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从小看书,听老师讲,总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悠久,勤劳智慧,河山壮丽,地大物博。不过,面对神州北方秃山裸土的恶劣自然环境,让人也不得不苦笑:啥是文明?不就是一部把自己的故土砍成秃山荒岭的不毛之地的故事么?
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期,十岁前后,随大人去过西山,八达岭等地。这二个地方,站在北京城里故宫太和殿外,在晴朗的日子里,可以看的很清楚。座座秃山,上面没有任何树木。大学期间,北京市组织在十三陵水库周围和长城附近植树造林。那时候,这些地方一样裸山乱石。大学毕业后坐火车去西安,经过华北大平原,直到进陕西的黄土高原,大概十个小时吧,沿路树林稀少,几乎没有植被,大部分是裸露的黄土地或农地。
在这种自然大环境内,北京城的春天是很难过的。
印象里,从三月份的中下旬开始,随着气温逐渐回升,人们开始脱掉冬衣,换穿夹层衣服。这个时候,收音机里常播送大风警报。平常时候,北京也总刮风,只不过风力较小,大概在三,四级吧。这种风力不算什么,不会影响生活出行。每次发布大风警报,风力总得有五,六级的甚至七级。大风一来,满街黄土飞扬,眼看着一道道的黄沙幕刮过街道,越过灰色的平房群,消失在远处。如果你正好遇见这种黄风,被卷在其中,那风沙会让你紧闭眼睛,捂住口鼻,暂时无法呼吸。要是你正好必须出门,还得走挺远的话,那准保落一身黄土,搞不好还满嘴沙子,得赶紧漱口呢。大风刮一天的话,家里的地板,家具会积着一层黄土。那是从门缝窗户缝里钻进来的。下午如果有太阳光线在屋内的话,你甚至能看到空中飘浮的尘土。有次我坐在屋里看书,无意间抬头看到阳光下飘浮的尘土。这景象让我记忆到如今。
那个时候平民谁也不可能坐小汽车。交通工具不外是自行车和公共汽车。骑车遇上大风天儿的话,更难受。北京的大风风向一般是西北风。所以,如果你从东南去西北任何方向,得顶着风沙,艰难地骑车。路途长点的话,到了地方都得一身汗。那汗把贴身的内衣湿透,你坐下来,马上感觉到湿冷难受。又不可能找身干净内衣换穿,只好让体温把汗水捂干才能安顿下来。我对这事儿印象最深了。十来岁的时候,常骑车从东直门到西单,几乎每周二,三次。那时候毛头小子,喜欢骑快车,拼命地骑。等到了目的地,里面的背心汗衫秋衣之类的早就被汗水打湿了。
夜里,北京城里路灯昏暗,过了九点后,大部分商业都关门。不论是走路还是骑车,经过昏暗的行人稀少的胡同街道,听着呜呜的风声回荡, 让人心里感觉很有点凄凉。即便坐在屋里,听着屋外大风鬼哭狼嚎的,也感觉不好。一夜大风后,早上起来,满胡同满街一层黄尘覆盖。城内的几处冻冰的水面也被黄色尘土覆盖,形成一道道的黄色痕迹。
春天时候,北京的姑娘们都戴二块头巾。里面是一层厚的织巾保温。外面是一层透明的沙巾包住脸。这样既看到路又挡住风沙。五颜六色的沙巾还给当时沉闷的生活添点色彩。当年,毛爷在位前后那么多年,人们穿的衣服不分男女老少,基本上是灰色蓝色绿色,对应着的是北京城灰色低矮的胡同群。那种自然和红色暴政的生活环境,真让人郁闷的发狂。
