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籍,日本作者 Marie Kondo 所著的《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ding up》销量超过三百万册,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此书可以说在研究清理物品这个课题上的突破性进展,许多人用了她的方法之后都表示有效,而且他的收拾清理方法的好处是不会出现清理过后又恢复原样的旧病复发(no rebound)。 本人读过好几本关于清理收纳的书籍。有的作者主张定期分类整理物品,比如一年的52周,每周整理一类物品,还有的作者从心理学入手,强调“断舍离”,也有的作者直接主张“扔掉50件物品”,还有那些“极简生活”的主张者,他们强调少买、极简,甚至放弃通常的工作归隐山林。 本书作者推出的“康玛丽方法”(The KonMarie Method),给了人们一套全新的方法和视角,是清理物品方面的有效之作。康玛丽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是建立在20多年从事清理整理物品的实践之上的,作者从小就喜欢做收拾整理工作,成年之后开了一家清理物品的咨询公司,她的咨询服务的排期为3个月以上,足见她的方法的受欢迎程度。据她的估算,她的客户平均在清理时扔出的物品达到28个大袋,所有客户扔掉的物品早已超过百万件。 在此把她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首先是要扔掉物品 清理物品的第一步是扔掉不必要的物品。确定物品是否该扔掉的康玛丽标准是:把这个物品拿在手里,真诚地问自己:这个东西能给我带来快乐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把此物放进“留下”的类别里。比如,你有一件衣服穿着不合适,它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还是把它处理了为好,这件衣服应该放进“扔掉"的类别里。 (2)只留下自己喜欢的物品并给它们安排一个“家” 上面的步骤完成之后,家里就只剩下了自己喜欢的物品,给每类物品都安排一个“家”,养成用完了之后就放回去的习惯,这样家里保持整洁就不再是件难事,整洁就会成为常态。 (3)整理物品适合“一蹴而就” 许多写物品整理一类书籍的作者都主张整理物品应该慢慢来,甚至有位作者提出全年52个周末,每个周末整理一点,然后每年继续这一过程。而本书的作者主张,清整物品应该集中人力和时间尽快做完。先决定物品是留是扔,把要扔的物品放在垃圾袋里扔掉或者处理给需要的人。剩下的物品分类放置,每样物品只设一个存放的地点,不要存太多的消费品。 在收拾好物品以后,人们就可以尽享清洁有序的生活。作者认为收纳清理并不是人们享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清理收纳这个过程要快,要让人体会到清理之前和之后的不同,养成用完东西放回去的习惯,享受清理之后有条理的生活,把精力不再用在找东西、理东西上,开始真正地享受生活。 (4)干净整洁的环境能带来好运吗? 作者在书中回答了以上问题。作者认为物质给它们的所有者提供支持,只有保留了适当的物品,物品拥有者的状态才能得到优化,那么在拥有物品最优化状态的人,能说他的运气不会比以前的状态更好吗? (5)作者的物质观 作者认为,物质代表能量,被适合它的人所用,即使是你觉得无用的物品,把它们处理之后,它们会为你腾出空间,并可以为别人所用,或转换成其它的能量。如果不小心扔掉了后来发现有用的东西,人们会采取行动再购买替代的商品,会促使人们采取行动。 我的童年时代还属于物资缺乏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太多整理收拾需要的,人们的精力集中在得到和保存物品,因此甚至产生了很多从来不舍得扔东西的人。在后全球化的今天,商家经常大规模促销广告,让我们买买买,我们的物资丰富到了人们普遍觉得物品太多的地步,至少在发达国家是如此。 最后总结,作者认为物品存在的目的是支持每一个喜欢和需要它们的人,我们不需要成为物品的奴隶,不需要淹没在物品中让自己心情烦躁。我们只需要购买和留下自己喜欢的物品,并快速决定是否继续拥有这些物品,不喜欢的东西坚决处理,给每个物品找个家,用毕放归原位,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整洁的环境下开始全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