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靈修傳統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但是很多人不瞭解它,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這個靈修傳統很長時間都是在天主教的修道院裡面傳承,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人們認為它和其他宗教的靜坐冥想很像,本能地要和它保持一定的距離。
改教運動之後產生的新教,更正了天主教教義上的一些錯誤,也繼承了天主教的大部分神學,但是卻把寶貴的靈修傳統留在了天主教的修道院裡面。新教也強調靈修,但是主要是指讀經,禱告,和默想經文,至於“默觀”這一步很少提及。新教的靈修注重的是聖經和神學,而傳統的默觀靈修則注重與神同在的經歷。
靈修簡史
耶穌在世上服事的時候,為我們樹立了靈修的榜樣:他經常退到曠野,安息、安靜禱告,與父神交通,也教導和帶領門徒這樣做。
教會建立的初期,由於羅馬政府的逼迫,基督徒被迫分散到世界各地,有些人逃到了埃及的曠野,過著一種苦修的生活,忍受著各樣的試煉,人們在逼迫中,盼望耶穌的再來。
第四世紀初期,羅馬政府開始推崇基督教,大量的民眾成為了基督徒,教會人數的快速增漲,也加劇了信仰的世俗化。一些敬虔的基督徒,為了維持信仰的純正,主動離開都市,進入埃及的曠野沙漠,成為隱修士,過著簡樸的隱修生活。他們住簡陋的房屋,吃簡單的食物,經常只有麵包和水,手裡不停地工作,口裡也不住地禱告,在靜默中與神同在。這個群體被稱為沙漠教父,他們是默觀靈修的先驅和開創者。
儘管苦修還在繼續,但是苦修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人們從被迫進入曠野變成了主動離開都市;從躲避人的逼迫,到了在曠野和魔鬼征戰;從迫切盼望耶穌的再來,變成在靈修中享受與神的同在;從離群索居,到了修道團體的建立,注重門徒之間的彼此交流和相愛。
到了第四世紀中期,埃及已經發展出了大量的隱修團體。隱修生活也從樸實的個人靈性生活,開始向有指導和規範的修道團體行為轉變。有人這樣描述當時的靈修生活:“基督徒最成全的生活就是默觀的生活。基督徒的靈修目標就是盡可能效仿基督。” 一些注重靈修實踐的神學家也參與其中,他們的參與“遠遠超過獨修士的苦修主義,他們把隱修生活的重點,從工作和苦修,轉移到知識和祈禱,加強了隱修生活的奧秘成分。”
在西方,出現了很多偉大的修士,例如我們熟悉的奧古斯丁,他既是一位偉大的神學家,也是一個著名的修道士,他是第一個在非洲推行團體隱修生活的人。他於395年成為主教後,把主教府變成一座隱修院,按照修道院的原則管理。他認為:“積極的生活是指人在世上的短暫生活,人應依靠信仰而度過;默觀生活是為永恆而保留的,這是人享受永遠默觀天主的生活,” “積極的力量用於奮鬥,默觀的力量享受歇息。”
另外一個在教會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是教宗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他於590年成為羅馬主教,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羅馬主教,他也是第一位成為教宗的隱修士,他把修道主義帶進了教宗的職位。大貴格利出生於羅馬的貴族家庭,後來捨棄公職,做了修士,把自己的家轉變成為一間隱修院,並且創辦了其他六間隱修院。他是一位默觀大師。他認為“積極生活是修煉道德,砥礪行為的生活;而默觀生活是成就神學德行的生活,意思是神學德行在默觀生活中,能更清楚地彰顯出來。” 他的著作甚豐,其中很多是關於默觀靈修的。
(待續。。)
靈修 6: 靈修傳統簡介 (2/2)
|