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基本问题
但这 一切物理的部分是如何统合而成为一次「阅读」的经验呢?与「我」有何关系呢?「我」是否在物理身体之外呢?身体死亡之后,「我」是否仍然存在呢?「心灵」 与我的大脑是否是同一样的东西?「心灵」在哪里呢?我是否可以用我的「心灵」 与别人的「心灵」沟通?或我们只是在猜想别人的「心灵」是如何如何呢?现代科技创造人工智能可能吗?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西方哲学中「心灵哲学」会讨论到的问题,它们牵涉到生物 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技等其它领域,但最主要是这些科目如何与我的「心灵」有关系。这些问题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心灵与我们身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编辑本段解决方向
西方哲学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偏向肯定身体与行为的物理主义 与行为主义;另一个方向是偏向肯定心灵的理想主义(或观念论)。当然,还有很多 的哲学家是兼论两者的二元论者。先说物理主义,他们肯定只有身体和行为才是最真实的,思想与情感等东西都是由物理性质的身体所形成,如大脑的电子脉冲,肌肉的化学反应等物理现象会形 成我们各种思考和情感反应。他们提出两个实例证明此说,一是用电流刺激大脑, 对人的性情有所影响,现代医学上是有用这个方法来医治一些情绪低落的病人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大脑严重受损的人,受损前后是完全两种模样的,受损后甚至是 否可被称为「一个人」也有问题。总之,所谓一个人就是大脑加身体加神经系统。相信我们都不反对人是有大脑、身体、神经系统的,但除此以外,真是没有其 他成分吗?一名母亲抱着她的婴孩在胸前慢动作左右摇摆,你是否只见到一名中年 妇女双手屈曲紧扣,手上放置了一名重十多磅的婴儿在作四十五度和每秒一下的摆> 动呢?难道你看不见她的动作流露出的关怀和爱心?南京大屠杀中,你是否只见到 一名军人拿着重三十磅的大刀在斜向四十五度的角度,用一百磅力度移向另一名男子的颈部,而跟着该男子的颈部以某时速的速度滚在一旁,血液则以每秒某公升的 速度向上喷出?你看不到其中的残酷吗?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真的没有其它东西存在 吗?
编辑本段康德思想
西哲康德就曾指出人理性范围所见只是现象,但现象背后的物自身世界就非人理性所能认知了。
康德这是指出世界之两层性,但他承认除了现象外,还有其它世 界、其它东西存在,只是不能由知性理性认知而已,「道德」就是其中一种。由此 可见,物理主义所说实与我们生活所感有所乖离。相反于物理主义,理想主义(或译「观念论」)肯定精神多于物质,由于我们 所见的物质、身体、他人的身体、和一切经验到的,都可能是假的,因为都是经由 我们的心灵所反映给我们知道的。著名的例子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怀疑论,我们感官所知的一切都不一定是真的,都可能是假的,只有「我思故我在」才是最 真实的。这才是哲学的起点。当然笛卡尔哲学的怀疑论只是起点,最后笛卡尔仍然 保住了身体与世界的真实性,并非真正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贝克莱和莱布尼兹才真正是理想主义者。 贝克莱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在心灵上存在的。我们认知世界只能通过感官而不能 由其它途径认知,这个世界就是由于这些感官的知觉所组成的。这些知觉都是观念,是心灵上存在的观念,所谓「红的感觉」不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世界的存在,即由众多观念组合而成的世界,因而称为「被感知」的。因此有「存在即被感 知」的名言。若这里有一张桌子,我看到、摸到,故我感知到桌子的存在,我有桌子的观念, 桌子也因我的感知而成为一个存在物。但当我合上眼睛,收起双手时,这桌子即不 存在,因我没有了观念。当我再睁开眼睛时,这桌子又实时存在了,因为它又再成为我的观念,又再被我感知了。那么贝克莱如何解释桌子的连续存在呢?他认为当 我不看桌子时,会有其它人在看它,它便又继续存在了。那么,如果在深山中有一 桌子,但无人看见又如何呢?贝克莱认为最后也会有上帝在感知,所以是存在的。因为有上帝,所以万物存在。 但到底这些感官的感知是否真的是心灵的?这些感知是不是纯心灵的或纯主观 的呢?会不会有物理性的成分,有部分是客观的呢? 莱布尼兹认为世界可分为心灵上的和物质上的存在,但是凡物质上的存在都可被分解为众多的小部分,小部分又可再被分解,直至最后不能再被分解为止,那时 便是无数的单子,单子是不可被分的单位。但这些单子既是不可被分,则单子是不 占空间的东西,因为凡占空间的都可被分,不占空间而存在的,便只有在心灵上的存在了。这就是他著名的「单子论」了。 「心灵」(或译「精神」)在现代的意义很多时是指人的思想,但莱布尼兹明 显不是用此意义。
