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动物的必须人类的天敌
人的天性之一是遐想,给自己的脑袋一点自由。
我上中学的时候,课堂在4楼,最高一层,我的位置在靠近窗户的边上。那时的北京还没有空气污染,凭窗远眺,能看到很远的地方。风景好的缺点是,能使你精神不集中。课堂上老师讲的稍微不吸引我时,我就不自觉地扭头看窗外。除了近处的车水马龙的喧嚣,在远方能看到落日的余晖。太阳很大很大,像一个巨大橘子慢慢沉入到地平线里。我这时常常想,太阳那边是什么样子?也有人在哪里对我这里好奇么?我在中学的时间是短暂的,由于文革的闹剧我的学业不久就中断了。但中学教室的那一景,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它伴随了我快半个世纪了,我还经常记忆犹新。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天性”,我相信确实如此-尽管事实常常相反。每天我们一睁开眼,就是“车水马龙般近处的噪音”。我们必须为生活奔波,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创造财富。没有钱挣钱。有了钱还要挣更多的钱,挣了花,花完了再挣,如此反复,“人为财而亡”(顺便说一句,中国人的婚姻也是如此,主要从生孩子的角度想,一代又一代繁衍,“意义就在过程,目的是没有的”)。
我有时就问自己,这就是人的生活全部吗?这跟那个睡在泥巴中吃饱了哼哼的猪有什么区别呢?经过琢磨,我终于懂了为什么笛卡尔说,人的本质是精神,肉体或物质其实只是伴随着我们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副产物(所以自己的身体也称“臭皮囊”)。用海德格尔的话叫,要克服“被扔到这个世界上了(Thrownness)”,所以要研究“人的存在”的意义。
人类醒来,睁开眼第一发现自己身边的就是“物质”。亚氏称其为“Substance”。中国古人叫“浑屯”,这才有“磐古开天地”。这些“物质”都是哪里来的?都是我们的感官告诉我们的。今天,几千年后,我们知道了,仅凭感官获得的知识是肤浅或错误的,人类必须使用理性以上的器官继续在认识的道路上往前走。
用一个攀登的比喻。我们要到高处,必须借助于梯子。但爬上去了就不需要梯子了。范例哲学的精华,就是告诉人们,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这个梯子,而是“功能”,即范例。如果要更深究,“语言,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后一段“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