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评价是否公允? 目前,《论范例》一书,正在作最后的编辑修正即将出版, 我认为,《论范例》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哲学书籍。 按照现代世界的学术标准,凡哲学专著,尤其是提出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它必须涉及认识论,方法论,道德学和形而上学/本体论,这几大方面,方称得上是哲学。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只有金岳霖出版过关于哲学的著作《道论》和《知识论》。同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的贺霖,评价《道论》“称为“一本最有独创性的玄学著作”。沈有鼎是金岳霖的大弟子,在一次逻辑讨论会上,有人提到了彼时有名的一本哥德尔著作,金岳霖说要买来看,沈有鼎马上站起来说:“老师,这本书你看不懂的。”金岳霖熟知他性情,哦哦了两声,说:“那就算了”(这里不是全面地评价金岳霖的学术成就,而是指出他在对哲学本质认识上的缺陷: 他误以为中国玄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本体/形而上论)。在他前后的出版的哲学书籍,较著名的还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上册>>,冯有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但它们都很难说是独创性的哲学思想或体系,更不用说具有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了。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被誉为享有最高成就的哲学家,但他的《道德经》本身不是一本哲学专著。老子之所以仍然是中国最高成就的哲人,是因为中国古人只有老子,在其著作中深刻地涉及了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而这些问题,直到现代,包括金岳霖等现代新儒家们,都没有被其他的中国人超越过。 范例哲学包括了哲学的所有以上主要方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哲人的思想合拍。范例哲学评价中国传统哲人的哲学思想是,可以称为“火花”,但不成为体系,所以不能称为真正的哲学。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论范例》所主张的哲学体系,必须标明自己评价作为一切文化意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哲学,既中国哲学,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而排出一切个人的情绪和主观意愿。 老子对哲学本体论所讨论的问题,同继他之后二千多年德国黑格尔讨论的问题一样。他们的区别仅仅是,黑格尔是系统地讨论,而老子是三言两语,星星点点的思想,像“火花”一样散于文中闪烁,老子并无哲学专著。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的哲学从古希腊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客观的追求真理到逻辑和理性的系统,而中国的历代思想家们一直在主观的想象中构造自己的体系。这种趋势直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出现,才开始有了从客观世界找寻真理的倾向,但他们都仍然缺少老子所具有的如同西方哲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哲学思辨的高度。 关于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如果将老子的这些关于哲学本体论的思想,尝试用现代逻辑的思想联系起来应用,构成一个体系,我们就可以明显和清晰地看出其逻辑矛盾和缺陷。举例如下。
假设老子的下列观点为一公理系统(axiomatic system): 一公设: A0: 有 ->存在 A01:(不 ->非)->否定 A02:(无->不(存在))->(非(存在)并且否定(存在)) A03:所有公理的顺序不可颠倒 二公理: A1: 《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A11: 简化:(道->(可道并且非(常道)))->((道->存在)并且(道->不(可言))) A2: 《老子》四十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与无。” A21: 简化:((无->不(存在))->((有->存在)->之物))->万物,或者 A22: 简化:((无->不(存在))->((有->存在)->之物))->一物 A23:A21和A22不可兼有 A3: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A31: 简化:((((道->存在)->一)->二)->三)->(万物->存在) 推导: B1 根据A2和A21,如果“天下之物”指的是“天下万物”,则“无-〉万物” 或者 B2 根据A2和A22,如果“天下之物”指的是“天下一物”,则“无-〉一物” B3 根据A3:“道生一”或 B4 根据A3:“道生一,一生二”,因此,“道生二”,或 B5 根据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因此,“道生三”或 B6 根据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生万物” C1 因此,根据B1,B6和公设 可得出:(道 -〉 无) -〉不存在 C2 根据A1: 道 -〉 存在 C3 因此,得出:C1与C2互相矛盾 D1 根据B2,B3和公设,既有:(道 -〉 无) -〉不存在 D2 根据A1: 道 -〉 存在 D3 因此,得出:D1与D2互相矛盾 从C和D得出结论: 此公理系统不自恰 证毕。(注:这里尽量用文字说明,减少符号逻辑的表达公式) 通过应用逻辑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出,在老子心目中,“道与无”这两个范畴,处于同样的最高哲学本体论的范畴的位置。老子缺乏系统地说明,无与有,无与道,有与道等这些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哲学思维的弱点和不足,不是采取不承认,甚至抵赖的态度,而是采取虚心向西方学习态度,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方面“胡服骑射”的精神,学习世界哲学领域的现代学术精神。唯有如此,中国才能最终从精神上崛起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