在他的时代,由于笛卡尔的世界是二分的,分为物质与心灵,故莱布尼兹继承了这种二分,无可选择地不是物质性的便只好选择心灵的。若在今天, 他可能会选用仍是物理意义但较为抽象的「能量」概念来解释,相信会更符合他的 意思。虽然莱布尼兹的单子是在心灵上存在,但他如何用单子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公义、仁慈等呢?关于这点,他似乎未有好好的解释。 至于其它二元论者又如何解释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呢?柏拉图在《斐多篇》里认为身体是合成的,因此易坏;心灵是简单的,因此不易坏,因此理型既是不变的,便应存在于心灵中。由于心灵中有不朽的理型存在,因此心灵也是不朽的。你可能 不同意柏拉图这些说法,但有一点要留意的是,柏拉图其实指出了心灵不是时空中 物,因此心灵不是指我们的大脑。另外一点较多人接受的是心灵很多时是在沟通中展现出来的。沟通其实是牵涉 了主客或两个不同领域的区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其实是明显的区分出外 在的世界和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心灵是两个领域,有分别但又互相影响。笛卡尔的心灵有偏向现代的神经系统的倾向,因为他认为心灵可影响身体,而世界是被物理 定律所决定,如果心灵要影响世界便得透过身体的活动,因此如果心灵不能指挥身 体活动,则外在世界只是一封闭系统而与心灵无关。但笛卡尔的心灵又是非经验的,不在时空之中,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又有关于身体,可影响身体,因此《心灵的 概念》作者莱尔 曾称笛卡尔这个观点为「机器中的幽灵」。
二元论说法之中,又有所谓假象论和互动论。假象论是说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如此复杂,令我们有可独立决定或自由选择的假象。心灵好像是自由选择以影响 外在世界的现象,而其实外在世界只是依从物理定律而转变,一早已被决定,所谓 心灵决定也只是大脑细胞的电子脉冲影响而已。这说法其实是物理主义,心灵根本没有丝毫影响力。就像现在的计算机仿真的人工智能一样,人与计算机下棋,计算机好像 懂得用心思考而跟你一着一着的下棋,但其实只是有人早已把很多很多的复杂的变 化输入到其系统中,计算机经一轮复杂的运算后而得出结果,好像人用思考出来的一样,但其实只是一连串的机械程序而已。 至于互动论者最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果心灵与身体是区分开的,那么它们是 如何做到互相影响的呢?好像牙齿坏了(物理现象)而导致痛苦和不快乐(心灵感受),或因害怕(心灵感受)而导致冒出冷汗和战抖(物理现象)。但这两者(心 灵和现象)之间有没有分界线呢?没有又如何分开为两个领域呢?若有,两者又如 何越过分界而连在一起产生互动呢?关于以上问题,其中一种解释是「偶然论」,即是牙齿坏了与痛楚是偶然同时 出现,并无因果关系,甚至有极端的哲学家认为并不是人的心灵在控制自己挥动臂 膀,而其实是上帝在控制你的臂膀挥动而已!这解释完全否定了因果律,像极端的怀疑论一样。 另一种解释是「预设和谐论」。他们认为心灵与世界虽然互为独立,但因在一 预设的和谐中运作,故可运作得很顺利而看来好像互相影响,就好像莱布尼兹单子 论的预设和谐一样。单子既互为独立,因何可以一起形成活动,就是在一预设的和谐中的缘故,而这其实是上帝的预设。这本是莱布尼兹用来解释目的论论证,证明 上帝存在的说法,但后来也有哲学家用来解释心灵与世界的互动。
还有一种「一体两面论」。斯宾诺莎就是持此说者,他认为所有存在都是有心灵一面和物质一面,心灵与身体是不能分开,是同一存在的两个面向。例如:思想 是心灵表现,但从另一面向看,便是大脑脉冲的表现,或者我们可称心灵表现为内在的表现,现象世界为外在的表现,则思想为内在表现,大脑脉冲为外在表现。又 例如听音乐,欣赏音乐是内在心灵的表现,声音波长与频率是外在世界的表现。这 个说法的问题是,如史宾诺莎所指出,所谓「选择自由」只是幻象,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抉择的力量。因为外在世界的现象完全受制于物理定律,完全没有自由性,如 果心灵表现只是一体之两面,则心灵也是不自由的。 那么到底心灵与世界是可分开的或不能分开的?是否互相影响?关系为何?由以上所论可见,西方传统哲学所论之「心」,主要包括两种机能,一种是心灵与世 界的关系,即心灵如何知道世界的问题;另一种机能是意志的机能,即心灵如何使 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上作出行为,即如何实践出心灵的要求的问题。这个结论当然是概括西方传统主流哲学而说,其中也有少数哲学家讨论心灵是牵涉道德问题,但不 是主流。但中国哲学在讨论「心」的哲学时则是以讨论道德问题为主,正可见中西 哲学取向不同,如果总是以西方哲学所要求的来评论中国哲学便会有所偏差了。
编辑本段笛卡尔思想
简要概括
心灵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此,笛卡尔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对笛卡尔心灵哲学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最近三、四十年,心灵哲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分支,倍受哲学家的关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并且,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共同的目的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并未超越笛卡尔的思想。
基本思想
笛卡尔的关于心灵哲学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
