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怡和写作看毛泽东反右的先见之明
夏天的草
高华在讲解中国抗战史中,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反间谍的一个技术案例。按说象毛泽东这样的大战略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诗人,是不应该在技术类的小事上精明的,应该糊涂些才符合我们对哪怕是顶着上述一项桂冠的杰出人士的认知,但事实偏偏出乎人们意料。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曾往延安派遣了大量的特务,但绝大多数都被共产党找出来了。凡事总有例外,有一个国民党特务做得非常出色,不但成功潜伏,而且凭借其过硬的技术才能,成功地打入到与毛泽东直接接触的机要报务小组中。该特务表现非常积极,骗过了中共所有反间谍专家的火眼金睛,在机要小组工作中,他也没有与任何外部人员联系、接头过,也就是说没有漏出任何把柄。然而毛泽东与其仅仅经过简单的接触,便发现此人不太可靠,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根据毛的建议,中共将这名国民党的特务派到江南新四军任职。高华的解释是毛泽东更信任贫苦阶级出身的机要人员,因此对出身富贵的这名积极分子深存疑虑。这下这位哥们沉不住气了,到了江南后,立即脱离新四军向国民党归队报道。这件小事,同无数其它小事和大事,一步步增加了中共干部对毛的英明的认识和崇拜。
1957年反右实际上就是某种基于毛的先见性的运动,当然,当时也确实有不少人攻击共产党的领导,不过程度与当今中国相比,恐怕是小巫见大巫。章怡和写的《往事并不如烟》描写了那场反右运动,书中汇集了她父亲章伯均和她父亲的一些右派和非右派朋友的故事。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不少中国评论家认为中国大陆至少有十多人水平、实力与莫言相当,有今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章怡和就是其中之一。《往事并不如烟》文字极为凝练、精致,叙述恰到好处,我很喜欢这部作品的情节描写。章怡和之后陆续写了不少文字考究的作品,虽然也很好,但我最偏爱的仍然是《往事并不如烟》,也许与我曾经有的右派情怀有关吧!即便到了我准备向她开火的现在,我仍然喜欢如烟书。
在如烟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可爱、爱国的赤诚右派因为说出了心里话,纷纷落入了毛的引蛇出洞阳谋的圈套中,被划成了与人民为敌的右派分子。我们现在知道划分右派主要是邓小平抓的,邓小平办事的特点是干净、明快、果断,同时创造性地将名额从毛泽东原定的5000余人猛增到50万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除5人外,50万右派统统摘帽平反。按邓小平的说法,反右方向是正确的,留下的5个人就是证明,只不过扩大化了,所以要给那些扩大的50万人平反。老邓是个实干家,搞理论工作向来顾头不顾尾,对文革的决议是一例,搞右派平反又是一例。但章怡和不干了,因为那5个人中就有她敬爱的老爹。于是章怡和写了《往事并不如烟》,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用极度感染人的笔法,狠狠地打老邓的脸,证明反右就是彻底的错误。
我反正是曾被章怡和说服了,认定反右就是场错误,可能是毛泽东太维护他以及他代表的共产党的权力的结果,至少这是如烟书告诉我们的结论。不过毛泽东一贯的高瞻远瞩让我或多或少心里还是深埋了部分的疑问。
自《往事并不如烟》后,章怡和写了一系列文字优美的著作,她自称是搞戏剧研究,但她的文字功力绝对让许多作家望尘莫及。也许是写书为他人正名已经上了瘾,或许是出于写作的惯性,章怡和又将文笔绕上了汪精卫。通过她已故父亲章伯均的嘴,让我们来认识汪精卫是个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好男儿。这让我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趣,我不知道她最后又写了什么。但这都已经和我想要讲的主题关系不大了。
这时我才彻底明白象我这样的普通人和毛泽东之间的差距到底在什么地方,毛泽东看到了那些右派心里最隐秘的动机,看到了他们漂亮辞藻后的狐狸原型,怪不得王震临死前感概:毛主席比我们先看五十年啊!如我等热血青年在右派分子的鼓动下,兴致勃勃参军拿起了枪,本来是上前线杀鬼子的,不料走到目的地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被稀里糊涂地整编成了皇协军了,成了帮助鬼子杀八路的生力军。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与充满讽刺。高华在他讲解抗战回答汪精卫问题上旗帜鲜明:汪精卫是个大汉奸,虽然他早期是干革命不怕死有大功的,他也可能在个人品质上有许多优点,但身为大汉奸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个人的基本价值判断,没有讨价还价的地方。
现在可以肯定,毛泽东一定看出了当初那些右派要干啥,看出了那些昔日抗战在后方摇摆的所谓民主派的本质,否则他就不会去反了。当然中共在反右派中失误太多,确实也使得这场运动的合理性丧失殆尽。现在看来,邓小平也明白,只不过既然向钱看,就必须消除内斗打哈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