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兩大家族是晉王的左右手, 晉獻公的時候, 興兵伐霍、耿、魏三個小國, 趙家的趙夙擔任晉王的駕車手, 而魏家的畢萬則擔任晉王的隨車衛士,得勝之後,晉王將耿國封給了趙夙, 而將魏地封給了畢萬, 後來趙國的“趙”來自趙家的姓, 而魏國的“魏”則來自於封地的名字。 當晉公子重耳逃亡時, 趙衰和魏武子隨行左右, 重耳後來成為晉文公, 兩人都受到了重用。 趙家一直都掌管晉國的朝政,到了晉昭公的時候, 魏家也做了晉國的宰相, 魏家後來成為晉國的三大家族之一, 最後於趙國和韓國一起三分晉國天下。
在魏世家裡,司馬遷紀錄了很多很有哲理性的對話:
一次, 晉太子遇見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 太子馬上讓路, 並且下車問候, 但是田子方並不領情, 於是太子就請教他, 是富貴人可以擺架子?還是貧窮人可以擺架子? 言外之意,我貴為太子,還這麼謙卑,而你一介平民,架子到不小, 這樣合理嗎? 田子方回答: 當然是窮人可以擺架子, 一個國家的諸侯如果驕傲,就會亡國, 而一個做大夫的如果擺臭架子,就會亡家, 而窮人一旦感覺自己的言語不受尊重,就可以馬上出國,你拿它根本沒有辦法, 所以當然窮人可以擺架子了。 太子聽了,一臉懵逼。
還有一次, 魏文侯有兩個做宰相的人選,但是沒有辦法確定那一個人比較好, 請教法家人物李克, 李克回答說:您可以觀察他們平常時和什麼人來往, 富貴時結交什麼人,做高位時推薦了什麼樣的人才,位卑時不做什麼事,貧窮時不拿什麼東西。魏文侯很快就有了決定。
一次,魏太子和大將龐涓帶兵討伐齊國,遇見一位徐姓書生, 告訴太子說:我告訴您一個道理,這次您如果打敗齊國, 您的富貴也不會增加多少,不過還是魏王的富貴和地位,但是如果您打敗了, 您就會失去魏國的一切, 言外之意, 這個仗打的沒有價值, 您不可能好上加好, 為什麼要冒風險呢? 太子一想也對,就想回軍不打了,但是手下將軍反對,他們要建功立業, 結果被齊國打敗,太子被俘,龐涓戰死。
孟子也曾經被魏國作為人才引進,魏惠王問他: 您這麼遠來,會給魏國帶來什麼好處呢? 就是今天HR的傻瓜問題,你加入本公司會給公司帶來什麼好處? 孟子回答說:您作為國家領袖不能帶頭談“利”,如果您帶頭談“利”,那麼您的大臣也會逐“利”,百姓們也會要得“利”,這樣大家都是“利”字當頭,那麼國家就危險了。作為國君,您要注重的是仁義,而不是獲利。魏惠王,也稱梁惠王,魏國首都在大梁,所以魏王也稱梁王,在《孟子》裡,有梁惠王上下兩卷。
秦國有一次攻打魏國,魏國不敵,想要用土地換和平,合縱派代表的人物蘇代就勸阻魏王:“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這和中國拼命發展房地產一樣,等土地都使用完了,房地產就“火”不了了,沒“薪”了。
魏國後來有一個厲害人物,信陵君, 是魏昭王之子, 對於抗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圍困其首都邯鄲,為了救趙,信陵君盜取兵符,騙得晉軍兵權, 前去救趙,事成之後,信陵君不敢回國,只歸還了晉國的軍隊, 而自己則滯留在趙國,後來魏國為秦國所滅。魏、趙、韓因為建國比較晚, 所以歷史都比較短,都是二百年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