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中國文化的大敵還是無知? 對於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朦朧美”,提出過許多質疑。中國人給出了解釋,其中 最著名的恐怕要算“不需要論”,或“獨闢蹊徑”論。從半個世紀前的“新儒家” 們,到今天我們團隊的老幾網友,都是“一脈相承”地解釋。言下之意,中國人不 屑如此。我的看法是,中國人不懂如此。 具體地說,祖宗不懂“量”對“質”的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的辯證法,被 稱為“樸素的辯證法”的原因(這個詞還是蠻對的)。如果您以為我這是笑話中 國古人,就大錯特錯了。人類的思維認知能力,都是如此發展過來的。在古希臘, 有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力特的原子論,巴門尼德的“一”論。都是文學與辯論陳述 不分,都是寥寥幾句,還多是後人偽造,跟中國的情形差不多。 關鍵是後來。是從蘇格拉底以後,尤其是近代的第一人,法國的笛卡爾開始。也就 是說,西人摸索出怎樣將朦朧的複雜的問題,精簡量化到適於解決的程度,是經過 了近二千年的探索,才找到這一條路。當然也不是笛一蹴而就一手造成了科學的基 礎。早先的亞氏的形式邏輯,歐幾里德的公理系統等,都是鋪墊工作。 這個人類集體思維成熟與應用的過程,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是共產黨一句“分 析的象洋蔥剝皮一樣”就打發了。其實共產黨自己對西方民選領導人的“資產階級 代理人”之說,才是最可笑的隨意結論。 不懂得這個過程,就不會虛心學習。思想理論就會永遠沉浸在拋售“新概念”的階 段(如果有的話)。而這正是思維淺薄和幼稚的表現。認識到僅僅靠吃祖宗飯是不夠 的,實在是中國知識學人思維認識進步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