风沙再大,也得照常生活。尤其体育课,那个时候北京中小学几乎都没有体育馆。上体育课不外是在操场或者找个稍微宽大些的胡同。条件好点的,操场是水泥铺就。一般都是黄土压平的操场。俺那东城牛大的破操场就是这种三合土压平的。经过学生们每天打球之类的摩擦,每到刮大风时候,就眼看着一道道黄土席卷操场,把地面上的浮土吹跑。有时候,我们在操场作前后滚翻,跳箱之类的运动。风大些也没有多大关系。要是体育老师不开眼,挑个风天让我们跑步的话,那就很惨了。跑的气喘嘘嘘,张嘴喘气,把尘土和冷风一起吞下肚。俺小学那个班主任很极左,冬天出早操不许小学生戴帽戴手套。上体育课绝不会因为刮大风取消,照样在胡同中让学生跑四百米,号称学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人物,至今想起来还让我脑袋疼啊。毛爷时代什么怪物都有,都打着红旗干红色荒唐事儿。
北京春天的大风沙直接后果自然就是室内外到处一层细细的黄色尘土。它还带来干燥的气候,让人的皮肤干燥失去水分也因而失去平滑细腻的皮肤。老北京人,不论男女老少,一般皮肤都不好。男人中粗糙黄皮还发黑的肤色满城都是。偶尔有个把细皮嫩肉的白面小生出没于胡同中。男人么,皮肤粗糙点没有多大关系。这女人么,皮肤好不好就和市容有关了。基本上,由于水土关系,北京女子的皮肤比不上江南和四川女子。就肤色深浅而论,黄色据多。就皮肤细嫩而论,多被干燥和风沙给弄的失去细腻。观感和手感都不是理想状态。当我第一次出京到江南时候,就注意到当地女子皮肤细腻。而到四川成都后则发现成都女子皮肤之好,肤色浅和细腻程度,当是神州各地之首。这完全是因为成都这地方一年到头都是多云多雨的,阳光被遮蔽,细雨蒙蒙的滋润了女人的皮肤。不过,读者千万别以为我摸过多少成都女子之后才得出的结论啊。我当年老实巴交的,坚信君子不动手,不起邪心,就是费点眼神,多观察罢了。用现在台湾人常说的就是“眼睛吃冰淇淋”嘛。
不论谁在干燥且风沙大的地方长大,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那皮肤自然就不会太好。这就跟看北京这地方一样:自然环境不太好。冬天冷,夏天热,春天大风沙。如果不是历朝留下的皇家园林,寺庙和各种历史文物,那北京还能剩下什么可吸引人啊?大自然环境没有给予北京人养成细皮嫩肉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看北京女子要看内涵,不要拘泥于外观。不过,比起比如内蒙古西藏西北等地来,北京人还不算最惨的。我到过陕西那地角,觉得那么一个干旱荒秃的地方怎么会出杨贵妃那样的美人呢?除非当时的皇帝不在乎她的皮肤,只看她的相貌。陕西水土不好,似乎陕西人民的皮肤应该比较上以黄黑粗为主吧?
最近这十年回去探亲访友的时候,特意注意了北京的风沙。总的感觉,现在的风沙小多了。城内基本没有裸露的土地,这样刮大风也不起黄尘。城外的荒山大多绿化,有效地减少了尘土来源。当年八达岭长城周围几乎没有一棵树,裸山群集。现在它周围郁郁葱葱。隔着一座山头和高速公路,还有个新建的八达岭公园。其实就是把荒山绿化了,垒一条路上山,收点门票,给当地开辟新财源。那次我们开车去八达岭,没地方停车。再看八达岭长城上人山人海的,就决定算了,不爬八达岭凑热闹。上那公园遥看长城和众多好汉吧。
现在的北京似乎不再是干燥的地方了。起码,夏天回去时候那闷热潮湿,快赶上江南了。再看满街的小妞儿们,个个白生生的,细皮嫩肉的,哪里还有当年我们那个时代的黄中带黑干不拉几的皮肤啊。
对着镜子,看着俺自己那张典型的老北京黄中带黑的糙皮脸,由不得感叹,时代不一样了。生在毛爷作蘖的时代,保住脑袋最重要。皮肤糙点不算什么啊。再说,俺这黄中带黑还糙的脸不就是岁月的缩影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