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非观的来源 在最近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中,我发现网友已经很少人用当局作为自己思想的根据。 但还有许多人常爱引用作为自己判断是非标准的”3大权威”,它们是:名人,古人, 多数人。 他们不是根据自己的思路或逻辑,提出自己的思想或体系来试图说服别人,而是在 影射自己不可以违背某个“权威”,如“汤恩比”,“老子”,“8千万或13亿”等。 这种思维方式,既表现了自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反映了自己的自信不足和 缺乏真诚之心,还暴露了自己缺乏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哲学的思辨能力。 从文化的角度说,中国传统文化抑制人本性的直接表露,要人们”隐抑”,或选择” 阴”的一面。在饭桌上,这样做是对的,是“table manner”。但国民将其应用到 一切领域就错了。尤其在思想方面,在求知方面,危害极大。中国学人的好面子, 不提问,带来“万马齐喑”,早已遭许多外国学者垢病。中国学人有许多顾虑,因 为名人没这么说过,古人没有这种说法,或多数人反对这种思想,一句话,怕犯错 误 - 这些都是传统中国文化造成的障碍。 从学术上看,对自己的观点能旁证博引,固然是好事,表示自己熟悉这一领域的进 展。但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自己新的思想,创新,敢为他人之不敢为或不知为。这 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自然真诚的人性里求识的流露。中国学人往往掩饰自己独立见 解,将其摆到不引人注意的程度。一旦自己的思想所表现的苗头启发了他人,又埋 怨别人拿走了自己的成果。中国学人不懂“谦虚”态度,在学术上和在饭桌上的差 别。对真理的追求者来说,学术上没有什么“见好就收”,“先人后己”,“礼尚 往来”等中国社会习俗的教诲一说。逻辑必须干脆彻底,逻辑必须旗帜鲜明,逻辑 必须体系严谨,逻辑必须据理力争。非如此,不足以建立新的思想体系,不足以取 得新的学术成果,不利于真理的发展。 从思想方法来说,一个新思想的简单或复杂,是一个“量”的区别。一个简单的道 理,从孩子口里说出和从权威口里说出,都一样是被说出来了。可能得到的重视程 度不一样,但是这并不影响真理的价值。一个复杂的思想,必须可以化减化为简单 的思想。因为“量”是可以变化的,而变化的最小量,就是一个“质点”。抓住了 这个质点,就是抓住了这个思想的本质。认为复杂的体系不能简化,只能说明自己 没完全懂这个体系。按此推理,最复杂的事物,无疑也可看成最简单的事物。而如 何在简化中保持体系中原来的精髓,就看自己对体系的理解多少和自己思维方法的 训练程度高低了。 爱因思坦说,天才,总是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但不是过份的简单),而蠢人总是 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