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中國的製造業怎樣才不會輸(上)
中國的製造業怎樣才不會輸呢?向德國人學習是一條潛在的路。圖為德國巴伐利亞漢壩(Hambach)市一家Smart Cars汽車工廠的工人在製造Smart Fortwo汽車的引擎。(IBT)
美國《華盛頓郵報》最近有一篇報導,說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的競爭中還會輸掉,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出現了許多問題,中國已不再是吸引西方企業、將生產線外遷的目的地了。並且,經歷30年的急劇和畸形的增長後,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動力已基本停滯。更糟糕的是,隨着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長,合格技術工人的嚴重匱乏,勞工階層頻頻的動亂,加上環境破壞和知識產權竊取,國際公司正在將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工作遷回美國或歐洲。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上,即使在中國經濟陷入停滯,滯脹的危險日益突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但許多中國人盲目自大的情緒,卻膨脹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讓正常社會的人們感到震驚和擔心。因為,一個民族在喪失了冷靜、丟失了理性、缺失了對最根本的良知的認同之時,是非常危險的。人類歷史上,狂妄自大的民族、王國、獨裁者、暴君,都是在極度狂妄、蔑視天理的時候,被對手、被大自然、被天意,給剝奪了生存的現實。
《華盛頓郵報》的這篇報導,無疑是給熱血沸騰中的中國社會潑了一盆冷水。這對中國社會的良性發展,是有好處的。中共治下的中國,吹牛、浮誇的風氣太盛,最近被無良媒體炒熱的所謂“量子通訊衛星”的荒唐,就是最新的例子。中國人需要長久的冷靜思考、反思,才能讓國人從狂熱中清醒過來,明確的知道中國在世界國家之林中的地位。
中國目前還在大力動員國家力量搞航天事業,也為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人們不禁會質疑,中國的航天事業真的很先進嗎?還是在走美蘇幾十年前的老路?為什麼中國的火箭發動機可以讓火箭升空,但飛機的噴氣發動機就造不出來呢?美國的航天事業,在近地軌道和地球空間的部分,已經轉給了私人企業去運作。美國航天局在嘗試新的突破,實施對火星、甚至太陽系外的探索,並在開發更新的航天動力系統。等到新的技術取得突破後,中國會發現,投入了那麼多人力物力後,中國可能又落後了。怎麼辦呢?再次組織國家力量,搞大面積“攻關”?所以,解決工業尤其是製造業最基本和關鍵的短板問題,才是真正的出路。
中共還迷信政府的力量,認為國家動員,“集中力量辦大事”,搞“科技攻關”,認為這樣做了就能取得最大的成效。記得幾十年前中國的吉林省落下來吉林隕石,當時中國政府集中力量,一下子投入了許多科研人員,出了一大批論文甚至文集。但這樣國家推行的研究不能深入,也不能持久。隕石熱潮過去後,研究的興趣就減弱了,甚至漸漸消失。其實,成功的科研成果可能根本不需要這樣大面積的、浪費性的和盲目的國家動員。下述的德國經驗會告訴我們,私人企業和私人研究機構的盛行,和國家對私人機構的扶持,是製造業成功的保證。
當今世界,誰是製造業的霸主呢?恐怕非德國莫屬。所以,中國如果希望在製造業中有所進步,甚至不至於落後,就一定要從德國的經驗中得到教訓。但中國製造業是否能夠學到德國製造業的精髓,能否複製德國製造業的成功,還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
德國的製造業,德國造的產品,並不是一直都這樣世界領先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英國產品才是執世界牛耳的,質量最優秀。當時英國人驕傲的對德國人說,德國產品必須貼上德國製造的標籤,因為它們質量太差,必須要和優秀的英國製造區分開來。半個世紀後,沒有人認為英國製造比德國製造更加優秀。那麼,德國人是怎麼趕上來的,他們的成功經驗中,有哪些是中國甚至美國可以借鑑的呢?
最近,德國德馬吉集團(DMG)旗下德克爾馬豪吉特邁(上海)機床有限公司將於九月底正式關閉。公司稱,由於國內外經濟增長趨勢的下滑,市場每況愈下,公司一直面臨低產能利用率、高通貨膨脹,日益增高的生產成本以及日益降低的市場需求等眾多嚴峻問題,這導致公司長期虧損。2016年8月底,德馬吉上海工廠已關閉廠區。
德馬吉數控機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加工車床製造商,中國高精密製造業的零件加工車床,幾乎都是這個公司提供的。中國的汽車、手機、電器等所有行業,都靠德馬吉的車床來生產。可以說,德馬吉是中國製造業基礎的基礎。德馬吉退出中國,對中國製造業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中國製造業世界第一的位置立即不保。中共希望利用中國在製造業中取得的技術成果,服務其新的戰略目標的目的,以及“2025中國制”的發展機器人、3-D打印技術及工業互聯網的十年規劃,都可能因此落空。(待續)◇
責任編輯:劉菁 本文轉自498期【新紀元周刊】“商管智慧”欄目 想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