自我意识。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他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一沉思”就是普遍的怀疑。我在怀疑,这也是在说,我在思想。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的存在。在他看来,“我思”必然依附一个主体,那就是我。因此,我是存在的。既然我是存在的,那就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就具有广延的属性,属性又依附一定的实体,因而就推出了“物质实体”。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和本性就是思想。“思”就是以属性而存在的,和上面一样又推出了“心灵实体”。
心身关系。上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从属性“广延”和“思”中推出来的。他认为,“广延”和“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不可能还原为对方,因此,它们具有不可还原性,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绝对的区别,进而,他就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思想。
人和机器。笛卡尔是“人和机器说”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人不是机器,动物才是机器,因为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他同意将动物和人的肉体看作机器。但是,一旦超出了肉体和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和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和人同等对待。
编辑本段参考文献
[2]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二卷
[4]笛卡尔,论灵魂的激情,第一部
[5]高新民、殷筱,心灵的解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
[6]周晓亮,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理哲学思想
编辑本段图书
基本信息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3237
出版时间:2002-07-01
页 数:1145
定 价:70.00元
内容简介
《心灵哲学》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最近研究较多、属前言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内容全面丰富,理论鲜明,值得心理学研究者参考。 心灵哲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学分支。心灵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心身关系、心理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
一部风格独特的心灵语录,解精神饥渴,指心灵之路。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于灵魂学和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心灵的人文科学,这就是——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旨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心灵的本质、心灵的特征、心灵的存在、变化方式,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心灵,涵养自己的心灵,保护自己的心灵;如何使自己的心灵纯洁、自由、独立、宁静而崇高,进而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完美地走过自己人之为人的一生。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心身问题
心身问题、描述心理学与心理物理学问题/罗德里克·M.齐硕姆
心理与物理的偶然等同论/D.M.阿姆斯特朗
心理事件与大脑/保罗·K.费耶阿本德
自然层次的连续性/威廉·G.利康
把功能还给功能主义/埃里奥特·索伯
第二部分 感受性质
副现象的感受性质/弗兰克·杰克逊
玛丽不知道什么/弗兰克·杰克逊
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托马斯·内格尔
感受性质与物理主义、取消主义/金在权
功能主义与感受性质/悉尼·休梅克
感受性质、表征论与自然主义/弗雷德·德雷特斯克
第三部分 随附性
随附性的种种概念/金在权
本体论的随附性/约翰·豪格兰德
上帝心灵中的还原/丹尼尔·博恩瓦克
物理主义、随附性与依赖性/保罗·K.莫泽J.D.特劳特
第四部分 意识
“意识”一词的两种用法/诺曼·马尔科姆
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大卫·J.查默
意识、信息与泛心论/威廉·西格尔
意识、民众心理学与认知科学/阿尔文·I.戈德曼
关于心灵起源的四个假说/朱利安·杰恩斯
第五部分 思想的语言与心理表征
第六部分 意向性与心理内容理论
第七部分 他心问题
第八部分 行动哲学
人名译名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