没有看见哪个学生用现金来送礼。《教师守则》上除了强调不允许老师有偿辅导自己的学生以外,也明文规定:不许受现金礼。礼物超过一定数额,就得报告学校,并将礼物退还学生或家长…… 我觉得这样的规定是合情合理的。学生们也知道,这个礼物,不过是用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的一点小小心意而已。送的人高高兴兴,受的人也欢欢喜喜。我也从未听说谁因为送了礼,而受到特别对待。 有的学生希望在我生日那天给我一点小小的惊喜,但我从来不让他们知道那到底是哪一天。有时学生还天真地问我,“老师,您喜欢什么东西?我给您买。” 我就笑着说,“老师什么也不缺,你们快乐、用功,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了。” 事实也是如此,世界上,有什么比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更加温暖人心的呢? 如果学生非要送我什么东西,我也希望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不花钱的、带着他们个人烙印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我往往会珍藏一辈子。 曾经有一个学生毕业的时候,送了我一个她亲手缝制的小枕头。现在她已经大学毕业好多年了,这个织着小狗图案的枕头早已发黄,但我的沙发上却还放着它。 另外一个学生,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她是谁,放了一把带着露水的野花在我的电脑边上。我把它晒干了,插在我的花瓶里,一直舍不得丢掉…… 这样的礼物,多么温馨多么令人快乐!如果学生送我钱,岂不是贬低了我自己的人格?我真的不知道中国那些公然接受现金礼物的老师是怎么想的。如果那些钱,来自于经济状况特别好的家庭还好,如果来自于贫困家庭,你又如何忍心花它,又如何能够坦然面对你的学生呢? 曼德拉怎么说的?“教育是用来改变世界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Educat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which you can use to change the world.)。”种什么种,就结什么果,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如果有人说当今的中国社会道德正在走下坡路,那么,作为学生的思想传道者们,难道不也该对那不尽人意的社会现状负起部分责任吗? 要求老师们做“灵魂的工程师”也许太过分,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但是,为人师表,最起码的品格还是应该有的。如果本应“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们变成了不过是照本宣科的工具,那么,实在太令人扼腕痛心了。而俗话所说的“师恩似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不过是历史上美丽的传说而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