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 为什么要研究事物的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因为观察事物的结论,决定了我们的处事方法,进一步决定了我们事业的成败。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强调,基于事物的“相异,相反和相对”性。在毛泽东的《矛盾论》中,关于仅就“矛盾事物”有类似的解释。虽然在范例哲学中,矛盾属于相对的事物,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将几个方面作一区别说明。这些区别有五个方面,它们是: 1) 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的根据 2) 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基础 3) 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结局 4) 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处理方法 5) 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的背景和意义 1)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的根据 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的根据,来源于将所有的事物性质全部包括,不仅是矛盾的事物。也就是,全部事物是“相异,相反,相对”三个部分的整体集合。对此集合的最大范围的分析,首先是“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包含各自性质的单独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如“形式/内容”,“男人/女人”,“语法/语义”,“感性/智性”等。然后,在这两个“最基本”方面,找到一个目前起“主要,决定,控制全局”的一方。事物的当前性质,就是由这个“主要的一方”决定的。这个主要一方是如此重要,它的变化,导致了事物的性质变化。 寻找这个主要的一方的范围,切不可只着眼与矛盾的事物,如《矛盾论》中形容的一样。它们必须包括相异,相反,相对的一切事物。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否只有矛盾的事物,既,相对的事物才是“下一个”主要关注的重点,它的潜在的重要性可能升级为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例如一对情人的关系,往往由于对方家长的一个决定而完全改变。这个家长的意见,也许从未在情人的关系中扮演过任何角色,甚至看起来完全的不相关。这就是相异性质的事物,取得了事物性质变化的决定权。由潜在的重要性变为现实的重要性,而导致冲突矛盾,使两人的关系发生变化。 2)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基础 这《矛盾论》中,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是根据“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这种所谓“矛盾的普遍性”。矛盾事物,既,相对的事物,在范例哲学中,只是一个全部事物集合的“子集”,而且是一个很小的子集。在其之上,世界上存在大的多的“相反”事物的集合。而在相反事物集合之上,我们又有更大的多的“相异”事物的集合。我们知道世界是变化的,没有什么是静止的。但变化不等于矛盾,更不等于不可调节的“冲突的矛盾”。事实上,凡是最后以“外部冲突性矛盾”作为结局的事物,无不走过“相反”和“相异”这两个在先的逻辑阶段。只有人的认识没有看到,错过了调谐解决的机会,才使得事物的发展到了对立矛盾的地步。准确地说,往往事物的冲突矛盾结局,都是自然界“本能原初的冲动”所造成,如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law of jungle”一样。矛盾只在意愿的基础上才可能,自然界没有矛盾。作为人,尤其是文明的人类,人类认识本应该克服人的原始的动物性,而达到以文明的手段处理“相反”的关系。这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文化的作用。 3)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结局 在《矛盾论》中,讨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达的目的,是克服对方,取得对方在事物中的地位,使对方不复存在。而在范例哲学中,事物的结局可以是“并行不悖”,可以是“百花齐放”,可以是“相辅相成”等等。事物发展到矛盾的地步,矛盾发展到外部冲突的地步,都是事物发展的极少结局,往往是人为的结果。 重复地说,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矛盾,矛盾是意愿引起,正是人类的行为导致了世界事物矛盾的状况。既然范例哲学看待世界的基础,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对立斗争普遍存在”的世界观,所以,范例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也必然异于它的“万物归一”的矛盾境地。人类的行为,只有在盲目的认识状况下,才会导致矛盾(除非有意识地产生矛盾)。认识到人类自身行为对世界自然的客观规律的干扰,是人类文明重要的部分,永远是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如目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大气转暖,环境污染,民主与专制,等等问题的合理解决。所以,我们不应该以偏盖全,以少数特例代表多数,以极端代表常态。而是历史,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导致矛盾的根源和找出解决的办法。 4)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处理方法 基于对事物整体的看法,和矛盾事物作为“相异,相反,相对”事物集合的一个子集,处理事物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范例哲学特别要区别“矛盾哲学”的地方在于,前者不同于后者的“主观人为因素”。既然范例哲学的世界观包含事物除矛盾状况外的其他更多方面,解决事物问题的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矛盾斗争,克服对方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根据事物的多样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分别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对“相异”事物,因为事物是处在最普遍的变动中,没有形成确切的其他倾向,应该采取“观其行”的态度。鼓励不同的发展,反对必须千篇一律,鼓励独出心裁,反对压抑创造 – 应该是人类文明前行的主旋律。新生事物好于无所作为,失败好于从未尝试,成功来自失败,等这些准则应该是文化和文明的基本思维常识。 对“相反”的事物,应该容许尝试,无惧怕失败。相反相成会导致相辅相成,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必要阶段。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是主观看法,任何主观看法都容易改变,最终检验事物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只能是历史。以阻碍不同于常识的见解压制新生的事物,是短视和墨守成规。真理总是在相反中出现,被少数人首先掌握,然后慢慢变为大众的共识。可以说,相反事物是真理之母,是产生真理的必要条件。 “相对”的事物就是矛盾的事物。对其首先应该认识到其特殊性。特殊性指的是手段的特殊和结果的特殊。手段的特殊,促使人们看到问题的敏感和迫切,需要比一般事物的处理更加小心和思考更为周密。因为任何方法的疏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使矛盾的事物变的更不可解决和导致更大更多的矛盾冲突。这就是相对事物特殊的结局。事物的矛盾总是会解决的,人的智慧就在于把握时机,处理妥善,不导致矛盾扩大化和激化。中国人将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指不能认识此类事物的特殊本质,矛盾的严重性。或由于外在缺乏经验,或由于内在缺乏逻辑思维,或二者兼而有之。 5)事物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观点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能力的首要任务是人类对任何面临的问题或事物的“一”的辨认,既整体的鉴别。一是事物的整体,从一到二,一分为二,是分析能力运用的开始。将事物由整体分为主要的两个主要方面,既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是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认识到这种思维方法的重要,看到事物这两个方面在事物目前状况中的地位,双方的各种联系和他们关系可能导致的各种变化,预测这种状况的变化和双方潜在的重要因素的存在,是范例哲学方法论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