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流 邱明 从前,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凡是文人都谈“意识流”,我当时虽然混入作家队伍,也不时得个小奖什么的,可是悟性太差。读了许多被称为“意识流”的作品,竟体会不出什么是“意识流”,所以,人前缄口,只剩下点头如捣蒜了。幸亏我历来是以“怯场”闻名的,不讲话,也没有人觉得我没学问。谢天谢地! 最近,对一些文化现象有一些“感觉”,想不出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这个题目就“哽”在“键盘”上,出不来。忽然觉得不妨活剥“意识流”,“流”它一下,就用了“感觉流”来称呼,只要读者不要以为我在谈流行性感冒,把它当成“流感”来体会,就好了。 这个“感觉”是怎样来的呢?词汇,当我从网上读到“杯具”,“雷人”,“傲娇”等词时,我第一个感觉是“可怜!中国语文啊!” 我过去是当编辑的,那时碰到这样的文字,我会问作者:“能不能告诉我你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的名字?” 因为,这样的错误,是小学生都不会犯的。我心里充满了悲哀,有一种为中文开追悼会的心情。 有人说,这是网络文化,英文不是也有U=You,THX= Thanks, R=Are,MDG= My God等等吗?可是那是因为打字麻烦,图省事。 而“悲剧”和“杯具”从打字来讲,没什么区别,一点也不省事。为什么还要用那么没文化的词呢?最让人不解的是,还风靡起来,成了气候了。俗话说:“法不责众”,这不成了“语法随众”了吗?不随不成啊,不随就中国人读不懂中文了。这可真的“杯具”了! 直到有一天我听了歌曲“忐忑”,专业的歌唱演员们异口同声地声讨,觉得是对音乐的亵渎,觉得中国的歌坛堕落了。这是一面多么好的镜子,照出了我作为作家,为文字沦丧而痛心疾首的样子。 我于是开始反省。首先,因为我不是歌唱家,可以从大众的角度来体会“忐忑”,我听了“忐忑”又听了萨顶顶的无词歌,我听出了“感觉流”。我感觉到萨顶顶的空灵和出世,听她的歌,所有的感觉都在云端漂浮;回过头来再听“忐忑”,就从天上来到人间,是入世的感觉。不需要文字,只需要感觉,感觉自己的感觉。每个人都只要感觉自己,不用去体会歌词的意思,不用费心去听“这个是什么意思”,“作者想传达什么”,只要感觉自己就好了。 人的感觉千差万别,什么歌词可以包含全部呢?不如无词。这就是为什么“忐忑”如此风靡,萨顶顶能在法国获得音乐大奖的原因,语言可以不同,但感觉是相通的。感觉流从此流到彼,从你流到我,于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要想不为之疯狂,也难。 回过头来,再来看文字,歌可以无词,文章怎可无字无句?总不能发一篇文章,全部都是标点符号吧:“,,,,。!。。?”不要说你看不懂,神仙也看不懂!那怎样体现感觉流呢?调节语感。这些自觉不自觉地造词者,把一种特殊的语感传达出去,自有人心有灵犀,一把接住,传了开去。 就说“杯具”吧,用“悲剧”太悲,太一本正经,而用“杯具”免去了哭天抢地之嫌。 “悲剧” 本身是名词,说“我悲剧了”编辑和老师都会批“狗屁不通”。如果我是责任编辑,我会改成“我惨了”,通是通了,感觉却不一样了。如果说“我杯具了”首先传达出的语感是“语文老师找地方凉快去”,然后是“你懂不懂?懂就别矫情了”,最后是我惨是惨了点,可是我还能调侃一下。试问,这种笑侃悲剧的感觉,何词可代? 再比如“崩溃”根本就是动词,可你一定经常看到“特崩溃”,“真崩溃”或者干脆就是用“崩溃”两个字来表达感觉。当然这是汉语语法所不能容忍的错误,而它传达出来的语感,又是很难用一个语法正确的句子来诠释的。 比如,某人说了一番话,你听了,说:“你这话,对我的打击很大,我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 而另一个人说:“真崩溃!”哪一个语感准确? 再有“雷人”,我是百思不得其解。“最雷人的广告”什么意思?我闭上眼睛,抛开语法规范,一直念“雷人,雷人”试图去感觉,竟看到一个人用拳头去锤另一个人的画面! 我茅塞顿开!“雷者,震也!雷人者,震撼人心也!” 颇有古汉语的语感,以名词当动词用。可是“最震撼人心的广告”和“最雷人的广告”之间的语感区别,是相当明显的,无法互相替代的。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当你真的需要特殊语感时,也不必过于清高,不屑使用那些完全不合语法的文字。 只是“傲娇”,总让人品出一点“娘”味来,我倒是情愿不用。 当然,我这篇文章没有这些语言,并非我忒守语言规范,也不是我清高,因为我的语感目前没出格,规范在汉语语法中,还够用。将来,说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