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作者 于栋轩 《论语·雍也》篇记述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其大作《论语别裁》中写道: “这是说人的智慧不能平齐,姑且把它分作上、中、下三等的差别. 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 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 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之大,令人感佩不已。美中不足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到宋朝朱熹时代,就被篡改得满目疮痍了。到了清朝,已经是雪上加霜到漏洞百出了。 不必说是下等的笨学生,就是现代专家学者中的高材生,也没有一个能够与子贡、颜回等人相提并论的。毫无疑问,这些古人都不是现代人如何努力,就可以超越的旷世奇才。 其根本原因在於,现代人与古代人所学的内容截然不同。唯利是图,无法培养出具有悟道能力的无上智慧者。所以,西方文化永远也无法理解,佛教与儒家以形而上道的道德修养,来提升人类智慧的神奇之处。 在解释古代文化的时候,只需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奥妙,如实地呈现给世人,自然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同。以转弯抹角的方式,篡改句中所表达的本来含义,来哗众取宠,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因为南怀瑾大师被清代名家所雕琢,难免会打下代代相传的深刻烙印,使其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再经过民国时期,部分留洋学者的胡搅蛮缠,使老先生对当时错误百出的洋腔夷调,充满了反感情绪。 结果在解释论语时,会有意无意地以一些强词夺理地狡辩,来诠释古文。难免会有离题的现象发生,对此类缺乏内涵的解释。令人感到有捡起芝麻,漏掉西瓜,似是而非、词不达意的遗憾。 在这里,孔子所说的‘语上’,指的是形而上道,也就是子贡所感叹的,‘不可得而闻也’的‘性与天道’那部分内容。而不是针对不同智力的学子或后代,所特定的希望与要求。 聪明过人的子贡面对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孔门学文,尚且如同聋子听雷。所以,对资质不足的弟子,不讲形而上道等高深学文,以免造成精神负担。所以‘不语’无疑是最为理智的选择。 像陈子禽这类智力有限的学生,掌握普通学文就足以令他们力有未逮了。至于形而上道文化,只能使他们更为困惑。所以,这类学生听不到有关,形而上道方面的知识。 所以,子禽不认识真实的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就理所当然地在所难免了。其误认为,子贡贤于孔子,也充分说明了,孔子所说的‘知人’为智,正是许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 佛教在印度的式微,就是一个对中人以下‘语上’,所造成的残酷后果的典型事例。对当时的印度人来说,细菌与万有引力,都是看不见,摸不到,无形无相的形而上事物。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口清净水,有八万四千虫。’与‘上下虚空,不可思议。’的问题。对于具有各种仪器的现代人来说,释迦牟尼佛所看到的,无疑是真实不虚的确凿事实。 对当时的印度人来说,这些话简直是在胡说八道。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因为佛教徒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所显示的各种神通,自然会坚定不移地相信佛教教义的强大作用。 时过境迁,没有见识到佛教神通的人,会从怀疑到彻底否定,释迦牟尼佛与其建立的佛教。最终佛教在印度式微,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可怜的印度人,至今也不知道佛教式微的真正原因。 当然,佛教的下场,也与外来文化息息相关。如果任凭西方文化肆虐泛滥,中国文化也有可能被以劣汰良。 通过佛教的式微,我们自然可以直接验证,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这句话的正确性。 明明知道佛教在印度会因此而衰落,为了使人类懂得,‘打破贪嗔痴三毒所形成的无明窠臼’,可以拥有无上智慧与神通的事实。释迦牟尼佛只能舍弃文化基础薄弱的印度,而把佛教寄托于中国。 因为儒家与道家不乏具有各种神通的悟道者,当然不会把释迦牟尼佛的超科学认知,看成是招摇撞骗地胡言乱语。而像印度人那样,把佛教这门宝贵文化弃之如敝履。 而现代人以西方文化理性或感性的认知,来认识儒家思想与佛教。则永远也无法认清与掌握,悟道者以他们的无上智慧,所建立的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能够洞察未来的前瞻能力! 《无上智慧》 斯文印度浑不知,佛教科学高无匹;上下虚空水中虫,释迦神眼见慧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